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浙江建设

文章导航

净美甬城气象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以垃圾分类为抓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

  截至2020年底,宁波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资源化利用率90%,回收利用率64%,城镇生活垃圾总量增长率-5.74%,提前实现“三年大变样”,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中连续3年进入前三位,并被省里评为2020年度优秀设区市,考核结果列全省第一位。

  过去的一年,宁波市垃圾分类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挑战,宁波市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建设厅的决策部署,干字在先,实字当头,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不断增强源头分类内生动力,持续完善分类收运处置体系,稳步提升垃圾综合治理能力,逐步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宁波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数字赋能,打响全链升级主动战

  现在的城市垃圾箱是什么样子的?

  在杭州湾新区世纪城,与平时大家见到的垃圾房完全不同,全封闭的固定垃圾房,6至8个可投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垃圾桶都“藏”在外立面标注了垃圾类型的独立小隔间内。封闭的垃圾房内部有通风、高科技离子除臭杀菌系统,避免异味大量散发出来,垃圾房两侧还设置了洗手台、诱杀蚊蝇设施以及可供环卫工人小憩的一个独立空调间。

  这处智能垃圾房,方寸之地,集合了宣传引导、扫码投放、追踪溯源、满箱预警、投放管理、计量核准、远程监控、大数据和用户管理等功能。

  据介绍,杭州湾新区世纪城第一批40处智能垃圾房全部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小区里1500多家商户的生活垃圾投放,从此进入可溯源式智能化管理。

  无独有偶,在全省生活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小区之一的海曙区万安社区,“站”成一队、蓝绿黑白相间的“搭把手”智能箱体着实吸人眼球。居民可以通过识卡、刷脸、扫码等方式进行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和园林垃圾的分类投放。并且,该“搭把手”智能箱体可以进行自动破袋、称重,并借助AI图形识别等技术,精准判定每袋垃圾重量和质量,精准追溯到户(人),为垃圾分类执法和处罚提供更精准的数据。

  该项目的引进得益于世界银行的支持。据了解,2013年9月3日,宁波市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的世行贷款宁波市城镇生活废弃物收集循环利用示范项目正式生效,于2020年3月31日正式关账。在宁波市各相关机构的合力协同推动下,该项目促进形成了完整的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置的体系,建立了以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为载体,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中心为中枢,各区、街道、社区、小区、督导员、楼道长(楼组长)等为活动主体的完整的、全覆盖的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体系。

  眼下,宁波市正在积极谋划世行二期项目,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争取实现垃圾分类全链条“掌上管理”。

齐抓共管,打好管罚联动组合拳

  《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垃圾分类在浙江有了省级层面的地方性法规,由此强有力地开启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大幕,垃圾分类不再只是鼓励和引导,而是“必须”。其实,早在该条例施行之前,宁波市于201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各区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针对性地探索创新管罚机制,从源头高压督促,形成“点对点”管罚接力,倒逼提升居民分类意识和分类成效。

  高压督查,触动了物业“神经末梢”。2020年9月下旬起,鄞州区率先在宁波市试点生活垃圾“不分类不收运”模式,对源头分类质量差、整改成效不明显的小区拒绝收运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直至整改提升完毕。同时,以《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为契机,鄞州区还建立起管罚联动机制,制定《垃圾分类管罚联动工作方案》,各属地执法中队则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的“突击”检查,每名属地中队队员联系一个社区,每月要求进社区至少两次。同时成立管罚工作临时办公室,专门配备4名垃圾分类执法队员,开展日常管罚联合检查,从而有效理顺服务、管理、处罚三者之间关系。

  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是每一个社区每一户人家的“单元格测验”,宣传执法齐驱并进,共同提升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效力。自2019年10月1日《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施行以来,慈溪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常态化宣传和执法,已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2812人次,开展执法检查30961次,教育劝导15633次,对垃圾分类相关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237件,处罚金额217790元。

  “垃圾分类是为了最终实现全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如果源头分类不精准,后端处理就会更加困难。”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中心有关人士说,“也正因此,我们从源头出发,铆紧管罚力度,筑牢垃圾分类管罚高压线,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迈向新的阶段。”

群众自治,打造城市靓丽风景线

  垃圾分类,是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社区公共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更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具体实践。回溯宁波市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打赢垃圾分类战,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尤为关键。

  在宁波,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这是一项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促的集体行动。

  走街串巷,你很难忽略宁波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中澎湃着的红色力量,各机关党员、退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先进队伍积极下沉一线,义不容辞担负起垃圾分类的宣传督导工作,依托在职党员社区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日等,延伸宣传多线触角,开拓多角度宣传覆盖范围,给居民带来更多有趣味、有新意、有影响力的垃圾分类宣传。

  与此同时,宁波市要求机关党员人人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每周三次在党员垃圾分类微信群中晒桶打卡,每月到社区参加垃圾分类志愿活动,并每季度接受社区评价。截至目前,宁波市全年有4272名机关党员签订了《垃圾分类承诺书》,较2018年增加了42.5%,建立了机关党员社区垃圾分类微信群204个、机关支部微信群304个,大部分党员能坚持上传图片、晒桶打卡,党员分类准确率90%以上。东海花园、海创一期、金色水岸等大多数社区都拥有了党员志愿者,开展入户指导、桶边督导等工作,共同助推社区垃圾分类。

  与此同时,广大的群众也积极响应垃圾分类的号召,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城市美好人居环境贡献一份力。在白鹤街道丹顶鹤社区的公益街区,该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兴致勃勃地演示了一个电子游戏屏,小朋友可以通过触屏“趣味性”地进行垃圾分类,提升参与热情。

  “目前,我们社区已经拥有一支近百名的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不仅加强邻里乡亲之间的监督规范,同时也积极走出去,开展‘学校+社区’实践活动,和幼儿园、中小学结对,联合开展垃圾分类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成员、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作为幼儿园、中小学的常态化教育。”丹顶鹤社区副主任姜琳介绍道。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激励老百姓,该社区还建立了志愿服务的星级考核机制,以服务时间为考核标准,每年进行积分评定及兑换活动,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加入到义工队伍中,齐心共建美好家园。

  海曙区

  依托问题及时发现闭环处置机制,海曙区不断强化落实“全面排摸、全程督查、全力整改”,并于2020年8月启动“撤桶并点、桶边督导、定时定点”+“破袋投放”的“3+1”专项攻坚行动,于今年8月起开展“垃圾分类不合格小区对账销号”攻坚行动,切实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海曙区积极实践垃圾资源化利用,比如,柳锦社区打造宁波首个废旧玻璃资源再生小区,永和居易小区使用绿化粉碎机就地处理绿化垃圾……深入到垃圾处理的最后一环节,更多地提供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解法。

  鄞州区

  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监督管理更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为此,鄞州区着力将“垃圾分类”转化成为社会公约,发动全民共同参与监督,倒逼垃圾分类源头提质。比如,多渠道宣传公布24小时举报电话;在“鄞领城事随手拍”小程序上开辟垃圾分类板块,方便市民随时随地上传垃圾分类问题;成立党员、团员青年、学生、热心市民、城管义工等多个垃圾分类观察团,构建起全覆盖、多视角、微观察的监督网络,并依托监督网络对21个小区和农贸菜场进行了媒体“曝光”。

  慈溪市

  慈溪出台宁波市首个低附加值可回收物补助政策,以高价值可回收物回收分拣运营利润以及部分财政补助,成功引进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建成1个县级大型综合性分拣中心、4个镇级再生资源中转站,全市设置162台智能回收柜、2000余台废玻璃、废纺织低附加值回收柜。

  自2019年3月再生资源体系建设以来,收编整合前端零散市场回收人员3310人,完成前端回收订单189921笔,可回收物回收33359.64吨,有偿回收交易额6199.44万元,今年共回收低附加值废玻璃、废织物1500余吨。


浙江日报 浙江建设 00024 净美甬城气象新 2021-12-30 浙江日报2021-12-3000007;浙江日报2021-12-3000013;浙江日报2021-12-3000022;浙江日报2021-12-3000031;浙江日报2021-12-3000009;浙江日报2021-12-3000010;浙江日报2021-12-3000018;浙江日报2021-12-3000020;浙江日报2021-12-3000027;浙江日报2021-12-3000029 2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