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3版:浙江建设

杭州:垃圾分类,锻造美好生活底色

  高质量推进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杭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有组织地探索实施,2010年全市全面启动,杭州是国内最早提出垃圾分类“三化四分”工作原则的城市,也是率先颁布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的城市。2016年始,杭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深化生活垃圾领域改革。2019年,杭州市修订实施《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召开了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大会,提出了可满足杭州需求、可持续发展、可复制推广的垃圾分类杭州模式,配套出台了实施方案及相关政策文件,推动全市垃圾分类进入再启动、再出发的全新阶段。

  三年来,杭州坚持打好“三分三零”组合拳,全面落实“五通报五必罚”,全力破解“五多五少”突出问题,着力打造生活垃圾治理先行示范样板,推动垃圾治理迈上新台阶。三年来,省市示范小区创建数量从122个增加至1993个,覆盖率从不足10%提升至42%;控量成效显著,全市清运处置生活垃圾从462.59万吨下降至453.06万吨,增速从6.19%下降至-5.15%,实现了“零增长”;处置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焚烧及易腐垃圾处理设施县县覆盖和原生垃圾“零填埋”;垃圾清运与资源回收“两网融合”进程加快,2020年全市再生资源回收量256.92万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51%。2020年,杭州市举办“2020垃圾分类·杭州高峰论坛”,共商共建生活垃圾分类“关键民生小事”,推广垃圾分类“杭州模式”。住建部也以“杭州市以分类为向导,全链条推进生活垃圾治理”为题,对垃圾分类“杭州模式”予以专报推广。杭州市连续获得全国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排名第三位的优异成绩。

  眼下,杭州正按照国家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及住建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特别是对标杭州市垃圾治理工作要争创“重要窗口”排头兵、领头雁的标准,以“重要窗口”建设、杭州亚运会举办为契机,持续深入高质量推进垃圾分类,高水平加快垃圾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打造全国生活垃圾治理先行区。

从“点状盆景”到“面上风景”

同频共振,全民打响垃圾分类攻坚战

  垃圾分类涉及生活理念的转变、生活习惯的养成,并对城市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出新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彻底融入百姓生活生产。历经36年的发展,杭州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及面、深入广泛地开展,各县区结合自身情况,针对部分小区、单位存在管理缺失、设施不规范、分类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在这件“关键小事”上不断推陈出新,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全域推进,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

  从《2020年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社会评价调查》的一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看到杭州市各区县在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的工作成效。2020年,杭州垃圾分类参与度指数达88.78,市民获得感87.8,满意度84.83,均持续得到提升。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乡村力量不容小觑。

  不仅如此,杭州更是考虑投放便捷、兼顾、保障性,完善分类设施,优化点位布局,推进投放点“撤桶并点”,通过定时定点投放、及时收运,重点落实“点对点、面对面”督导,从源头提升了分类质量。经年累月的督促和引导,让垃圾分类的新时尚彻底融入到杭州这座国际化大都市,走进千家万户。人们也逐渐从他律走上自律,将垃圾分类的意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习惯,共同捍卫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从“一次消耗”到“循环再生”

  旧物新生,多层次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也是放错地方的财富”,垃圾分类只是整个垃圾安全处理和高效利用流程中早期的一环,其落脚点是资源回收利用和分质处理。但回收利用体系还不健全,政府主导作用还不明显,兜底保障尚未建立,没有形成完整有效、与垃圾分类匹配的产业链,回收品种少、回收总量低,没有落实应收尽收。为此,杭州积极搭建政、企、社合作平台,按照1000户设置一处的标准设置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40余万平方米,加快补齐资源回收设施短板。并以街道为单位引进再生资源回收等第三方企业参与前端垃圾分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业态发展,更好地推动垃圾清运与资源回收“两张网”的有机融合,探索出“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的新路径。

  谈起虎哥回收,余杭区市民深有体会。一小时上门服务,垃圾分类获得的“环保金”还可在虎哥便利店和线上商城兑换等值商品。目前虎哥已经建成了“前端收集一站式、循环利用一条链、智慧监管一张网”的全流程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体系,通过在线实时监控平台,可回收物的去处“一目了然”。

  此外,杭州市还引进“纸塑分离”、“铝塑分离”、受污染可回收物处理等先进技术,将外卖餐盒、奶茶杯等轻度污染物变废为宝。西湖区依托“鲸灵回收循环巴士”,打开了塑料污染治理的新思路,将原本要被焚烧处理的餐盒、包装等污染废弃塑料进行资源化处理,变成可利用的纸张、塑料粒及铝粒等,有效实现末端科学处置。如今“鲸灵回收循环巴士”回收商家也从原先的肯德基、星巴克、麦当劳等10家品牌餐饮门店扩展到了全区375个收运点位,覆盖155个写字楼综合体、50个小区及170个相关单位,2020年共计回收204.33吨(项目开展至今共计回收702.1吨)。

  为了更好地支持再生资源回收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这几年,杭州市积极落实再生资源回收实施意见,逐步健全和完善再生资源处理产业链,实现市场的有序竞争和规模效应。如今,杭州市已经成功培育出虎哥、联运、家宝兔等33家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资源回收体系日趋完善,扭转了“填埋多、回收少”的历史局面,真正实现可回收物“应收尽收”。

  从“模棱两可”到“全链掌握”

  数字赋能提升城市垃圾数智治理水平

  杭州市作为数字政府转型的先行者,在全国率先提出“城市大脑”概念,并在智能化治理方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模式。在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杭州市全面提升生活垃圾治理“杭州模式”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各区(县、市)积极探索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垃圾治理的基础上,2020年开始建设市级生活垃圾数智治理平台。目前平台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后期将通过应用、改进,再应用、再改进的方式,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全流程、全方位”的管理布局,最终实现真正的“数字赋能”。

  这类“超级大脑”能够以地图形式显示各垃圾集置点的具体位置,实时跟进“源头、中端和末端”三大环节,进一步实现市县区数据互联,让城市运行、城市治理变得更聪明。杭州市各区、街道纷纷推出“智慧小脑”,进一步织密垃圾分类的数字监管网络,实现市、区、街道三级递进深入,用数字手段延伸垃圾分类管理的“毛细血管”,打通“最后一公里”。

  比如,萧山区宁围街道的宁税北苑,以“宁聚蓝·智社区”为平台,将垃圾分类纳入到社会治理积分,同时,结合居民日常投放情况设定基础“交付量”和“参与数”,一旦发生数据异常,系统就会立即报警,专人上门核查,详细掌握情况便于精准宣传。

  眼下,杭州市、区、街道三级联动的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正在为垃圾分类提供主动介入数据统计管理的新路径,打开了垃圾分类数智的新空间。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垃圾分类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了可追溯管理,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萧山:“一网统管”,让垃圾分类更智慧

  萧山积极研发上线“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以“智能账户”为核心、“一制三化”(实户制,智能化、精准化、强制化)为抓手,实施“一户一桶一卡一芯片”精准分类;以市场化为主体,建立“户投、村收、镇处置、区考核”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通过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全链条监管,完善垃圾分类数字化评价体系。

  余杭:“三简三全”,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余杭采用PPP形式,以回收为重点,注重易腐垃圾源头追溯,对居民简化分类操作,对政府健全分类体系,以源头的“方便分、愿意分、分得好”,保障中末端“全品类回收、全覆盖监管、全链条治理”。

  西湖:深化“两网融合”,提升回收综合实力

  西湖区属国企打造的环卫力量和回收网络融合、线下站点与线上平台结合、可回收物应收尽收的回收体系初步形成,已具备210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微信小程序与热线预约服务电话、宣教与培训团队、170余家协议回收单位、年回收量超万吨。

  临安:“一体两网三型”,城乡一体化共进

  以“一体两网三型”为抓手,临安全面启动打造全民参与、覆盖城乡的垃圾分类工作“升级版”。目前,临安区18个镇街已实现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参与率90%,机关单位分类正确率达到90%以上,省、市级示范小区分类正确率稳定达到85%以上。


浙江日报 浙江建设 00023 杭州:垃圾分类,锻造美好生活底色 2021-12-30 浙江日报2021-12-3000006;浙江日报2021-12-3000015;浙江日报2021-12-3000032;浙江日报2021-12-3000033;浙江日报2021-12-3000026;浙江日报2021-12-3000028;浙江日报2021-12-3000010;浙江日报2021-12-3000011;浙江日报2021-12-3000013;浙江日报2021-12-3000016;浙江日报2021-12-3000018;浙江日报2021-12-3000020;浙江日报2021-12-3000023;浙江日报2021-12-3000024 2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