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观玉海楼

  一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一批知识分子,不仅孜孜不倦地读书、写书,而且印书、藏书。晚清时代,浙江有四大著名的藏书楼:浙北南浔的嘉业堂、浙东宁波的天一阁、嘉兴海宁的别下斋,还有浙南温州瑞安市的玉海楼。嘉业堂、天一阁我都曾多次进去过,而玉海楼却一直无缘观览。之前我到温州采风,专门去瑞安参观玉海楼,以了却自己的一个夙愿。

  据记载,玉海楼为清代大儒孙衣言、孙诒让父子所建。“玉海”原为书名,是南宋礼部尚书王应麟所写,他自诩此书“如玉之珍贵,如海之浩瀚”。而此意正符合孙氏父子建藏书楼的本意。因此,就借书名为楼名,将藏书楼取名为玉海楼。

  玉海楼的大门上悬有清李文田所书的“玉海书藏”匾,左右嵌以郭沫若所书的“玉成桃李”“海涌波澜”青石联。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厅堂门楣上方郭沫若和潘祖荫所书的“玉海楼”匾额。楼的西首有“园厅”名“恰受航”,取杜甫“小航恰受两三人”的诗意。孙诒让先生生前多在此著书,并收藏了百余块晋砖,所以,这里又称“百晋陶斋”。斯人已逝,晋砖依旧在,不禁让人有些唏嘘。

  走进藏书楼,可以看到孙衣言先生的“玉海楼藏书记”:其中有“乡里后生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可以就我庐,读我书。天下之宝,我固不欲为一家之储也”这样几句话,这大概是孙氏建藏书楼的初衷吧。玉海楼原有图书八九万卷,均系孙氏父子搜求所得,其中多乡帮文献、珍籍善本。孙诒让卒后,善本图书多归杭大收藏。

  玉海楼的藏书楼分为前后两进,三面环水,每幢五楹二层,左右游廊相通,虽然是下雨天,却可以在前后行走而不撑雨伞。从书楼的建筑来看,可以看得出是仿照了“天一阁”的模式。楼层高敞,二层南北向均为排窗,利于通风。东西向均为如意封火山墙,我想,这主要是从防火、防盗、保护书籍的目的出发吧。

  二

  最有建筑品位和文化内涵的,还数孙氏故居了。整幢建筑古朴典雅,前后三进,依次为门厅、花厅、正楼,走在里面,有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门楼五间加两廊,花厅五间,正楼七间,在同一轴线上,左右对称,规模、级别依次提高。厅与厅之间用大小天井分开,解决了采光问题,意寓四水归堂。

  在“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玉海楼内徜徉,我仿佛看到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衫马褂、面容清秀的孙诒让在这里著书研学,读书会友。孙诒让幼承家学,从小随父居北京,游江苏、安徽、湖北三省,期间结识了大江南北的巨公名流,前辈学者俞樾、座师张之洞都很喜爱他。

  自1888年建楼至1908年离世,孙诒让的活动多以玉海楼为轴心。这20年间,正是晚清东西学冲突与融合最为剧烈的时期,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孙诒让在寻求富国强民道路的实践过程中,将永嘉学派的经世之学传承发展,以达到“振世救弊”和“富强之源,在于兴学”的改良目的。

  孙诒让以《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三部代表作,奠定了自己“清代礼学集大成者”的地位。《周礼正义》倾注了他27年精力,七易其稿,被梁启超誉为“清代经学家最后的一部书也是最好的一部书”。

  三

  玉海楼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私家藏书楼。它如同一个文化坐标,而以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为代表的文化人,堪称当时温州文化的领军人物。

  “先生于礼学至博,独步海内,与事虽有今古文之殊,然不能不叹服之。”这是康有为对孙诒让的赞扬。而章炳麟对孙诒让更是赞扬有加:“其精专足以摩致姬汉,三百年绝等双矣。”

  离开玉海楼时,春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回望在雨中的玉海楼,更觉古朴典雅,充满了浓浓的书卷气。我想,古人曾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而孙诒让这位书生,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颠覆了这句话。他不仅一生著作等身,而且经世致用。他不仅是一位朴学大师,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1896年至1908年的十余年间,先后在温州、丽水等地办了新式学堂300余所,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他的倡导下,瑞安在一年中就有20余人东渡留学日本,在浙江教育史上形成了留学国外的风气。虽然孙诒让只活了61岁,可他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就像这座玉海楼一样。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观玉海楼 2021-12-26 浙江日报2021-12-2600010 2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