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贤良镇把搞破坏的“坏家伙”变成村民的好朋友
绿水青山间,演绎人与猴的和谐故事
本报记者 水蓝薇 县委报道组 吴丽萍 通讯员 吴建伟 张伟
见记者没敢去喂猕猴,老叶没催促,抓了根玉米,走到屋檐下,踮起脚,手往上伸。屋顶上的小猴就像人似地蹿到檐边,伸手接过,叼在嘴里啃,不一会儿两腮就鼓鼓囊囊的。
老叶今年69岁,庆元县贤良镇人。早年外出打工时,说起家乡的猕猴,他还觉得它们都是些“坏家伙”。
庆元生态优越,拥有“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的美誉。贤良镇位于庆元东部,森林覆盖率达86%,群山绵延,绿林叠翠。境内猕猴等野生动物活跃。它们总喜欢下山破坏农户的庄稼,村民也不甘示弱,使出各种手段驱赶,“人猴大战”的场景不断上演。
近年来,政府和村民环保意识增强,打造猕猴乐园,为猴子提供食源和安居地,人猴矛盾逐渐缓和。老叶也回到家乡,做了乐园的饲养员,干了两年,已经和猕猴“打成一片”。他对着山林“呜”地一叫,就会吸引好些猕猴蹿出来,围在他身边讨食。
“小家伙们虽然怕生,可是跟着我来的客人,它们都会给面子。你要不再试试?”老叶把食盆递给记者。
没想到,小猴已经吃饱喝足,转身钻进了群山之中。失去了一次和它亲密接触的机会,有点可惜,但好在,当地人猴相处的点滴、保护生态的执着,记者没有错过。
人猴相争许多年
村民防不胜防心很累
五谷杂粮、地瓜、糖果……每周,老叶都要去县城给猕猴采购食物。眼下已入冬,采购清单里多了些锥栗和瓜子,要给猕猴尝尝鲜。一年下来,猴子要“吃掉”四万多元的伙食费。
这笔钱从镇政府的财政里拨出。贤良镇纪委书记吴荣觉得很值:“猕猴可是青龙山里的精灵呢!”
在多年前,贤良镇的人和野生猕猴,很难有和平相处的时候。野生猕猴常常成群结队地下山搞破坏,把田地里的板栗、玉米等庄稼洗劫一番。
“啃一口,就是二三十元呢。”村民叶成翠回忆道,春天的时候,猕猴会去毛竹林里挑竹笋吃。一亩毛竹林,也就能冒出两三个笋尖。一群猕猴过来,啃完了十几亩的新鲜竹笋,也啃掉了农户近千元的收益。
到了秋天锥栗成熟的时候,猕猴又来吃锥栗。“猴子也太能抢了。”村民吴宝妫绘声绘色地向记者描述猕猴吃板栗的情形——一群猴子来到锥栗林,拨开外面带刺的壳,直接就塞到嘴里,塞到撑不下了,就赶紧跑开,到了没人的地儿,再把锥栗吐出来啃食。“它们看着个头不大,一张嘴能塞进七八颗栗子。一个秋天下来,猕猴经过的锥栗林,往往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收成。”
贤良镇“路无十米直、地无三尺平”,种点庄稼不容易,村民们哪能忍受自己的心血被糟蹋?上个世纪,有人自发组织猎杀队,布置捕兽夹、陷阱等猎杀猕猴。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出台,猎杀队伍解散。到了耕种和丰收时节,村民家家户户就备着鞭炮,一点燃,火花“呲溜”一声炸在半空中,能把猕猴吓得一哄而散。废弃的光碟也被放在了农田里,村民说,光碟反射的光线,对猕猴的眼睛有刺激性。
长久的对峙也不是办法。猕猴特别喜欢在后半夜行动,经常凌晨四五点跑到庄稼地里闹腾,扰得村民们无法安睡。住在贤良的村民大多上了年纪。天不亮就和猴子搞“游击战”,很多人都扛不住。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2010年以后,贤良镇人与猕猴的矛盾有所缓和。“猕猴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仅不能捕杀,也不能伤害。好生态,就是我们贤良的金名片。”吴荣告诉记者,多年以来,他们走村入户和村民细聊保护猕猴、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那就忍一忍吧。”叶成翠想,攻不成,防还是得防的。她收起了鞭炮和碟片,从网上买来红外线警报器,安装在庄稼地周边。只要有动物靠近,警报器就会大声发出警报,吓退它们。“但猕猴太聪明了,它们会绕到离警报远的地方啃食。”她还是头疼。
邻居管月英换种了猕猴不爱吃的白萝卜,谁知田地也被翻得七零八落。她用树枝、稻草和旧衣服,扎了个假人,配上一盏吊灯,晚上放在田地里“唬猴”。一开始猴子被吓住了,时间一久,见假人对自己没威胁,又开始放肆。
镇村的工作人员为了缓解人猴之间的矛盾,曾多次自发组织起来,不定时地去山上猕猴经常出没的地方,送去苹果、花生等食物,希望它们吃饱了,就不再去骚扰农户的庄稼。
有小猕猴贪嘴,扛不住诱惑,逐渐靠近人,想抓一把食物尝尝。在山头,壮硕的猴群首领会爬上竹竿,发出刺耳的长啸,震得竹林都“刷刷”地发颤。小猕猴一惊,赶忙收了手,迅速逃走。
“猕猴并不信任我们。”吴荣叹了口气。
引猴下山建乐园
管理“花果山”有妙招
庆元与福建交界,不少庆元人对武夷山等地的猕猴谷有所了解。眼见着本地的猕猴这么闹腾,有人提出:要不我们也效仿福建一些地方,引导人和猕猴和睦相处,并以此为卖点,开发旅游资源?
有想法就有行动。4年前,吴荣等人去往福建省武夷山大安源猕猴谷考察,并邀请了来自福建的猕猴饲养员马松晓等人前来“引猴下山”,协助猕猴乐园的建设。
什么叫“引猴下山”?马松晓解释道,就是在山脚下为猕猴造一个栖居地,逐渐拉近猕猴与人的距离。
引猴的那段时间,他每天穿着迷彩服,带上够吃一天的干粮和给猕猴准备的零食,早上四五点上山,找准猕猴经常出没的地方——多是茂密丛林处或者果实多的林子,摘些树枝叶子,席地而坐,一边哼歌,一边在周边撒上糖果、水果等零食。
“歌是我自己编的调子,猴儿都耳熟!”马松晓说,有了歌声和食物,猕猴会被慢慢吸引过来。
“吃得香不香”“果子甜不甜”……把猕猴给等来了,马松晓就变成了“话痨”,追着猕猴聊天,从吃喝拉撒到每日天气,天南地北地聊,一聊就到晚上八九点。他说,一定要让猕猴熟悉自己的声音,它们才愿意跟着自己下山。大半年下来,马松晓和猕猴们处熟了,就根据外貌特征给它们取名字。“黄毛”“弓腰”……每个名字喊起来,都有着不一样的亲昵感。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只‘黄毛’,它性格温柔,晚上经常会有小猴子把脚放在它怀里,它就替它们暖着。”马松晓回忆起和猕猴亲密接触的那段日子如数家珍。
当马松晓在山头追着猕猴唠嗑的时候,猕猴乐园也建起来了。
乐园的选址在贤良镇贤良村青龙峡入口处。这里背靠深山,溪水潺潺,土地平整,离村子近,离猕猴的家也近。
就是要猕猴“离家近”。吴荣说,他们从没想过把猕猴圈在一个地方。乐园不是猕猴的家,只是一个暂时的休息站,里面备足了粮食,有亭子可以喝水、攀爬,有屋棚可以睡觉,有秋千、轮胎可以嬉戏。但猕猴永远属于山林。
一边唠嗑,一边喂食……渐渐地,马松晓从追猴子的人,变成了被猴子追的人。越来越多的猕猴跟着马松晓等人,蹿进了猕猴乐园。“继续保持,每天和它们玩,和它们说话,不然它们会跑回去的。”马松晓还带了两个徒弟,老叶和吴明飞,都是贤良的村民,协助他进行管理。
在马松晓离开贤良镇后,老叶和吴明飞就担起了猕猴乐园的管理工作。他们称自己为“花果山管理员”,像照顾小孩子一样照顾猕猴:天天得哄着,一天喂食四五次,小猴子们打架了还得去劝架……“和它们在一起,感觉自己年轻了不少。”老叶笑着说。
猕猴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除了给自己投喂的管理员们,还有一群人也在守护着他们。
2018年,贤良镇组建了由镇村干部、派出所民警、护林员、党员志愿者为主的生态守护队。他们深入山林,对可能出现非法抓捕野兽的区域展开巡逻。据黄淤村村级监察联络工作站站长吴仁山介绍,村里还在重点点位安装了监控,巡逻也用上了无人机,为野生动物构筑全方面的安全守护网。
猕猴带动旅游业
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
说起喂猕猴,村民吴宝妫可有经验了。
“刚做好的面包,香着呢,端给它们,竟然不理我!”说到这里,吴宝妫还有点遗憾。跟老叶讨教了一番,她才心里有数:猕猴爱吃坚果、五谷杂粮、糖果等,不吃饼干、面包。给它们喂食时,千万不能突然把手缩回去,否则猴子会觉得受骗了,就会跑掉。
在猕猴乐园建起来后,每当儿子儿媳带着小孙子回来,吴宝妫都会抓一大把小零食塞到孩子的口袋里,一大家子去乐园里看猕猴。“我平时有什么好吃的也都会送来,感觉它们都能认得我呢!”
猕猴乐园免费对外开放。很多村民和吴宝妫一样,逢年过节都会带着家人去猕猴乐园逛逛,仿佛把猕猴当成了自己的亲戚。有小猕猴在乐园里出生,村民会送来旧衣服给它搭窝睡觉,还会送来奶粉和奶瓶。在他们看来,猕猴给自己平淡的生活带来了活力,也给乡村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来自宁波的游客徐腾跃,听说当地有野生猕猴,就和朋友们来贤良看看。他带着香蕉一进乐园,就有七八只猕猴围过来向他讨食。“他们好有灵气啊,比我在动物园里看到的猕猴机灵多了!”
外地人寻猴而来,又被当地的好生态吸引。“青龙山竹林茂密,街道边溪水潺潺,我走过去,水里的溪鱼都不躲的!这生态环境也太好了!”徐腾跃在宁波经营着一家售卖食材的公司,今年以来,公司已累计组织了近500名客户来贤良旅游。他还计划在贤良投资酒店,建起猕猴主题的民宿。“我们希望把贤良作为公司的体验基地来打造,让客户来这里体验到真正的好食材、好生态。”
看着镇子因为猕猴热闹起来,贤良镇将野生猕猴和青龙山的风光都纳入规划,推出了“亲水节”节庆品牌,吆喝游客们来贤良“清凉度假”。
亲水节上,庆元县户外运动协会的小麦哥和朋友们玩得十分尽兴。上午,他们在穿镇而过的南阳溪内戏水,划竹筏,沿着游步道扎帐篷;中午,在农家乐品尝当地美食;下午,去猕猴乐园看猕猴,在陡峭幽深的青龙峡谷徒步攀岩;晚上,大家围着篝火,跳舞、唱歌。“一天下来,嗨爆了!”
据贤良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次亲水节办下来,可以给全镇带来近百万元的收益。
旅游业的兴起,让镇上的村民动起了做生意的脑筋。吴宝妫把自家的老房子休整了一番,盖起了民宿。猕猴闹腾得少了,叶成翠今年种下的甘薯有了好收成。她把甘薯做成粉条,放在自家门口晾晒,有一天被一批游客看中,家里所有的粉条当即被买空。
还有些新变化也在酝酿。庆景青公路庆元段改建工程完工后,县城到贤良镇的车程,将由原来的1小时缩短为半小时以内。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游客将在贤良镇流连驻足。人、猴和青山绿水之间的故事,也会愈发生动有趣。
吴荣说,他能感到这几年来,猕猴和人更亲近了。以前碰着一个猴群都不容易,现在能看到两三个猴群在山脚下觅食。村民会在窗台、房檐上,放几把锥栗、一捆玉米,等着猕猴光临,以淳朴的善意迎接乡村的新变化,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