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深读

能办事项越来越多,办事效率越来越高,新的挑战也不少——

“跨省通办”这一年

  这几天,卢倩伟和吴淼娟,相隔千里的两个人,却在做同一件事:找外省“同事”讨论明年的服务创新。卢倩伟是嘉善县行政服务中心长三角综合受理专员,与她讨论的“同事”来自江苏吴江、上海青浦两地政务服务窗口;吴淼娟是庆元县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她的外省“同事”来自福建政和与松溪。

  在如今的浙江,不止嘉善、庆元这一北一南边界县城,跨省政务服务交流日益密切。自去年9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以来,早就有所尝试的浙江,趁此东风,“多点开花”进行探索。一年多来,浙江有多少事情已实现“跨省通办”?它给政务服务带来什么改变、产生哪些影响?浙江与外省之间办事的空间、时间又缩短了多少?

“办件数量不大,分量却很重”

  一大早,嘉善县行政服务中心一楼大厅,叫号声此起彼伏,不少市民已在等候办事。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卢倩伟所在的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窗口,排队的人明显少很多。

  卢倩伟提供的办事记录印证了这一观感:该窗口于今年5月31日正式启用,截至11月底,办结的线下业务仅有300余件,线上虽较多,但也只数千件,加起来甚至不到该服务中心同期省内业务量的十分之一。

  记者发现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个别县“跨省通办”窗口日均办件量甚至不到10件。

  办件量不大,为什么还要设窗口、下大力气推“跨省通办”?有人可能会对此表示不理解。

  对此,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人民服务,本不该有服务对象多寡的区别。”更何况,一年实践发现,跨省办事需求量增长迅速。仅衢州,一年来已上升了约30%,远高于省内业务同期2.32%的增幅。

  这背后是庞大的流动人口,以及日益增长的办事需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浙江流动人口达2555.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9.6%,比全国高13.0个百分点;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占浙江流动人口的63.3%。

  离家在外办事不易。在很多流动人员心中,一分好服务含有十分暖意。

  在衢州柯城区务工的江西上饶人林佑潮,不久前收到了自家宝宝的户口簿、医保卡、社保卡等证件,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林佑潮咨询过朋友,得知跨省办证多地跑、多次跑是常事,身边有的父母拖了大半年才去办,也有人直到急用时才手忙脚乱去办……他曾准备请年休假专门回一趟老家。没想到,宝宝还没出医院,所有证件就通过网络办好了。

  市场主体对突破行政边界产生的无形约束更为敏感。

  采访卢倩伟短短一小时不到,就有四五个人来咨询跨省办企业、开新公司事宜。卢倩伟曾经遇到有市民一口气在吴江、青浦连开两家药店的事情,感觉“大家的创业基因一下子被激活了”。

  根据全国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天眼查”,嘉善、吴江、青浦三地名称中含“长三角”的企业已有近800家,很多是近一年才成立的。  “有效服务人口流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链高效协同。”国办指导意见中的这句话,在多位专家看来切中肯綮,成为各地的着力点。

  根据办事频率,指导意见列出了140项高频事项清单,包括失业登记、医保电子凭证申领、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等,其中58项在2020年底前、74项在2021年底前、8项在2021年以后实现。

  “浙江享受着流动人口的红利,理应提供更加优质、暖心的服务。”浙大城市学院教授陈勇表示,尤其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深入,浙江在服务理念、体制机制和技术手段方面的优势愈发明显,当然要争做表率。

  目前,全国140项高频事项在浙江正按要求落实推进。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浙江还牵头推进公积金异地贷款证明申请、跨省户口迁移、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13个“跨省通办”事项,其中10个事项已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

  各市、县针对流动人口实质需求积极创新。嘉善与吴江、青浦互动频繁,今年5月底已实现所有个人事项全通办。绍兴、台州等地与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市县对接,在新生儿入户等事项办理方面均有所突破。

  尤其是衢州,“跨省通办”正助力其从四省边际“逆袭”成为边际中心城市。当地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优化合作机制,目前已实现151项事项“跨省通办”,其中包含取水许可申请、出生“一件事”、高压新装增容等多个自发探索的事项。

  衢州市营商办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文阳感慨,一次办证虽小,却足以影响一地政务形象,“办件数量不大,分量却很重”。

“窗口快一分钟,后台多一个月功”

  “小姑娘你真专业,办得就是快!”上午10时许,一位福建政和籍老人到吴淼娟的窗口办养老保险年度认证一事。吴淼娟手把手教她在政务平板上用一分钟就办好了。面对老人的称赞,吴淼娟笑着说“熟悉了就快了”。

  这句话听着简单却很不容易。事项名称不一致,办事流程不一致,需要材料不一致……办事模式和标准的差异是“跨省通办”要迈过的第一关。

  “我们不可能等所有模式统一了再去服务,那得让群众等多久?”沈莱丝负责跟3个相邻的福建的县协调对接后台业务。她说,为了更快熟悉各方的办事模式,每次碰头会上,交换操作指南几乎成了“保留节目”。他们要梳理出厚厚一本己方操作指南,同时要把对方的操作指南“变薄”,记入大脑。

  卢倩伟也有同感。这名其他窗口的业务好手,调到“跨省通办”窗口后当起了“耗手”,把大量时间耗在新业务上,多次参加青吴嘉三地的业务培训。

  “窗口快一分钟,后台可能就要多一个月功。”卢倩伟直言,因为各地政策一直在变动,学习从未停止。

  地区差异、政策体系不同等涉及层次更深,无疑更考验各方的服务能力。

  门诊特殊病种,包括冠心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其医保政策与患者家庭息息相关。但青吴嘉三地报销的病种、目录和待遇都有很大区别。

  以恶性肿瘤的门诊放化疗为例,嘉善规定了具体9个病种的目录,严格按目录报销,青浦则允许报销经医生认定的药品,而吴江对急性期、巩固期的认定又跟两地不一致。

  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这是全国性难题:医保政策涉及大量资金,影响患者及其家庭、国家医保政策的执行等方方面面,贸然统一,不仅可能欲速而不达,甚至会影响政策稳定。

  “我们先找最大公约数,相信可以找到最小公倍数。”嘉善县医疗保险服务中心主任邹萍回忆,当时三方连续讨论了一个多月,最后选定从政策差异最小的病种尿毒症开始试点。

  政策背后还有不同办事逻辑、办事体系的碰撞,倒逼各地一个个环节去解决。

  眼下,面对一些还无法全流程网办的业务,浙江衢州、安徽黄山、福建南平、江西上饶四地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了“浙闽赣皖跨省通办办件流转系统”,方便四地管理异地事项信息、代收异地事项办件、邮寄异地事项材料。

  这一系统的搭建、调试、上线等用了3个多月时间,仍在完善中。

  “我们发现有一个辅助系统形成缓冲、过渡,是非常必要的。”李文阳清楚记得年初与上饶的同事开展“出生”一件事联办时的艰难:两地联办所含事项差别很大,衢州5个、上饶有13个,涉及的数据库、系统、操作界面差别之大更难以细说,甚至一些业务的职能权限和业务归口也不一致。

  李文阳记不清当时线上线下联系的次数,电话记录里外省号码已明显超过本地。最后,两地从确保推行医学证明申领、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4个事项开始,对“浙里办”的“出生一件事”模块进行改造,而尚未实现联办的就通过“辅助系统”处理。

  互动频频更需要相互信任。

  卢倩伟如今在接收材料时尤其注意检查签字。原来,按规定办事人的签名要用签字笔而不能是圆珠笔,否则无法律效应。但如果材料是黑白复印件,就很难辨别。记者在她指导下才发现一些细微的差异。

  “我如果把不符合要求的材料收了上传,到时候会让处理材料的同事‘背锅’。”卢倩伟不久前就遇到一件签字的难事,前后花了近1个月才办妥,尽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效率考核,但外省同事一句“你传来的材料我放心”,让她深受感动。

“小小的变化,大大的获得感”

  在浙江,记者看到了跨省办事不同形态的共存:最原始的代收代办,作为“权宜之计”的授权通办,以及被视为最高形式的“一网通办”。

  不同形态都在诉说着一年多来,“跨省通办”对不同群体不同领域的深刻影响。

  走进嘉善县第二人民医院,不时可以听到带着上海、江苏口音的患者。来自青浦的钱女士刚刚做完透析,准备坐示范区3路公交车回家。她原本一直为本地做透析床位紧张而担心不已,现在已习惯到嘉善来做透析,直接刷卡结算,少了各种折腾。

  来自嘉善的老张,隔三差五会去吴江区黎里中心卫生院做推拿。这一小小卫生院的骨伤科在周边一带小有名气。但老张之前担心跨省报销比例低,又要备案又要自费垫付,一两年才去一次。

  如今,青吴嘉三县居民不再为医疗报销伤脑筋,更多考虑哪里医术好、哪里有空床位。

  据邹萍介绍,三县实施异地直接结算政策以来,嘉善参保人到吴江青浦两地看病,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门诊刷卡结算比例最高分别提高了40%和42%。截至今年11月底,三地异地直接结算7000多人次,“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看似小小的变化,老百姓有大大的获得感。”

  要素资源流动更便捷,倒逼各地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良性互动。

  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句话:跨省迁移,企业办事越来越容易,政府越来越“难”了。

  一位对长三角比较熟悉的企业家告诉记者:随着跨省迁移手续不断简化,企业“用脚投票”的分量越来越重,给地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说,以前提起其他地方的好政策,有些部门可能会用“两个省客观差别大”等说辞,如今则经常会来问“对比其他省的政策有什么好的建议”。

  在有些地方还在为如何推动企业跨省开办为难时,9月,衢州与上饶已共同推出全国首张跨省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双方把服务企业事项深入到水电气等更为细节的层面。

  “只有想到服务对象前头,才能提供更贴心的服务。”衢州市政务服务大厅水利窗口工作人员徐卫仙说,相比开户注销、产权登记、纳税等事项,取水许可事项比较小,涉及企业相对少,但他们还是主动推取水许可电子证照“跨省通办”。而第一张电子证照,也是该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上门“三服务”时主动发现需求并提供服务的。

  “跨省通办”对各地数字化改革明显提出了更高要求,催生了更多体制机制方面的成果。

  如今,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正在牵头推进“电子证照安全制度建设和授权管理”“长三角高效数据供需对接机制”和“数据异议处理机制”3项制度机制建设。长三角三省一市正合力攻克数据共享难题。

  截至目前,浙江已牵头制定《建立长三角高效数据供需对接机制的工作方案》,牵头梳理的数据责任清单,覆盖三省一市应用场景66个,梳理版式文件需求36类,结构化数据需求40类。去年以来,我省牵头推进“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客运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等10本电子证照长三角地区共享互认,其中6本电子证照已支持长三角地区交通从业人员手机亮码,执法人员扫码核验。

  “各地对数据共享的认识越来越统一,不再简单认为是内部资源不能开放,而是抱着更好服务群众与企业的心态去协商对接。”多名相关工作人员反馈说。

  当然,一年来,也涌现更多难题需要解决:怎样让更多的事项实现通办?如何提升线上办理的比例?检测互认操作难如何破解?政策福利的地区差异如何平衡?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如何更好地共享……

  “我们明年搞些什么创新”“场景应用感觉要重点拓展,特别是就学这一块”……嘉善县政务数据办副主任杨渊那里,记者看到她与吴江、青浦同事的一段线上对话,时间显示已是晚上11时多。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5 “跨省通办”这一年 2021-12-13 浙江日报2021-12-1300004;浙江日报2021-12-1300012;浙江日报2021-12-1300011;浙江日报2021-12-1300009 2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