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人物

温医大学生黄君婷投身器官捐献志愿服务——

绽放温暖的“生命之光”

  温医大学生黄君婷投身器官捐献志愿服务——

  绽放温暖的“生命之光”

  本报记者 纪驭亚 通讯员 卞成德

  打开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五女生黄君婷的电子健康医保卡,她的名字边上有一个醒目的人体器官捐献官方爱心标志。在温州,所有已签署人体器官捐献意愿书市民的电子健康医保卡上都有同样的爱心标志。

  这样的做法,在国内还是独一份。促成温州开展“器官捐献志愿与电子医保卡智慧互联”试点的,正是黄君婷和她带领的“生命之光器官捐献志愿服务团”。

  一次触动

  坚定志愿服务信念

  成为医生是温州女孩黄君婷从小的梦想。2017年,她如愿考入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并开启了公益之路——她先是在校人体科普馆做志愿讲解员,大二又加入了学校的“生命之光器官捐献志愿服务团”。

  2019年寒假,团队对器官捐献协调员的一次调研,让黄君婷进一步坚定了开展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的信念。在长沙,她跟着志愿协调员来到因病离世捐献出多个器官的男孩叶沙家。年仅16岁的叶沙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叶沙父母在慎重商量后,把儿子的器官捐献出来,7个人因叶沙而重生。被叶沙父母的大爱打动,黄君婷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温暖带给更多器官捐献者家庭。

  回到温州后,黄君婷带着团员打造了一台以叶沙的故事为原型的舞台剧《一个人的球队》。舞台剧在温州、宁波、杭州等地巡回展演,还受邀参加全国器官捐献10周年宣传活动。这一次尝试,让黄君婷第一次感受到了公益行动的力量——“我们学校有个30人的班级,看完舞台剧后有27人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甚至还有一场演出结束后,有200多人排队签署志愿书。”黄君婷说。以此为起点,她和团队开始探索开展器官捐献艺术化传播。例如,她主编了《叶沙行星系》漫画、动画等,被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向全国推广;面向26所高校开展首届“白求恩杯”器官捐献艺术化传播主题创想赛等。

  调研11省

  找到捐献突破口

  经历过多次人体器官捐献宣传活动后,黄君婷发现:器官捐献对普通群众而言,始终是一个忌讳又沉重的话题。

  为了找到器官捐献的突破口,黄君婷还带领团队在浙江、湖南、山东等11个省份调研,走访了10家红十字会。他们发现此前基于家庭视角研究器官捐献的资料很少,随即请器官捐献协调员帮助,收集潜在捐献家庭案例1000余份。同时,团队还在浙江49个点发放问卷2000余份。“问卷调查结果和收集的1000余份案例显示,影响普通家庭成员器官捐献的原因中,家人态度影响占70%。如果生前签署捐献志愿,65%的家属将会尊重死者遗愿。”黄君婷说,因此,器官捐献的突破口之一,就是争取家人同意。

  能不能把器官捐献志愿加入电子社保卡,借助信息化的浪潮,实现器官捐献大数据的互联?黄君婷分析,这一举措或许会提升民众签署意愿书的意愿,也有利于医生在第一时间发现器官捐献志愿者。为此,她不断打磨修改,形成了8万余字的调研报告。

  不误学业

  综合成绩专业第一

  2019年5月,黄君婷带着调研数据和创新想法直奔温州市有关部门。但由于全国没有先例,收获更多的还是质疑。打破传统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和阻力,让不少团员打起退堂鼓。“刚开始,我们团队都是组队去相关部门,但慢慢的就只有我一个人了。”说话细声慢语,被同学评价“性格温柔”的黄君婷,是团队里的“定心丸”。她不断鼓励团队继续坚持,牵头做了3次调研,进一步完善建议,同时不断拜访温州市相关职能部门,争取他们的支持。

  “如果不是她的坚定推动,我们的团队走不了那么远。”曾与黄君婷一起推动这一项目的学长戴振峰告诉记者。

  2019年7月,团队的努力终于等来“曙光”——趁着温州推动社保卡和电子健康医保卡两卡合一的契机,黄君婷将团队的方案完善为:将中国人体器官管理中心登记在册的器官捐献志愿者信息在电子健康医保卡上显示出来。

  当年10月,在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支持下,经过温州市红十字会、温州市卫健委、温州医科大学“生命之光”团队多次探讨,温州市成为全国首个“器官捐献志愿与电子医保卡智慧互联”试点。

  黄君婷并未因为参与公益而放松对学业的要求,她的在校综合成绩连续4年位列专业第一。

  2019年以来,由“生命之光”团队带动并签署器官捐献意愿书的人数,占每年温州总签署量的60%。温州的总签署量也从2019年前后的4962人上升至今年12月初的26179人。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8 绽放温暖的“生命之光” 2021-12-08 浙江日报2021-12-0800015;浙江日报2021-12-0800017;23458387;浙江日报2021-12-0800021 2 2021年12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