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名学生受其鼓舞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浙大老师项淑芳——
点燃学生的信仰之火
本报记者 何冬健
编者按: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发布2021年“最美高校辅导员”“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浙江大学项淑芳老师入选“最美高校辅导员”,温州医科大学黄君婷同学入选“最美大学生”。
让我们走进校园,走近这两位“最美”人物,感受她们的坚定信念。
586名学生受其鼓舞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浙大老师项淑芳——
点燃学生的信仰之火
本报记者 何冬健
42岁的浙大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专职辅导员项淑芳工作18年来,不断在青年学子心中厚植爱国情怀。她创建浙大马兰工作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受其鼓舞,586名学生先后投身国防军工、西部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项淑芳说:“理想信念是我始终高扬的旗帜,我们要让家国为先的理想信念根植于心,点燃学生的信仰之火。”
用身边榜样
引领学生挥洒青春
从福建紫美村,到新疆马兰基地,再到青海原子城,今年暑期,项淑芳带领浙大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师生们,历时26天,追寻先辈足迹,感悟“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
从上世纪50年代基地建起,到1996年中国进行最后一次核试验,近40年的时间里,马兰基地留下了王淦昌、程开甲、吕敏、杨裕生、林俊德等一串熠熠闪光的名字。
在茫茫戈壁滩,浙大机械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生龚轩写下了入党申请书:“这些可爱又可敬的马兰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舍己为国、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我从来没有像此刻一样迫切地期望加入中国共产党,期望去祖国需要的地方挥洒自己的青春。”
“我们用接地气、有生气的方式,让浙大学生进学校、进支部、进单位,走出校园在更广阔的领域讲述马兰故事。”项淑芳说,用青年人身边可亲可敬的榜样,能够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思想引领。
新疆马兰基地的烈士陵园第371号坟冢的主人名叫林俊德,这位浙大1960届机械系校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军挂像英模。在75年的生命中,林俊德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
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最可亲的人?谁是最可学的人?项淑芳从林俊德学长这里为当代青年找到答案,2017年,浙江大学马兰工作室应运而生。依托工作室的建设,项淑芳成立马兰精神宣讲团,组建马兰学生讲习所,创办马兰剧组,让马兰精神这把火长燃不熄、长烧长旺。
由马兰工作室和浙大黑白剧社合作的原创话剧《速写林俊德》已成为浙江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一部分,成为一批批90后、00后寻找马兰精神的原点。林俊德院士的女儿林春观看了话剧后,含着热泪说:“谢谢你们!话剧让我看到他不光是我的父亲,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你们的演出是非常有意义的!”
请将军讲课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茫茫大洋,四顾无岸,脚下的航船是唯一的“陆地”——这是浙大机械工程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生王硕的工作环境,他致力于深海机电装备和载人潜水器技术研发。
是到名企拿一份高薪,还是投身茫茫深海?择业之初,王硕陆续收到来自各方的橄榄枝。与项淑芳的面对面交流,让他回忆起了自己在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马里亚纳海沟深渊生物考察航次上度过的150多天,这很让他着迷。“长期的思政教育与科研探索,坚定了我投身海洋探索事业的信念。”王硕说。
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项淑芳孜孜以求。
她开创“将军课”,内外联动,向部队、国防军工企业拓展导师资源。今年军训期间,火箭军某部原政委王定放将军为浙江大学军训师全体参训师生作题为《大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主题报告。当晚,00后的大学生们,纷纷写下入党申请书。浙大学生沈骞说:“我从报告中学到了前辈们的共同品质——仰望星空,同时脚踏实地,怀远大之理想,同时迈坚定之步伐。”
她还邀请西飞、陕飞等重点单位的大科学团队专家来校,为同学们解读形势政策、学术前沿,让大家坚定勇攀学术高峰的信心。
“携笔从戎,科技强军梦。莫道艰苦空荏苒,浣征尘,立新功。”这是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生李飞腾,离校时在动车上填的词。他追寻浙大“马兰人”的步伐,怀着满腔热情加入某研究院,字里行间洋溢着科技报国的拳拳赤子情。
在项淑芳的努力推动下,2020年,浙江大学国防军工就业战略指导平台成立,为全校学生赴国防军工单位实践就业提供了平台支撑。
行走中感悟
上“有风景的思政课”
思政课如何能够吸引学生,成为大家的成长课、幸福课,这是项淑芳一直在思考的内容。多年来,她坚持每年承担3门思政课的教学任务,累积授课近1000学时。
“我一直认为要在课堂上让同学们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今年11月,她带着学生走进生产车间,站在盾构机前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要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之重器。”作为马兰工作室的一员,浙大机械学院院长杨华勇院士将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故事融入其中,让同学们了解打破“洋盾构”一统天下局面背后的不懈攻坚。
把课堂搬进嘉兴南湖红船边、学校食堂,与重大科研基地团队成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亲历者等直播连线……在项淑芳的奇思妙想中,枯燥的思政课堂成了“有风景的思政课”,学生在行走中感悟时代发展变化,让理论与现实找到了契合点。
项淑芳还格外注重让学生在历史发生地传承历史。“这里是陈望道先生的柴房,101年前,他在这里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他误把墨水当成红糖蘸粽子吃,因此有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个故事。”在著名翻译家陈望道故居,青年学生围成一圈,听着陈望道的堂侄女陈华仙讲述过去的故事。项淑芳说:“这种体会可以让学生们穿越时间,更好地体悟革命先辈对信仰之追求,对真理之探索。”
18个寒来暑往,项淑芳的足迹遍布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并与中国铁建重工、中铁装备集团、上海商飞集团等共同建设思政教育实践基地,2019年更是走出国门,与徐工集团共同在巴西建立海外实践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