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特殊风景线
本报记者 沈吟
“十三五”时期,全省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达275亿元,比“十二五”增长83.5%;城乡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万元,比“十二五”末提高57%;我省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庇护托养、基本保障和文化体育等主要指标保持全国领先优势,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笃定前行,在共建共享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全省残疾人稳步迈上共同富裕新征程。浙江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渐次铺开。
共享发展成果
在永康市石柱镇“残疾人之家”,40余位残疾人像往常一样边工作边康复,笑容满面。
“大家每天都在进步,就像真正的一家人。在这里,大家更加自尊自爱自强,生活忙碌而充实、安全又开心。”在此工作的孙珺玲表示。
浙江已连续三年将“残疾人之家”建设纳入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规范化“残疾人之家”1285家,庇护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达2.67万人,为他们筑起温馨港湾。
遍布全省的“残疾人之家”,只是浙江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
关爱重点群体,织密保障网——浙江扎实开展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工作,实现残疾人危房改造、年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残疾人家庭解困、有就业意愿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就业等重点问题“清零”;动态调整“两项补贴”,“十三五”期间发放资金124亿元。
无障碍建设硕果累累——“十三五”期间,浙江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5万余户,数量和投入资金均位居全国前列;“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县村镇”活动中,我省示范及达标单位数均居全国第一。信息无障碍建设同样成效显著,省市两会开幕会直播首次加配手语翻译,全省首届手语大赛成功举行。
残疾人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浙江着力打造“最美残疾人”“最美助残人”等系列品牌,嘉兴盲人中医师朱丽华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亮相中宣部中外记者见面会等,展现新时代浙江残疾人风采。
同一片天空下,浙江残疾人与健全人共享阳光,共享发展成果。
共建大爱之江
前段时间,省残联的实施残疾人证“跨省通办”、“全省通办”成功入选我省党史学习教育“三为”专题实践活动最佳实践案例。
残疾人在哪里,需求就问到哪里,助残服务就跟到哪里。近年来,全省残联系统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通过“十百千万”实事助残、“四访四助”和“一问三送”等行动,访民情,解难题,办实事。
今年4月,在省数字化改革第一次工作例会上,江山市助残服务应用作了示范交流发言,被评为“数字社会”第一批最佳应用。
数字赋能,让助残服务更贴心,我省建立残疾人全周期服务“一件事”集成改革,建立“掌上办”、“网上办”和“代办、帮办、上门办”综合服务机制,累计受理网办事项18.8万件,好评率达100%。
创新之举不断涌现,爱心合力越来越强。浙江创建首个残疾人之家政协委员会客厅;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孤独症人士及亲友协会,率先设立孤独症专项研究基金;首次设立“浙江省特教园丁奖”,入选代表与全省“最美教师”同台受奖;33名残疾人选手参加2020年首届浙江技能大赛,与健全人同台竞技。
之江大地上,各方参与、高效协同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格局逐渐成形。
共走富裕之路
今年8月,中国残联出台《关于支持浙江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聚焦八个重点领域,支持浙江率先推进残疾人共同富裕,为全国提供省域范例。
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浙江残疾人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就业是残疾人自强自立的基础。在浙江,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带头安置残疾人,残疾人单考单招录用人数全国领先;电商助残计划、专项扶助政策等,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坚强保证。数据显示,全省从事电商就业创业残疾人达1.9万人,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达102家。
深化“百位大师师带徒爱心助残”活动,加强残疾人非遗传承人和工匠培育,5名残疾人技能人才入选“浙江工匠”……浙江紧抓残疾人技能人才培养,成功承办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团体第一,创历史最好成绩。
共同富裕,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有。省残疾人艺术团开展“新时代共奋斗”特殊艺术百场巡演,参演《勇立潮头》等节目,亮相浙江省庆祝建党百年大型交响诗画文艺演出。特殊艺术绽放魅力的同时,喜讯也不断从残奥会、亚残运会和全国残运会的赛场上传来,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浙江将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努力在残疾人共同富裕上迈出新步伐,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特殊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