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算法”怎么“算”,更是个“良心活”

  前段时间,一篇火爆全网的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把外卖送餐员在平台算法机制下的生存困境展露无遗。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两亿多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怎么保障?“系统之困”怎么破解?目前,有了浙江解法。12月1日,《浙江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正式施行,提出平台制定算法时应当充分听取工会或劳动者代表的意见建议,并接受主管部门监督。“算法”怎么“算”,看似“技术活”,其实更是个“良心活”。

  这篇网文之所以能成为爆款,因为它道出了不少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心声。“外卖小哥和网约车司机,不该被困在系统里、绑在算法上、活在抽成中。”有媒体随后发出这样的呼吁。就在12月1日,全国总工会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关系确认争议的10个典型案例,这也是当下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中痛点的缩影。

  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之所以难,正是因为这种新劳动关系超出了传统的劳动法律法规调整的范围。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互联网营销师等都属于近几年“冒”出来的“新行当”,用工形式、劳动方式、报酬领取方式都和传统的劳动者有很大不同。因为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高度契合,所以短短几年发展迅速,从业人员队伍迅速扩大。但因为没有法律上清晰的界定和保障,反而让“算法”钻了空子,成为这些新行当中占据话语权的潜规则。

  所以,“算法”怎么“算”,谁来说了算,很重要。究竟是将配送时效当作权重很大的考核要素,更多地服务于平台的运作效率?还是让算法更加人性化,在劳动者的幸福感和企业运行效率之间实现平衡?企业自己来制定算法,难免会注入更多的商业考量。如果能够在制定涉及订单分配、抽成比例、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核心的“游戏规则”时,充分听取工会或劳动者代表的意见建议,并接受主管部门监督,这样的“算法”无疑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平、保护和温度。“算法”怎么“算”不只是“技术活”,让平台算法更人性化、更兼顾公平,正是浙江解法中的重要一条。

  任何新兴行业,在经过“野蛮生长”的阶段后,都得进入规范、良性发展的轨道,而尊重劳动者合法权益则是最基本的原则。如何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有保障、更有获得感,仅仅改变“算法”还远远不够。《实施办法》中的“干货”还有很多,也极具可操作性。比如,对连续工作超过4小时的要安排工间休息,对于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形要采取延长服务时限、限制接单等措施。规矩有了,接下来就是如何不折不扣地执行落实、规范起来。

  这两天还有一个关于外卖小哥的新闻刷屏了,“6年存100万元外卖小哥准备杭州全款买房”的话题上了热搜,可见灵活就业打开了一扇很大的门,已成为老百姓就业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相信有了《实施办法》,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们开心赚钱的同时,能够更有安全感、权益更有保障。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算法”怎么“算”,更是个“良心活” 2021-12-02 23437277 2 2021年12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