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亲历

记者跟着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团队巡山,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

绿野觅精灵

  天气切换到了初冬模式,不过,沈秋和小伙伴们的“事业”,却越来越热闹了。

  “这一年,我们在杭州、舟山、温岭的好几个调查项目都顺利推进。”这位讲起话来笑盈盈的90后杭州女生沈秋,是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原乡生态”)的创始人。她所说的调查,专业地说,叫生物多样性调查。

  这是一家旨在向政府、企业提供生物多样性调查服务和咨询的社会组织,成立于2020年9月。如今他们已完成了余杭良渚东明山附近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在杭州拍摄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和二级保护动物中国瘰螈、貉、豹猫等,还参加了浙江水獭种群监测与生态学研究及栖息地保护项目……

  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份听起来有点冷门又有点寂寞的事业?近日,我们走近原乡生态一探究竟,也跟着调查组走进山林,体验这份工作的酸甜苦辣。

记者跟着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团队巡山,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

绿野觅精灵

本报记者 唐骏垚 通讯员 金良瓶

  走进“原乡”的根据地

  原乡生态的“根据地”坐落于杭州西湖科技园的一座写字楼中。“我们目前有4名全职员工,其余10多名成员是兼职做生物多样性调查。”在不到100平方米的办公室,我们见到了团队的4位全职成员——沈秋、陈奕宁、王翠和傅朝汛。

  这间办公室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生态”:在一座不规则形状的木制书架上,除了各类专业书籍,还陈列着各种鸟类的羽毛、蛋壳、植物种子、昆虫标本以及各种材质的动物模型。货架上则摆满了红外相机、无人机、夜视仪等野外调查设备。

  我们在榻榻米上席地而坐,沈秋等人则从书架上不停地拿出来一些动物的图鉴,向我们介绍,哪一本是最新的,哪一本的记录是最全的。

  沈秋介绍,对自然相同的热爱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她自己学的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是自然观察爱好者,尤其喜爱观鸟。陈奕宁曾留学英国学习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之前是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调查员;王翠则是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硕士;傅朝汛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加入原乡前尚未接触过生物多样性调查,但对这份工作却异常热爱。

  “去年大家有次聚在一起吃饭,觉得应该趁年轻多做些有意义的事。”陈奕宁介绍,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守护原生态的故乡,因此把这个组织定名为“原乡”。

  一边参观他们小小的办公区域,沈秋一边尽量通俗地向我们介绍:“许多时候我们谈保护,但保护什么呢?野生动植物是大自然的灵魂。我们想做的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摸清我们生活的这片山水里到底有哪些动植物。”

  一边说,沈秋一边递过来一本名为《溪山有邻》的册子:“这是我们第一个项目完成后制作的册子。”我们接过册子翻看起来,里面图文结合,介绍了良渚附近的自然、人文和生物多样性情况,通俗易懂。而他们的第一个项目,是余杭良渚街道委托原乡生态对辖区内的东明山片区进行为期1年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接单”后的原乡生态立即行动,这才有了“走红”杭州人朋友圈的貉、中国瘰螈等野生动物的影像资料。

  “火眼金睛”如何炼成

  目前在杭州地区的余杭、萧山、淳安等地,原乡生态都有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正在进行中,周期均为1年。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最为常用的工具就是红外相机,这是一种了解动物行迹的常见调查手段。

  我们跟着他们走进余杭径山村的一处调查区域,主要任务是取相机内的存储卡、给相机换电池,感受下野外调查的日常。

  前往相机安放点,并没有现成的路。我们与原乡生态团队一道,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灌木丛中。“相机需要放在林间的空地、茂密的灌木丛。”陈奕宁边走边介绍,“这种地方植物种类要多一点,出现在附近的动物种类一般也会多一些。光找这些安放点,就要花两天时间。”

  在灌木丛中兜兜转转10多分钟,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处红外相机。沈秋更换完电池,取出存储卡,现场就打开笔记本电脑查看视频。“这是猪獾”“这是鼬獾”“这是雌白鹇”……沈秋和陈奕宁一眼就能认出画面中的动物。

  不光是看,他们听到鸟叫声一样能判断鸟的种类。“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自然就认识了。”沈秋说。

  积累,是原乡生态成员们平时最重要的“工作”。如果是不认识的兽类,还要将图像带回去反复比对、找专家确认。但对鸟类的调查,基本就要靠听。“因为它们移动的速度很快,有的距离很远,如果听不出来,调查结果就不完整了。”王翠说,做生物多样性调查最难的地方,就是出现了不认识的动植物,需要反复确认。而为了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原乡生态在调查时也经常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同行。

  跟着他们在山里转一圈,我们对这一行的酸甜苦辣也就有了点理解:看到可爱小动物、罕见植物时的惊喜,与大自然打交道时的惬意,红外相机被盗造成资料损失的惆怅,山里的日晒雨淋和蚊虫叮咬带来的潜在危险……

  “这件事做对了”

  除了实地走访调查、与相关专家交流、自我学习外,原乡生态成员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聚在一起“头脑风暴”。我们也作为参与者,参与了一次他们的讨论。

  “知道这里有什么物种,才能更好地保护。”陈奕宁说,随着人口不断流入,杭州这样的城市必然要扩大开发,不同的开发建设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各有差异。“我们希望能够用我们的知识,给出建设性的意见,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讨论中,他们的第一个项目被反复提及。据介绍,良渚街道委托他们在东明山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是为了一个科技创新项目的落地。“按照现在常见的规则,项目落地开发,只需要做环评,研究对水、空气等是否可能产生影响。此次生物多样性调查,是街道的自选动作,他们还想了解对当地生物的影响。”沈秋说。

  原乡生态也在调查推进中获得了积极的反馈。沈秋告诉我们,东明山上有一座水库,为了周边环境更美观,本来项目方希望水位能够蓄高一点,把滩涂淹没。但他们实地调查后,建议街道和项目方保留滩涂。“因为像白鹭这样的涉禽喜欢站在水里,有点水的滩涂刚刚好。如果把滩涂淹了,很多鸟类就没有站立的地方,可能就不会在这里停留。”

  这样的讨论,是原乡生态成员的常态,激励着他们一步步前进。而他们这1年多的努力,杭州市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服务中心主任郑海军看在眼里。他告诉我们,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整个社会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越来越重视,浙江正推进以县域为单位的生物多样性调查。

  “如今不少研究机构、规划院都在参与调查。像原乡生态这样的社会组织,还比较少。”但沈秋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原乡生态正在不断成长。目前,良渚街道东明山项目已结束,他们正与各地政府、企业合作,在浙江省内多地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我们越来越觉得,这件事做对了!”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6 绿野觅精灵 2021-12-02 浙江日报2021-12-0200016;浙江日报2021-12-0200014 2 2021年12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