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全链监管
杭州余杭街道让“治水”变“智水”
盛 谦 王景冠
“感觉沿山港明显变清澈了,街道的河道现在更像公园了。”退伍军人王凯回到家乡后这样感叹。
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境内有大小河道共72条,其中余杭塘河与南苕溪一南一北穿城而过,构成一张纵横交错的河网。
尽管自2013年“五水共治”以来,余杭街道自上而下形成一套“共治”的长效机制,收到一定成效,但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加上老城区主要道路及住宅小区管网建成年代久远、设备老化,导致余杭塘河南片水域水质问题难以解决。
为此,街道植根基层、深化“三服务”,打出“数字”治理组合拳,通过智慧水务工程探索从“治水”向“智水”转型,用信息化手段打造一张智能治水的感知网络。
全链智慧化管理,“治水”变“智水”。据了解,智慧水务工程通过结合物联网、大数据、GIS、模型模拟、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余杭塘河流域水环境运行过程的全面感知、在线监测、风险预警、运行调度等智慧化管理。并拥有水质、水位流速的实时监控风险预警;厂网河运行联合调度;模拟评估决策支持;滨水空间网格化运维;安全应急联动处置;运维绩效动态自评估;公众舆情互动反馈等七大功能。
“我们在区域边界、重点断面等共设立水质在线监测站20处,实时监控水质,跟踪污染物溯源;河道上下游共设水位、流速监测站15处,实时监控水情。”余杭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监控,河段的水质变化、谁往水里倒垃圾,都逃不过智慧水务系统的“火眼金睛”。
为确保智慧水务工程顺利落地,余杭街道纪工委对智慧水务工程的采购、招投标、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并对外公布街道主任公开电话和河长手机号,主动欢迎百姓监督水务工程。
智能生物靶向治水,“治水”变“自治”。项目中引入智能生态链靶向治水技术是一大亮点。
南片水系河道以枫树港为试点,采用了水生态构建技术、曝气增养技术、智能生物链靶向治水技术等,增强枫树港自净能力、恢复自我平衡的循环水生态系统。
全河道设计铺设智能靶向微生物喷射管网系统,根据智能监测水质数据,精算系统计算合理配比,靶向降解系统输送有益复合菌,匹配生物链物种,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法调节平衡水体生态系统,实现生物清淤。
此外,余杭街道还引进清洁环保无人船技术,只要一键启动,无人船即可在水域中执行智慧清扫任务,并自行完成充电需求。
该系统自落地试点以来,试点河道的水质有较明显提升。余杭街道分管负责人表示,这套智慧水务系统有效解决街道“人手少,事情多”的治理难题,极大节省了管理成本。之后,余杭街道将进一步完善丰富前期开发功能,打通数据共享,提高数字赋能“智慧”治水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