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最短时间、最小代价”的深意
张萍
11月29日,我省举行第八十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杭州市“11·25疫情”处置具体详情是怎么样的、省内的出行以及召开会议活动会有什么样的特殊规定、杭州的两个病例的溯源情况以及后续传播风险如何……这次发布会给出了精确到分钟的细致解答,可以说是杭州市“11·25疫情”以来,信息量最大的一次发布会。其中再次出现一个表述叫“用最短时间、最小代价坚决打赢这一场遭遇战”。“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涵义不浅,它为疫情常态化下的应急处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定下了新的基调。
时间拨回到11月26日上午,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在对疫情进行应急处置工作部署时强调,要“用最短时间、以最小代价,取得疫情防控最佳效果”。这意味着,浙江不仅要从严从紧加强疫情防控,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杜绝脱管、漏管、失管,而且要精准研判、分类施策,按照精密智控要求,尽量减少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
有细心观察者已经发现,效率成为这次浙江对杭州市“11·25疫情”处置的一个关键词。11月25日12时20分,接到上海市协查函,下午2时检测筛查出阳性,下午4时核酸复核结果出来,下午5时感染者居住小区和工作单位实行封闭管理,不到30个小时完成了76543人的高强度核酸采样工作,28日就解除了部分封闭管控……第一时间提级指挥、扁平化运行,强调部门协同联动排查风险信息。而且在扫尾阶段果断提出,未经省防控办统一部署,不得擅自出台“非必要不离市”等限制性措施;全省各地不得对来自西湖区、杭州市的人员采取“层层加码”的管控措施。这些要求,显出决策者的魄力、为民和担当。
毋庸讳言,在整个战疫大局中,严防死守、切断传播和安全方便、减少干扰,本身是一次高难度的协同。但是回顾浙江战疫经历,从以“一图一码一指数”为代表的精密智控机制的创立,到多次明确“最短时间、最小代价”要求,整个过程贯穿着对高效防控的持续思考和主动作为。有了前面做的这些“功课”,才有了在关键节点敢于说“在做好重点人员健康管理的同时,也要确保健康人群的自由流动”的底气,才有了对疫情风险实施“精准摘除”“定点爆破”的能力。
说一个细节,有记者朋友向我提到,她在事后第三天前往被封闭管控的小区采访时,连打了两辆共享汽车都被司机请求取消,司机诚恳地说:跑你一个订单我要是健康码变黄了,至少两个星期没“饭”吃。其实在精密智控机制作用下,记者采访回来健康码并未变色。现实中,遇到突发疫情,普通民众难免对浙江防控政策的精准度理解不到位,但是他们的想法也反映了部分市民对因疫停工的担忧。所以“最短时间、最小代价”不仅是一种应对疫情的策略,也是对疫情风险中努力奔跑着的人们心声的回应。在这条路上,浙江通过此次遭遇战做出了漂亮答卷,并努力争取更高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