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人物

11月25日以来,浙大学生记录校园抗疫见闻和感受——

他们和“灿若星辰”灯一样耀眼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

  11月25日下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发现外地疫情关联病例后,实行封闭管理。

  一所忙碌的大学按下暂停键,但校内奔波的脚步却丝毫不停歇。

  “灿若星辰”灯照亮了紫金港校区的不眠之夜。在这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的行动中,到处活跃着年轻人的身影,到处都能看到青春的力量和担当。他们和“灿若星辰”灯一样耀眼。

  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亲历者看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

  本报记者向多位浙江大学学生约稿,请他们记录下三天来的点点滴滴。透过他们的视角,看到的是抗疫一线的温暖与从容。

“给所有在校人员慰藉和安心”

  “截至27日20时,两名无症状感染者密接、次密接人员第二轮核酸检测1411人,结果均为阴性。所在小区、工作场所及周边区域人员第二轮核酸检测已采样52609人,其中24125人结果已出,均为阴性。”

  看着手机弹窗跳出来的好消息,大家长舒一口气,不算晴朗的天空,此刻也变得可爱起来。

  从25日报名以来,柴逸涵以学生志愿者的身份支援检测还不到3天。她相信,涓涓细流汇成江海,第二轮核酸检测的顺利完成,有着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此时,“小雪”刚过去6天,天气不算寒冷,气温在10℃上上下下打着摆。在宿舍里认真上网课的、在草坪上享受午后暖阳的、在教学楼奋笔疾书决战“国考”的……与第一天的第一轮核酸检测时相比,尽管大家都戴着口罩,一种乐观从容的态度在师生之间传递。

  浙大老师李理,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浙大紫金港校园之大,运送物资之顺畅,特别是咖啡店还能开到学生宿舍楼下时,某种程度上,这给所有在校人员慰藉和安心。”

  如果说,这几天的时间内,谁在校园内陪着医护人员的时间最久,志愿者当仁不让。

  25日晚6时竞相报名,8时集结培训,10时奔赴各个监测点位,协助医护人员进行信息录入与秩序维护……一盘棋子在应急指挥下迅速激活了。这几天来,浙大先后有824位同学主动请战,加入抗疫志愿者的队伍,经过集体培训分赴各校区开展信息采集、秩序引导、物资搬运等志愿服务工作。

  除去滞留人员,紫金港校区拥有数万名师生,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庞大数量的核酸检测与信息录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辆辆大巴车载着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驶入校园,阵阵自发的掌声响起。

  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熟练地操作每一个流程,柴逸涵心里,默默感谢老师同学们的包容,也感谢医护人员的耐心指导。

  26日凌晨3时,喧闹的紫金港校园归于平静,再怎么牵挂,老师和同学们此刻也进入了梦乡,唯有天上的星星闪烁,与地面上严实地裹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和柴逸涵们为伴。

  同最后一批医护人员告别后,安静许久的志愿者群喧闹了起来——“我录入了100位(检测人员)”“我有120多位呢”“哎我才90多位”……大家“炫耀”着自己的战绩。

  这两天,不时有周边居民和商家自发捐献物资,通过大门运送进校园里;来自其他校区的同学也赶来紫金港,隔着栅栏,远远“投喂”;更有来自天南海北校友的行军床和被褥,由卡车一批一批送进学校……

  在与疫情抗争的忙忙碌碌中,每个人都在与病毒赛跑,诠释着小爱无痕、大爱无疆。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结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防护服里的人是没有时间意识的”

  25日校区封闭管理当晚,未眠的不只安保处办公室。

  20时41分,郝思佳和数百名志愿者一样结束紧急培训,分组后与其余49位组友登上大巴前往玉泉校区。

  21时30分,一切准备就绪,体育馆两侧摆了25张桌子,每张桌子分配一名医护人员和一名志愿者。被检测者需要在白纸上写下编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电话,每检测完10人,再由志愿者们在试剂管上贴好标签,打包送出。

  许多人在做完咽拭子后会向医生道谢,医生们已经工作了4个小时,即使在杭州只有5℃的夜晚,他们的额头仍然在冒汗。

  “防护服里的人是没有时间意识的”, 郝思佳和医生一样失去了对流逝时间的确切感知,26日凌晨1时是在那个模糊的时间感知中让她印象深刻的一个时间节点,那时,一位宿管阿姨带着两岁的孩子来检测,摘掉印着卡通图案的口罩,宝宝乖乖地张开嘴,测完后医生突然对郝思佳笑着说:“快凌晨一点了——我女儿快要醒来吃奶了。”

  凌晨3时半,回寝室后,郝思佳打开手机才发现妈妈4个半小时前发来的消息:“做好防护,别乱跑,早点休息,晚安。”

  在突发事件冲击原有的秩序和平静的日常时,创建与运维一个个互助文档、浙大物资互助群、物资互助表单的学生组织和个人则构筑了校内物资供需信息流通与物资互助的网络。

  11月25日晚上7时35分,王舒悦和尹俐清创建了第1版浙大校内物资互助需求共享文档,至11月27日早上10时19分,这份共享文档已更新至第252版。创建和传播初期,表单需求栏的主要填写者是滞留在紫金港的跨校区师生,大家最需要的物资主要是毛毯等保暖用品和充电装置等。

  文档创建的前6个小时,数百人涌进文档填下“可提供的物品”,包括口罩、消毒用品、被褥、充电装置、洗漱用品与药物。曾经参与过河南洪灾与山西暴雨的线上信息救灾服务工作的李姿萱发现了互助文档存在的一些局限后,主动联系文档创建者,最终共同商议以表单代替文档。李姿萱从专业的角度解释道:“互助文档里面每个人的联系方式、住址甚至姓名都是透明的,这其实是很不安全的,同时因为个人信息的大范围暴露,很多较为隐私性的物资需求可能就会被隐瞒,这也是我们后来决定改为表单形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比对接校方的物资援助,“物资互助”的优势在于“互”字所包含的便捷与效率,“有人需要,有人提供,信息是流通的”。但同时,需求量较大的物资仅通过学生内部互助是难以满足的,学生会搭建起物资需求者与校方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

  11月25日下午4时31分,浙江大学学生会权益服务小组的工作群中第一次有同学通过一个校内论坛得知校区封闭管理的消息。5分钟后,小组通过电话向安保处确认校区封闭管理防疫属实。下午4时41分,校学生会官方QQ账号“ZJU权服侠”发布通知转达安保处消息称,应疾控中心要求,“紫金港校区校门限制出入,大家不要惊慌,侠侠会继续跟进”。

  随后,校学生会“朵朵校友圈”官方账号“侠妞的日常”也发布了同样的内容。此后的12小时中,朵朵校友圈的置顶公告帖更新39次,小组成员一直在各平台轮班查看同学们的评论、回复与私聊,再和安保处、总务处、浙大后勤集团各部门、图书馆、宿管办等各方联系确认消息。

  除此之外,小组还通过微信和物业联系以确保教学楼开放、供电,与总务处联系为滞留紫金港校区师生借调毛毯,与浙大后勤商贸中心沟通确保洗漱用品等物资供应充足,并为滞留同学建立“留港小孩”钉钉群并及时公布物资信息。11月26日凌晨3时,小组才结束在教学区“扫楼”,陆续歇下。校区封闭管理的第二个夜晚12时,权益服务中心工作组成员还在往开放给滞留人员的教室搬运被子。

  同时,除了物资上的互助与调配外,浙大心理系学生志愿分队开通了“疫情应激心理支持热线”,为部分可能出现焦躁烦闷等应激心理的学生提供倾听和陪伴。

“日子会静静地恢复”

  26日下午,浙大教师宋安和同事趁着阳光正好,一起去到西区的大草坪。“我们几个老师今天下午就利用难得的闲暇时光,去大草坪走了一圈,去南华园走走,也好久没有机会这样坐着聊聊天,”宋安说,“也算是苦中作乐了。”

  25日晚,宋安还与同事挤在办公室过夜,睡着用6张椅子搭起的临时床,盖着简单的毛毯,而旁边还有一位滞留老师的孩子半夜闹觉,让入睡变得更加困难。

  但她对眼前的疫情生活表现得很平静:“我们还是比较乐观去看待这个消息的,自己能够凑合凑合,我们也不想去麻烦别人。”虽然想回家的心情依旧强烈,但在疫情面前,她表示现在受的小苦也算不上什么。

  对于本就住在紫金港并且没有紧急外出需求的同学来说,这种“非正常状态”带来的冲击只是在初期,其影响并不强烈,生活似乎只是换了种方式得到延续。

  “我感觉从一个严密的待办事项的连续追赶中解脱出来,一时有些无所适从。”沈梳这样描述25日晚他的心情。7时左右,他刚结束通话安慰完父亲,坐在寝室里,发现明天一天的实验取消了,12分钟跑的体育课变成了线上8时开始。于是,他摸了一会儿很久没碰的吉他,继续刷手机,浏览着与校园疫情有关的消息。

  晚上11时27分,他前往东田径场做核酸检测。出门是难得一见的明亮的紫金港夜晚,他听到前面的两位老师一边排队一边在攀谈:“你说哪见过这个点还有这么多人在路上?”沈梳在队伍里站定时,记录下此刻的感受:“我想象着前方有个闸口缓缓开放,我们像鱼群一样,游向明天的河流。”

  日子会静静地恢复。26日早上,宋安老师和同事一起到麦斯威餐吧用餐,“其实我早上去吃早饭的时候是惊讶的,早饭竟然是正常供应的。”似乎除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戴了口罩,没有其他不同。不久,#浙大今天每间教室只有一个人#的话题也很快上了微博热搜,老师独自照常到教室上课,而同学们坐在寝室里,几乎不受影响地收听网课,大部分人已经步入新的生活轨迹。

  11月26日中午,浙江新闻公众号发布杭州最新通报,密接、次密接、其他风险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学校的工作也已逐渐跟上,26日晚在亚运篮球比赛热身馆为滞留的同学准备了留宿点,床铺和空调都已到位,提供“浙大蓝码”(用于进出浙大校园的健康码)和二次核酸检测结果即可入住。27日,滞留浙大紫金港校区的人符合防疫的三项要求便可分批有序离开紫金港校区,下午,勒努已走出紫金港校区,她在朋友圈分享了“激动!!!!”几个字。

  当同样滞留在校的同事的孩子问及“什么叫做核酸?”,宋安老师走到办公室的白板前,用马克笔画了一幅简笔画,向暂时无法理解“新冠病毒”“疫情”“核酸检测”“咽拭子”的孩子们解释,“做核酸”就是要像画上左边的小人一样张大嘴巴,右边戴着眼镜、戴着防护口罩和防护帽的是医生,“做核酸”也许是一件以后会经常做的事。

  不管是面对疫情还是其他各种突发情况,做好十足的准备,学会淡定从容地应对,将是现代生活中每个人的“必修课”。

  (浙江大学学生柴逸涵、徐嘉琛、钟艾、王骏、何思怡、陈欣蕾、郑迦心、郝思佳、官正、缪伊诺、吴昊峰参与本文写作,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熊瑜、勒努、宋安、沈梳为化名 本报记者 何冬健 整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浙大学生论坛)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8 他们和“灿若星辰”灯一样耀眼 2021-11-29 浙江日报2021-11-2900008;浙江日报2021-11-2900006;浙江日报2021-11-2900011;浙江日报2021-11-2900010;浙江日报2021-11-2900019 2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