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磐安榉溪:让古村落诗意栖居鲜活明朗

朱 言

  榉溪村,自孔氏先祖傍溪而居,800年来,繁衍生息,成了1500多人聚居的大村落。村口的廊桥下,榉溪穿流而过。“微改造、精提升”一年来,古村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打造得别具匠心。

  这里有一家杏坛书院,书院就在古民居里。中庭种着各种花木,大缸里的蓝莓已结出累累果实。杏坛书院是一个纯公益性质的书院,由台州学院的卢震老师创办,旨在传承和弘扬古代书院的时代精神。

  常常有一些来自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的文史爱好者,在书院里看看书,感受乡村平实的生活状态。也有一些城里的家长,周末或寒暑假带着孩子到这里住上几晚,听听草虫的声音,走走古道。书院每个月都会举行一次读书会,邀请村里人参加。

  既要重视本土传统文化传承,合理选择外来文化产业,又要考虑满足城乡居民的物质追求和精神需求,也不能破坏当地原有的人文历史和古村风貌。磐安的“微改造、精提升”就此展开。

  每个古村落区别于其他古村之处,也是它差异化探寻的根源。但文化是抽象的,怎么去捕捉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需要去寻找文化的载体,它可以是传统手工艺,也可以是生产劳作等,把无形的文化‘有形’到乡村体验中去。”磐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陈一波说。

  走进蓝莲舫研学基地,经过精心修缮装修后的老屋恢复了古朴整洁的样貌,院中有各类生机勃勃的花草、石榴树和各式老物件。除了扎染,还有活字印刷、刺绣、编织、儒学文化、农耕文化体验……蓝莲舫研学基地内,各类体验活动吸引了游人的眼球。古村不再沉寂,文人雅集、亲子研学等多场活动在这里举行。

  “微改造、精提升”不仅提升颜值,更有新的业态不断涌现。

  野米文创就是其中一家。“野”是在山野中追求真,“米”是在日常里成就美。野米以天然植物为原料,融入东方中草药疗愈理论,用匠心打造新型文创品牌。它融合科创、文创、农创,结合盘峰当地中草药等资源,为本地中草药开发更多想象空间和发展思路。

  “微改造”不是为改造而改造,而是指向旅游经济的痛点难点和百姓的诉求愿望。

  “您现在身处的是有着近900年历史、江南最大的孔氏后裔聚居村落——榉溪村。这里,也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在一群须发花白的老年观光游客中,一个皮肤黝黑但目光清澈的年轻人正认真地讲解。他叫孔国军,一名90后回乡青年。在榉溪,有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回到家乡。

  为了让客人都能够留下美好的记忆,孔国军在民宿经营上费尽心思。他在客房内放置儒家典籍供游客免费观看,并发挥自身专长,热心讲解榉溪村的历史故事。

  “榉溪村能为一个村子如何富起来、美起来提供经验。”陈一波说,“我们希望这里发生的一切,还能够为乡村振兴以及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磐安榉溪:让古村落诗意栖居鲜活明朗 2021-11-29 浙江日报2021-11-2900016 2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