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探访省疾控中心新冠协查组——
协查,就是和病毒赛跑
本报记者 陈宁 郑文
在浙江疫情防控争分夺秒的战场上,有一个不被人所熟知的精密“大脑”——它要接收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协查函,逐条剖析关键信息;它的运作,联动全省各地疾控中心的流调、管控工作,牵动着成百上千百姓的核酸筛查、医学观察或集中隔离动向。这便是浙江省疾控中心新冠协查组。
这是一支成立于2020年1月的“特种部队”,由一群从省疾控中心各个部门抽调的80后与90后组成。近日,记者走近了这个年轻群体。
“叮……”11月25日12时20分,伴随着传真机急促的声响,协查组值班人员边俏的电脑上,出现一份来自上海市疾控中心的协查函电子传真。
看到这封函涉及两位杭州的密接人员,她立刻警觉起来,并迅速在浙江省精密智控流调管理系统的协查模块中快速准确录入下发函件所需的相关信息,通知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这纸协查函,触发了协查组一套严格的工作机制。“协查函,是开展流调工作、制定相应人员管控措施的重要凭证。”协查组组长刘碧瑶告诉记者。杭州市疾控中心将收到的协查函转发给密接人员所在地区后,各地各级的相应工作机制纷纷响应。
25日15时开始,当地排查出的需发外省协查的人员名单陆续汇总至协查组。由于这些被协查对象分散在不同地方,工作人员开始根据提供的名单,陆续编制协查函,外发给相应省份。为此,他们一直忙碌到午夜,饿了就吃泡面凑合一下。
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协查组始终在动态接收各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精准研判后进行处理。
协查工作繁琐复杂,忙碌是他们的常态,免不了碰到一些难啃的“硬骨头”。1995年出生的方雨葭就遇到过。那是一次常规的协查工作,正在值班的她收到某省发来的一份协查函,其中涉及的次密接人员籍贯浙江。
方雨葭按照惯例给当事人打电话,但却遭遇抱怨和不理解。“你们为什么打我电话?请不要再麻烦我了!”接二连三的质问之后,对方挂掉了她的电话。“我也想过放弃。”她回忆,但想到次密接人员如果变为密接人员,相应的防控措施就要升级,她便继续迎难而上。终于,在她的坚持之下,相关人员配合完成了协查工作。
“有时候也会遇到对方忙线的情况,但我会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拨打,确保每一份函件及时、不遗漏地传递到位。”正在协查组实习的杭州医学院大五学生小王告诉记者。
协查组所在的办公室并不算大。在这个稍显局促的空间里,堆叠了协查组成立以来近万份关乎疫情防控的函件。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背后,有一套精密的数字化系统。
“今年1月上线的精密智控流调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协查组的工作效率。”刘碧瑶告诉记者,系统打通了省内各市疾控部门的协查数据库,通过制作统一格式的标准化电子记录,做到函件一键下发、记录一键推送,且方便后续查询、跟进。1个月前手机版本也上线试用,使协查工作更加方便快捷。
“数字化系统的应用,让防控信息溯源、可控,从而助力精准管控、动态管理,让疫情防控更‘有底’。” 刘碧瑶告诉记者,今年已收到外省发来的协查函、反馈函等近60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