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拉尼娜”遇上全球变暖——
极端天气更“常见”,如何应对
本报记者 全琳珉 见习记者 胡静漪
当“双拉尼娜”遇上全球变暖——
极端天气更“常见”,如何应对
本报记者 全琳珉 见习记者 胡静漪
今年以来,从年初江南的少雨干旱到7月北方的罕见暴雨,从国庆期间的罕见高温到前段时间北方的暴雪,更旱、更涝、更热、更冷的极端天气在我国轮番上演。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文称,2020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再次创下新纪录,年增长率高于2011年至2020年平均水平,并且这一趋势在2021年仍在继续。全球气温还将继续升高,变暖引发极端天气事件的可能性还将继续增强。
同时,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预计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由于2020年我国也在冬季经历了拉尼娜事件,2021年也被称为“双拉尼娜年”。
当“双拉尼娜”遇上全球变暖,今年冬季的天气情况将变得更为复杂。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些“看天吃饭”的行业经营者也在慢慢发生改变。
极端冷出现概率增大
“拉尼娜”主要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当该地水温持续偏低0.5℃,持续时间大于等于5个月时,就可称之为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会使贝加尔湖以东的东北亚出现低压槽,有利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因此,受拉尼娜影响的冬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低的概率较高。
但并不是每个拉尼娜都会导致气温偏低。
去年冬天,我省也出现了拉尼娜事件。2020年12月底至2021年1月初,浙江10天内接连遭遇两次全省性寒潮天气,过程降温幅度之大历史罕见。以杭州为例,2021年1月8日,早晨最低气温只有零下6.4℃,与近30年1月份的历史同期相比位列第二低,仅次于2016年1月份最低气温零下8.2℃的纪录。
然而,2021年1月中旬,我省又经历了少见的温暖天气,全省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升至16℃至20℃。2月份,全省平均气温为11.1℃,比常年偏高4.2℃,为历史同期最高。
据省气候中心统计,1951年以来,浙江共出现16个拉尼娜事件,其中有13年气温较常年同时段偏低,3年气温较常年同时段偏高。而这3年偏高的现象均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这其中最大的始作俑者,就是全球变暖。
听起来,全球变暖似乎会降低拉尼娜带来的影响,其实不然。“全球变暖会让大气积攒能量的能力变得更强,爆发的时候也就更加剧烈。”省气候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统计,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在这个背景下,1961年至2020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1991年至2020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平均值(6.8)较1961年至1990年平均值(4.3)增加了58%。
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雷媛表示,当全球变暖遇上拉尼娜,发生极端事件的概率就会上升。比如今年国庆期间的罕见高温,与全球变暖、拉尼娜都脱不了关系。同样,到了冬季,如果发生强冷空气或者寒潮,降温幅度就会更大,回暖也更快。
今年以来,国外的极端天气也是频频发生——欧洲罕见高温热浪和灾难性洪水、北美罕见高温热浪、格陵兰岛最高点首次降雨……
这些都在宣告一个事实——极端天气事件正在成为新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继去年之后,我省第二次经历拉尼娜事件。一般来说,第二年再出现拉尼娜,大气环流对它的响应会更充分。
雷媛表示,预计今年冬季我省气温正常或略偏高,但极端冷事件出现的概率更大,尤其是2022年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时段。
“看天吃饭”行业遭遇挑战
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给一些“看天吃饭”的行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服装行业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湖州织里镇的童装企业来说,懂得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是每家企业必备的看家本领。“小孩子身体抵抗力弱,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季节着装尤为注意。因此相比成人服饰来说,我们做童装的需要对天气更加敏感。”湖州朗田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田丽秋说。
若是不顾天气规律盲目生产,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阿龙衣族服饰有限公司就吃过这样的亏。“2017年羽绒服销量很好,是生意兴旺的‘大年’,但当时我们备货没跟上,于是2018年,我们做了37万件准备大干一场。结果那年的冬天并不冷,产品卖不动,18万件被压在仓库,相当于1800万元资金打了水漂。”“阿龙衣族”总经办主任蔡金高说,为了回笼资金,他们被迫做了降价处理。
不仅仅是备货,没有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上新,也会影响企业整个季节的产品销售。
湖州煜果果制衣厂是一家电商公司,总经理乌旭飞告诉记者,为了迎合电商平台的算法,争取曝光度和流量,商家必须在换季时“抢跑”上新,这个环节如同起跑一样至关重要。“去年我们上冬装比同行晚了一周,整个冬季的销售状况都不理想。所以,现在看天气预报是我们运营部门的日常。”
据记者了解,这些企业经营者通常会根据往年的销售数据和天气情况进行预判,指导生产销售。但今年他们发现,“老天爷”的脸色变得变幻莫测,老经验已不再牢靠。
“今年天气特别不给力,9月份一直很热换不了季,秋装卖得不好。”回想起今年9月份的异常高温,田丽秋直摇头。“以往夏秋换季的节点相差不大,降温就在10天左右的范围内,今年不太一样。”说起这个,乌旭飞皱起眉头。他告诉记者,按照往年经验,9月份他们就得开始上第一波冬装新品,但由于持续多天高温,秋装卖得不好不说,冬装上新节奏也被打乱,让他们很是头疼。
受到异常天气影响的不只是服装行业,还有农业。
今年10月,桂花迟迟不开,桃树却异常开花。“我们叫做二次花、开返花,不光是今年,过去几年都有这种情况,属于不正常现象。”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果科副科长张林说,以往因为管理不到位、旱涝灾害等也出现过开返花现象,但近年来这种现象更为常见。“以前是点状的,现在可能发展到面。”张林分析,今年极端气候比较多,上半年浙江省出现40多天的连续阴雨天气,而夏秋季又持续高温干旱,导致果树营养吸收减少、树势变弱,有些过早落叶,“外界的不利因素导致了果树激素平衡被打乱,容易出现应激反应,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引发秋季二度开花。”
开返花虽然可以坐果,但目前的温度条件使其很快就停止生长,而且明年相同的位置不会再开花,影响到水果产量。二次花如果发生在长势旺的树上,且秋季少量开花,可任其自然;而对于花蕾较多的要及早掐除,否则会消耗树体营养,削弱树势,不利于越冬。张林表示,这种现象要引起各地重视,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千方百计降低不利影响
“老天爷”的脾气不再那么好揣摩,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各行各业的经营者也是绞尽脑汁,尽力降低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眼下,一波接一波的寒潮让冬装需求大幅增加。湖州织里镇的童装企业,一扫此前受高温影响业绩惨淡的阴霾,开始为冬装的生产销售奔波忙碌。
在“煜果果”的仓库内,一个又一个的快递包裹根据目的地被分成几座“小山”,快递小哥们在“小山”中来回穿梭,把它们搬运到推车上,送往等在楼下的卡车。乌旭飞今年放弃了整个秋装的销售,把所有精力放在了冬装上,尤其是冬装的卡点上新。虽然9月份的高温打乱了冬装的上新节奏,但他们用了“笨办法”——研发团队持续轮番上新品,每周新品有50到80款,是去年同期的2倍。最后,终于成功卡上第一波寒潮的节奏,今年“双十一”,“煜果果”的销售额与去年相比接近翻倍。
“阿龙衣族”则在2019年开始进军直营零售,企业内部逐步搭建了数智化平台,可以更加直观地跟踪门店的销售数据。企业还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三名计调员,他们会综合天气情况与平台数据,更加科学地为各个门店调货,尽可能降低仓库压货的可能性。
“朗田服饰”则通过培育品牌影响力和客户黏性来“中和”天气的不确定性。“我相信品牌影响力足够大,哪怕季节不对,消费者依旧会购买你的产品。服务足够好,客户依旧会信任你。”田丽秋说,现在他们的八九成订单靠订货会完成,提前半年就确定了冬季产量。目前今冬生意已到了收尾阶段,之后团队将跟进培训、促销等客户服务。
相对于服装行业的策略转换,农民做得更多的还是预防。
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周伟军这几天正忙着指导农户进行油菜的播种及后续栽培管理。今年前两个月发生的寒潮天气,影响了我省油菜产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期农户播种的时候没有做好准备,播后管理也没跟上。”周伟军说,油菜要长得好、抗寒能力强,最重要的就是要根系牢固、长得壮。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就要在播种的时候做好各种措施,例如在种子播种后表面撒上肥土或基质,再小心适度压实,这样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时候根系容易附着在土壤上,根系长得牢固,不易被冷风吹伤冻坏,幼苗也更容易长得壮。
“总体来说,现在天气越来越暖,农户在播种的时候就难免粗心大意,不会特别精细。但其实极端的气候变化正变得越来越多,如果正好遇上某种植物生长的敏感时期,这个影响就是致命的。”周伟军表示,现在的小苗时期非常关键,呼吁广大农户一定要做好播种准备、后续的施肥培土与开沟等栽培管理。“真正到了寒潮来临的时候,幼苗长得不够健壮,再想弥补也没用了。”
同样在为今年冬天忙碌的还有杭州临平区崇贤村农村职业经理人陈李波。“我们村里的主要农作物就是水生蔬菜,例如茭白、菱角。这些大都是生长在水塘里的。所以相比大棚里的作物,受天气影响更大一些。”陈李波告诉记者,针对寒潮,村里会提前召开会议指导种植户做好预防工作。“前两天刚过去的寒潮,我们就开了好几次会议,让种植户能抢收的先抢收。现在居民生活条件好了,对蔬菜的要求高了,冻坏的或者长得不好的蔬菜,肯定难符合市场需求,所以我们一直在提高我们的生产技术,面对极端天气最大程度保障蔬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