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专版

为城市添绿意 为共富绘底色

浙江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交出绿色答卷

  在义乌,有一个新兴的“快递纸箱共享站”,每次取完快递,可以现场拆封把纸箱留下继续循环使用;在南浔,工程渣土统一归入“渣土供应库”,通过工业平台基建、高速公路施工等 工程实现消纳回填……

  这些对环境友好的变化,显示出浙江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坚实步履。自202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建设全域“无废城市”以来,浙江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全国引领性的重要成果。今年以来,全省新增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500个以上,建设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示范街道)37个;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集中统一收集体系,实现县(市、区)全覆盖;51个县(市、区)建成146个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运平台;85个涉农县均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工作机制,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

  “无废城市”建设就像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大门,也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筑牢了绿色基底。

顶层引领,打造“无废”创建新生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固体废物产生的总量与日俱增,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在全国率先提出全域“无废”的省份,浙江高度重视、高标准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不断建立健全从上到下的组织架构和推进机制,推动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向着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全省层面,今年3月下旬成立了分管副省长为组长、19个省级部门共同参与的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及办公室。各地迅速对照落实,5月上旬实现省市县三级“无废专班”全覆盖。省无废办建立和运行会商研判、信息调度、督导检查、帮扶指导、宣贯推介和考核评估六项机制,并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美丽浙江建设年度目标责任制;各地落实分工,完善机制,形成条抓块统、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

  “‘无废城市’建设涉及面广、牵扯部门多,必须有优秀的顶层设计、专业的日常队伍、强力的办事机构。”省无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无废专班”建立以后,组织赴10市29县开展督导检查,基本摸清全省危险废物产生底数。积极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治理和百日攻坚执法专项行动,查处了一大批违法犯罪行为,形成高压震慑。

  在顶层设计引领下,浙江各地“无废城市”建设亮点精彩纷呈:杭州市、宁波市和金华市涌现出了“虎哥”“鲸鱼”“灵猫”“搭把手”“红葫芦”“考拉”等多种生活垃圾及再生资源回收模式;义乌市采取工业垃圾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的模式,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率达100%;东阳市作为建筑之乡,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79.8%;安吉县率先开展“无废乡村”建设,推动形成村域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整个浙江掀起了“无废”创建的热潮。

重抓行业,形成“固废防治”体系化

  源头的“减肥瘦身”和“精分细 拣”,是解决固体废物问题的根本出路。作为中国地区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日均发件量约2000万件,快递行业绿色治理是义乌创建“无废城市”的当务之急。为了从源头上减少不符合绿色包装的产品投入,义乌相继推出了循环纸箱、瘦身胶带、电子面单等“绿色举措”,今年新增循环中转袋76.3万件,假设每个能使用15次,相当于节约了1144.5余万个一次性编织袋的使用量。

  义乌快递行业的“瘦身变绿”是全省“无废”创建中源头减量化的缩影。

  今年以来,浙江省突出行业主体治理,从源头入手,出台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建设评价导则,推动650家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强化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还通过大力推行“肥药两制”改革,印发《浙江省塑料污染治理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行生活垃圾总量控制机制等方式方法推动农业、塑料、生活垃圾各个领域的减量化。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如果说源头减量是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回收利用则是另外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只要回收利用得当,大部分固体废物都可以“变废为宝”。在收运方面,浙江省聚焦小微产废单位的收运,建成收运平台94个,覆盖小微产废单位5.6万余家,比2020年底增长273%,收运覆盖面达99%以上。特别是嘉兴市小微危险废物收运“五统一”模式被生态环境部充分肯定并予推广。

  固体废物回收后,让“放错地方的资源”实现价值是关键。为了实现利用最大化,省发改委共认定33个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 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得到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全省城乡回收生活源再生资源286.45万吨,回收率超过58%;纳入再生回收资源利用体系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比例达40%……

  从源头减量、专业回收、高效利用,浙江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攻坚克难,已经形成了“固废防治”的完整体系。绍兴市先试先行,在全国首创“1+4+7”实施方案体系,构建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建成 “无废城市”部门多跨应用平台,完善“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监管服务模式。湖州市全面构建收储运销一体化的秸秆利用产业化体系;温州市、台州市积极推进实施生活垃圾处理差异化收费制度;绍兴市率先建立工业园区危险废物“点对点”循环利用模式;衢州市探索形成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的“集美模式”。义乌,现代化的“花园式”华川垃圾焚烧发电厂,颠覆了以往人们对垃圾处理厂的刻板认识;在永康,“互联网+集中处置五步法”走出一条“源头减量化、收运规范化、处置无害化”的科学处置之路,为工业固废处置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今年以来,全省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58.09万吨/年;建成并运行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厂40家,病死动物工业化集中处理率达92%以上,居全国之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达90%,医疗废物收集处置率达100%。

全民参与,

营造“无废”共建好氛围

  “无废城市”要从“细胞”养成开始。“无废城市细胞”是指社会生活各个组成的单元,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饭店、商场、集贸市场、社区、村镇、家庭等,是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

  园区是省无废办划定的7大类“无废城市细胞”之一。近年来,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的宁波石化开发区紧紧把握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化”水平,建设“无废园区”。目前,已基本实现园区固废“零排放”目标,近三年园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在99%以上。

  “‘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调动全民力量来共建共享共治,激发全民的热情与力量。”省无废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公众从旁观者、局外人变成“无废城市”的参与者、建设者,营造“无废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近日,一场以“创建无废校园”为主题的爱书护书、 创意包书皮的实践课在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举行,同学们开动脑筋,干净的废旧纸张为书本穿上了“新衣”,低碳又环保。

  同样的活动也在杭州春晖小学进行。今年以来,杭州市滨江区以春晖小学为示范点,积极推进“无废学校”建设。通过推行绿色办公、地下接送,持续开展寓教于乐的系列科普课程等措施,校园里的垃圾减少了,分类规范了,环境更加整洁了。

  细胞是分裂的,会不断地培养新的细胞,“无废城市细胞”也是如此。

  在全省各地,“无废城市细胞”建设火热开展,已建成各类“无废城市细胞”1599个。诞生首批12个“无废工厂”,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国镜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浙江大地正变得越来越清朗、协调、绿色。

数字赋能,

推动“无废”监管智能化

  浙江是数字化改革先行省。在数字化浪潮之下,浙江如何从城市精细化管理出发,利用好现有的数字化成果,实现固废治理数字化转型,为全国“无废城市”数字化、智能化探路?

  早在2018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建成应用浙江省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纳网监管涉危险废物企业8万余家,每年实时监控危险废物转移40余万批次。系统通过“码+链”的监管模式,实现危险废物“正向实时跟踪,反向精准溯源”。省卫生健康系统谋划布局“互联网﹢医疗废物”监管模式,浙江省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智慧监管平台已全面启用,生成了6.45万吨医疗废物的实时监测数据。平台通过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等手段,经数模分析产生预警信息,触发“浙政钉掌上执法”系统开展精准执法。

  数字赋能固废监管同样发生在生活垃圾处理领域。近年来,安吉县、衢州市主城区不约而同地引进专业公司,通过构建“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可实时监控垃圾的溯源信息、收运信息、处置利用信息,并对接智慧城市大脑,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各个领域固废治理的数字化探路为浙江“无废城 市”数字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以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认真贯彻省委数字化改革精神,发布上线省市县三级协同、部门多跨协同、企业社会融入的“浙里无废”多跨场景应用,构建“1+7+N”“无废城市”数字化架构。

  其中,“1”是建设一个统一的数字“无废城市”基础平台;“7”是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五大类固废5个条块子业务以及“无废指数”、社会共建2个跨条块综合业务的数字化改革;“N”是围绕重点任务进行重点突破,分批、动态形成小切口多跨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数字化改革实践。

  目前,“浙里无废”已完成整体功能开发,并与杭州、宁波、湖州、绍兴、金华、建德、海宁、永康等市县进行省市县联动开发。其中的危险废物(包括医疗废物)、一般工业固废闭环监管模块已实现省市县三级贯通。生态环境部将浙江省作为全国首个“无废城市”数字化改革试点省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9 为城市添绿意 为共富绘底色 2021-11-24 浙江日报2021-11-2400006;浙江日报2021-11-2400012;浙江日报2021-11-2400020;浙江日报2021-11-2400010;浙江日报2021-11-2400017 2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