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文章导航

崇文尚武 画境枫林

  “一部枫林志,半部永嘉史”,位于楠溪江中游腹地的枫林古镇,承载着千年历史激荡的文脉,在永嘉文化乃至温州文化中拥有独特地位。历史上的枫林,曾是楠溪江流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素有“楠溪第一村”“小温州”之称。镇头的昭浦码头在古时常年舟楫交错,客商往来如梭,见证了当地的繁盛。

  如今,枫林古镇踏古而来、踏古而新。

  作为温州唯一入选“千年古城”复兴计划的古镇,永嘉县枫林镇正以此为契机,叠加杭温高铁设站机遇、岩枫一体化县域旅游副中心定位,抢占发展制高点,全面做好古城“复原”“复活”“复兴”3篇文章,进一步提高城市首位度、文化融入度和经济支撑度,打造一个氤氲着山水诗画气息的新时代千年古城。萦绕着满满的文气、人气、商气,千年古城风貌重新焕发生机。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面对接踵而来的发展机遇,正发出属于自己的时代咏叹。

  千年底色:

  梳理家底,重现古城特有肌理

  枫林镇拥有怎样的千年底色?这决定着枫林镇古城复兴的发展定位。

  枫林原名丰里,明朝时,因前山遍布枫香树而易名为枫林。建成枫林镇,非一日之功。不同的历史岁月,给予它不一样的时代年轮和烙印。东晋时期,就有中原士族迁入开发枫林这片土地;初唐时期,枫林村落已经初具规模,文人辈出,底蕴深厚,系东瓯名镇。据历史记载,清乾隆年间枫林已称镇,清与民国,枫林镇名一直沿用,是楠溪历史上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中心。

  千年之于枫林,是日积月累不平凡的光辉岁月,是世代相传绵延厚续的人文底色。在圣旨门街,我们可以一窥门径。沿着古镇中轴线——东西走向的圣旨门街一路向前,众多横向村巷龙骨状连着古街,古宅鳞次栉比,组合成一座形制完美、坐北朝南的船型古镇。

  随行人员告诉我们,圣旨门街还是永仙古道、永乐古道、永缙古道3条县际古道的重合处,小小街道竟成四县交通枢纽,亦是枫林一奇,最繁华时期此街是瓯江北岸商贸中心。

  也正是因为当时的枫林镇地处古代交通要塞,才孕育出了千年底蕴,给养了历代名人雅士,续写了过往繁华。

  枫林镇人才辈出,宋工部尚书刘嗣明、国子监祭酒徐文铨、国子博士徐自明、状元木待问、清监察御史徐定超等皆出于枫林。徜徉古街,古道、古建、古宅一一掠过眼前,尤其是那古宅院大门口矗立的一对对象征功名的旗杆夹,鲜明标识出枫林人自古崇尚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与此同时,枫林镇还密布着大大小小祠堂38座,这些祠堂分别建于宋元明清,建筑风格各异,堪称历朝历代的建筑标本。这也是枫林人崇尚传统文化的最好注释,从盛唐至今,这里还在传承和演绎周礼。

  不仅如此,枫林还是浙南有名的武术之乡。相传枫林人尚武始于北宋年间,至今薪火相传,从未间断。枫林人尚武却不恃强凌弱,因为一份族规家训处处在制约着它。如今,武术少了搏击的功能,习武之人大多为强身健体,但枫林尚武风气没变,往年农历二月廿二会举行武术节,四面八方的武术爱好者到此以武会友,热闹至极。

  从悠悠古镇到古城复兴,枫林镇至今还保留着建于北宋时期的枫林古城、明朝时期的圣旨门楼、清末民初的御史祠,现遗存文保单位10个、文保点15个。伴随着千年古城复兴的时代钟响,枫林镇历久弥新,正等待着城市的规划者、共建者、参与者共谋发展蓝图,不断为这千年历史的古老地块贴上更多充满力量感的新标签。

  文化解码:

  活态转化,用当代语境盘活文化遗产

  枫林镇,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拥有不可再生的活态文物,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记忆,是一本厚重的书,一首充满乡愁的歌,一个巨大的文化遗产宝贵财富。而如何挖掘并激活文化遗产的价值,则需要不断创新,赋予文化以当代价值的“灵魂”、产业发展的“筋骨”,更好地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正如行业专家指出,古城复兴就是让乡愁“落地”,通过把古城文化基因解码,将千年古城沉淀的乡村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呈现、转化,把文化元素解说和外化出来,让文化资源变成文化资产,变成主客共享的精神财富。只有这样,千年古城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充满生机。

  枫林镇的灵秀山水,不只是润泽了文人骚客的笔尖,还成就了它“中华诗词之乡”的盛名。“与‘西湖十景’相似,昔日的枫林也有‘枫林十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把‘枫林十景’‘打捞’出来。”枫林镇相关负责人说,不仅如此,枫林还将通过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擦亮“武术之乡”“象棋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等金字招牌,让文化可触可感,打造一个个可多维度沉浸式体验的古城文化空间。

  古城内宗祠古迹成片,枫林镇提出了新的盘活方案。“到目前为止,枫林还保存着不少宗祠,村民想把宗祠修缮起来,那我们就直接借助古城复兴机会,把这些宗祠有效地利用起来,修缮以后进行场地租用,打造一批集聚地方特色的民俗馆、展示馆,可以作为古街的公共文化场所,供市民游客享用。”

  保护古城最好的办法不是一味地腾空保留,而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挖掘文化内涵,进行传承和发展。更好地利用,才能更好地保护。为此,关键是做好中间桥梁、转化工作,这一环节,更需要跨界,需要和旅游、文创,甚至观光农业、体育产业等建设强度低的兼容性产业融合,通过资本与运营将文化内容植入。

  枫林镇也正是以跨界的思维,不断做好“文化+”叠加文章。目前,该镇正在从梳理古镇文化资源、构建文化载体、发展文化产业等角度,进行圣旨门区古镇保护开发课题研究,挖掘枫林的孝悌等传统故事,同时镇政府正深度谋划高铁旅游综合体的规划和打造,届时,西侧为老城区,东侧为新城,历史文化名镇与高铁商旅齐头并进,续写枫林古镇新篇指日可待。

  共富路径:

  联动发展,拉开古城复兴框架

  日渐浓厚的烟火气,是古镇复兴的有力见证。

  位于圣旨门街学前巷8-6号,百年老店合顺号定月公馄饨店重新开业了。看到家乡发展新机遇,徐贤策作为其第五代传人,回到枫林古街,馄饨铺又开始升腾起蒸笼水汽。

  新艺摄影是圣旨门老街上唯一的影楼,店里藏着不少古董相机。店老板徐顺安计划将院子好好翻修一下,做个小型展览馆,展示老物件和老照片。“我要把圣旨门没烧之前完整的照片展示出来,让年轻人多看看。”徐顺安说。

  枫林老街上,更多古老的手艺和业态也纷纷复活,延续了人们对于乡愁的追忆。不久,这里将打造一条属于枫林古镇特有的美食街,豆腐丸、手擀馄饨、麻糍、沙岗粉干等枫林特色美食,以及尝新米、做明清饼、捣麻糍等,都将融入到古城文旅产业业态开发中。

  这只是枫林古城复兴的一处“小景”。

  支撑古城复兴的核心筋骨,是产业。而在古城发展中如何植入适合的产业,如何构建起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也是一道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答题。

  随着诸永高速、雁楠公路、41省道南复线的开通,加之杭温高铁建设推进,楠溪江站落户枫林,让该镇进入全省1小时交通圈,真正成为楠溪江景区的枢纽与门户。枫林作为“千年古城”的交通区位优势愈发突出,自然地理、人文资源开发优势呼之欲出,也大大拉开了千年古城的复兴框架。

  正如枫林镇相关负责人指出的,在思考怎么复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跳出枫林来看枫林,甚至需要跳出楠溪江看枫林,这样我们的市场半径才可以放大。

  循着这样的开放性思路,枫林镇立足自身文化资源特点和农村自然资源优势,组建乡村产业联盟,整合全镇村社资源,以建设永嘉县“红枫古韵”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契机,结合未来乡村建设,试行“确权定股”模式,在江枫、镬炉试点“共建”项目,加快民宿、红色研学等产业开发,融合“美丽田园”等农业观光,赋能文化创意,发展参观、体验、购物等休闲农业文化旅游,构建“田园+花园+乐园+学园”4园产业链,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共同富裕道路。

  其中,规划一村一主题,以绿道为轴串珠成链,系统谋划景沙岗文创、新坊民俗体验、镬炉寻味、江枫研学、垟山头旅居、龚埠休闲度假主题村落,美化周边田园、滩林,全面打造四季花海和“沿溪民宿产业带”。

  悠悠楠溪江,舴艋舟越千年。山村、景区、古镇、民宿串起千年古城,联动打好富民增收持久战。枫林镇借助一体化思维、错位主题化发展,联同更多周边乡镇、村落力量,集成共建、优势互补,以历史穿透力、文化吸引力、生活舒张力、自然亲近力的理念重塑地域IP价值,打响楠溪江文旅品牌。

  而今,随着浙江“千年古城”复兴计划的实施,一度沉寂的枫林再次焕发“新生”,一座“千年古城+未来乡村+旅游门户”的“青春”古镇正日渐长成。

  (本版图片由永嘉县枫林镇人民政府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崇文尚武 画境枫林 2021-11-22 浙江日报2021-11-2200007;浙江日报2021-11-2200020 2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