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钱塘江

瓷之廉

  一脚踏进浙江上虞凤凰山下的瓷源小镇,便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静心澄澈的感觉。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诗人陆龟蒙在咏叹窑炉洞开的刹那间那扑面而来的青翠之美;“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皮日休痴痴地凝望着那巧夺天工的青瓷器皿,惊诧于精雕细琢的技艺之美。

  山谷里,我随青瓷专家马志坚老师走着,空气里都弥漫着清韵瓷气。窑址公园很大,也很安静,禁山窑址诉说着千年的秘密,当年荣列了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这一条沿山坡长60多米的龙窑窑床,东汉至三国和西晋两个窑炉叠融在一起,脉络却清晰可见,考古挖掘后原生态地留下了半地穴式现场,泥坯、模具、器具,俯仰之间,仿如昨日,甚至是从破裂的碎片中还能想象出樽、簋、盆、罐众多器型挤在一起,在熊熊煅烧!

  熊熊炉火,不但烧造出千峰翠色的越窑青瓷,也给人们以清白廉洁的丰富想象。这想象有一半是马老师帮我唤醒的。马老师一口气说了一大堆词语:守身如玉、淘尽泥沙、千锤百炼、以心塑型、烈火炼身、君子之品……瓷土深埋山中,开采前,默默无闻,保持洁白本质;淘尽沉淀后的瓷土又要经过千百次踩踏、压榨、甩打或揉压,方可上手塑型成器;而成器过程,拉坯以塑,要全神贯注,心手合一;成型后的坯件,经上釉晾干,入窑经1300℃高温煅烧,方能最终成器。

  这上品的标准,乃器型之美,色泽之美。古瓷尚青,“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这颜色是什么?周杰伦歌词说“天青色等烟雨”。“青”,崇尚自然之色,古有“包青天”,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低调颜色的字,却包含着满满的正能量和正义感。

  我们一边从窑址坡上走下来,一边聊着,马老师由青字接龙式地说出了一连串的字,青则清,清则廉,廉则威,威则公,公则明,明则正!仿佛是一条春蚕吐丝,一个端口出发,怎么绕圈,回到的位置是最初的质地之美!

  我们已从古代的窑址走进了现代的“大东山青风馆”,馆名是罗步臻先生的遒劲书法,宽博中带着一种静气,穆如清风。里面有一展厅,展墙上写着“扬虞舜清风,展青瓷韵味”,走近看,那百余件清廉青瓷作品荟集一处,或挂,或卧,或倚,或端坐。高规格的展览技术,恰到好处的光影效果,给人以一种直抵心灵的愉悦之美、澄静之美!

  细细品味,慢慢感受,在这瓷艺世界里。“梅”“兰”“竹”“荷”等一类作品,主题清雅而雕工精心,“廉有莲心不染尘”“清风雅韵”“如兰斯馨”“高风亮节”“廉字当头”一个个名称连同器物盈溢沁香。令人更惊讶的是作品与内容的结合之妙,故事表达寓于其中。“振衣岗”三个字的青瓷板镶嵌于镜面上部,这三字与“上虞四谏”之一的谢瑜有关。他在四川夹江县任监察御史,为人清正,曾在青衣江临江绝壁上写下这样的内心向往。“振衣岗”源于晋朝诗人左思《咏史诗》中的名句“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表达一尘不染的高洁情怀,而与镜子这一元素相融合,给人内外提醒而正衣冠。

  “青犴舞廉”这件充满诗意灵气的作品又让我眼前一亮,“狴犴舞”是上虞的传承非遗,《龙经》有云:“狴犴好讼,亦曰宪章”。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是清廉和公正的化身。而上虞上浦镇冯浦村至今还有“狴犴龙舞”的文化习俗,自宋朝开始,狴犴的神话形象已在上虞扎根了几百年。眼前的狴犴在舞,脚踏祥云,底座创造性地化为一杆天秤,不管怎么舞,始终保持着一种能量守“衡”。

  “孟尝高洁盘”在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玻璃罩下也能散逸出一股定力静气。写进中国廉吏史的汉代上虞人孟尝,谦和的神态跃然盘中,背景凸刻了篆、隶、草、行、楷等各种字体的“廉”字。孟尝任广西合浦太守,“革易前弊,求民病利”,修复生态,轻徭薄赋,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终致去珠复还。初唐四杰之冠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孟尝高洁”“怀报国之情”。后人为纪念他的德政,曾将“合浦”改名为“廉州”。“合浦珠还”的成语,也因此而来,流传至今。

  正面墙上,挂着一组四块瓷板画,题为“谢安—家国担当”,整体装饰如古建筑的一角屋檐,饱满的青釉、流动的线条、错落的构图,把谢安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每一幅一个主题,完整再现了谢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瑰丽人生。李白一生钦佩谢安,曾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

  这里的每一件青瓷作品,都在默默地诉说着一个个关于“廉”的故事,尽管,瓷品都是新的,但它的瓷土和瓷土组合的新生命依然映射着时间的光影,荡漾着我们的心灵。

  凤凰山下的瓷源小镇,又何尝不是一个瓷廉小镇呢?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4 瓷之廉 2021-11-21 23375186 2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