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37版:专刊

文章导航

磐安 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7月13日~14日,经过磐安县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村”评选团实地考评、公开投票,选出了第一批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除了这6个村,评选团也引人关注。这个评选团由县委副书记担任,分管副县长为常务副团长,农业农村局局长为副团长,人大、政协、组织部、政法委、财政等15个单位的分管领导为成员。

  这是磐安强化顶层设计,全力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新格局的落地体现。美丽乡村建设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兼具生产、生活、文化等功能,需要有一个整体思维来统筹,也需要一个全域观念来规划。

  坚持问题导向中久久为功,磐安深入开展农村“三大革命”。深化农村垃圾分类,健全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机制体制,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长效管理,创建6个省级高标准示范村,191个村达到优秀村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55.04%,资源化利用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厕所服务大提升行动方案,636座农村公厕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公厕“所长制”,实现有水、有电、有人管和无味、无垢、无尘、无积水的“三有四无”长效规范化管理。推进提档升级,创建省级星级公厕19座。

  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206个20吨以上处理设施实现标准化运维,全县出水水质达标率达82%。

  “浙江之心”,怀抱着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勾画出5000多座绵延不绝的山峰。近年来,磐安突出“六美一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一体推进美丽村庄、美丽河流、美丽公路、美丽田园、美丽森林、美丽景区“六美同创”,促进串珠成链,全面推进“养生药乡带”“浪漫花乡带”“休闲茶乡带”建设。

  分类推进美丽村庄建设,突出“抓两头带中间”理念, “做靓”25个“示范村”,提升巩固191个“提升村”,对其他“落后村”补短板;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彰显河流人文历史,建成西溪、夹溪省级美丽河流;坚持“文化+农事活动”,完成125个美丽田园清洁、提升;坚持“一盘棋”规划,高品质建成美丽公路246公里;建成美丽森林面积10560亩,创建国家“森林乡村”8个,省级森林城镇10个;围绕“产品丰、业态美,设施好、环境美,管理优、服务美”目标建设美丽景区,灵江源森林公园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创建省A级景区村132个。

  2021年,“浪漫花乡线”获评省美丽乡村风景线并入选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且已启动提升共同富裕“休闲茶乡带”。一个个“点上美”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线上美”“面上美”,磐安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之路。

一号产业 乌石模式铺就生态致富新路

  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推进生态经济、美丽经济发展,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磐安有妙招——

  一半保留着最原始的乡村面貌,用玄武岩石造的乌石屋错落有致;一半是鳞次栉比的新建房,在美丽乡间捧出一个个网红农家乐。

  一方乌石,垒起了“美丽乡村”,催生了“美丽经济”,铺就了迈向共同富裕之路。仅有800多人的乌石管头村,年接待游客超80万,旅游综合收入达1.8亿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8万元。

  乌石村已然成为磐安旅游的一张名片和旅游经济的一个样板,不仅声名远播江浙沪,引得游客纷至沓来,而且已成为磐安乡村旅游的一个引擎和典范。乌石村的发展热力已经辐射周边:尖山镇横路村的乌石老屋建筑群成为后起之秀;湖上村受到启发,打造“沪上人家”品牌,建成规模仅次于乌石村的农家乐特色村;相邻的玉山镇、尚湖镇、九和乡,也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今年国庆假期,在海拔500米之上的磐安县尖山镇湖上村,高端民宿业主周万纲忙个不停。“我家有客房14个,会议室、KTV一应俱全,散客、团队都喜欢。”这名95后小伙去年返乡跟随父母一同创业,他负责游客住和玩,爸妈办农家乐负责客人吃和喝,“一家三口、同村两店”相互引流。

  守着绿水青山也能发家致富,是磐安发展生态产业开出的花、结出的果。依托良好生态环境优势,该县将休闲养生旅游确立为“一号产业”,突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

  全省首创农家乐经营“四统一”模式,磐安迭代升级打造农家乐3.0版,建设避暑、研学、影视、户外、养生“五大基地”,打响“身心两安、自在磐安”的磐安山居品牌,累计发展农家乐特色村108个、农家乐984家、床位数1.88万张,占金华全市的53.8%,列全省第3位,带动全县五分之一人口就业。

  与此同时,磐安以“共享理念”抓创新,变“市民”为“村民”,创新“共享农屋·磐安山居”,提供拎包入住型、自在装修型、创客创意型等样式农屋,以及中、长期度假或养老和自行创业经营两种共享方式,积极发展民宿、茶吧、咖啡吧、国学班等乡村新业态,吸引城市居民到磐安休闲度假。该县现已创建共享农屋示范村20个,发展共享农屋2130户,去年直接盘活农民财产性收益2000多万元。“共享农屋”激活资源助推乡村振兴列入金华强农富民“十法十例”。

景村共融 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视角

  景在村中、村在景中,这是磐安县安文街道花溪村的真实写照。经过了一千多个日夜的全封闭改造,今年“五一”期间,焕然一新的“花溪”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以景区和村社“共生、共融、共建、共享、共荣、共富”的理念,全面启动花溪景区、花溪村的微改造,“景村融合”发展之下,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视角。

  以“绣花”功夫,从挖掘文化内涵和提升游客微观感受入手。在改造过程中,花溪坚持生态为本、中高端定位以及共享发展。“一方面是融入景区,提升景区整体风貌;另一方面也是给村民自身发展留足空间,以后可以开办民宿,承接景区溢出效应。”安文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2月,在金华打拼了30多年的李忠带着家人,回到了花溪老家,经营起了一家特色民宿。截至目前,花溪村近三分之二的村民选择在“家门口”从事乡村旅游业,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践行了“生态富县、生态富民”发展战略。不仅如此,安文街道还着力打造“云山——花溪乡村振兴带”,形成区域抱团发展优势,迈向共同富裕。

  “无论是改造还是提升,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希望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实现增收致富,共享山水红利。”磐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双峰乡大皿村同样借“微改造、精提升”契机,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将闲置的老旧民房进行改造,打造成村史馆、计量博物馆、宫灯馆、双峰书画院、农耕文化馆等乡村文化特色馆,成为乡村特色文化主客共享的公共空间。一座座乡村文化特色馆,成了当地文化新地标,成了游客的打卡点,延长了游客驻留时间,游客驻留时间从以前的平均1.5小时延长至4小时。

  “景助村富”计划的实施,让灵江源景区和灵江源村实现了融合发展:景区每年支付村民山林、田地租金20余万元;每年村集体经济门票收入分成可达15万元;每年旅游淡季,景区实施“团队游客分餐”,向每位游客每天发放30元餐票,可以在村内各农家乐消费。

  从偏安一隅到炙手可热,从杳无人迹到纷至沓来,乡村是景区,美景变产业。景村融合、发展共赢的磐安路径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共同富裕 “未来乡村”的幸福计划

  班子同心才是“宝”。

  干群齐心才是“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个“宝”。

  ……

  这些农村工作的“金句”,出自磐安县仁川镇天山村党支部书记羊宝之口。仁川镇天山村地处磐安最高峰青梅尖山麓,地势偏远、资源有限。近年来,镇村干部带领村民,把一个地处偏僻的“烂摊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负债”起步到最多时结余500万元,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群众小康路上的“金山银山”。

  “党建+共富”联盟,成为带动高海拔偏远山区走向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磐安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做法,正合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在窈川乡岭溪村,每户人家门前贴有一张二维码,形成“一户一档案”。农户扫码可查阅村务、反映诉求,还能看到银行授信额度。山城管事员、办事员线上线下“接单”,为村民解决问题、代办事项。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山城管事”这项举措在更好地服务群众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为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和谐稳定环境。

  青山深处,“未来乡村”有幸福模样。

  尖山镇湖上村位于磐安县东北部,坐落在风光旖旎的五丈岩水库边,全村既是一个药材科普基地,又是一个休闲养生基地。当下,湖上村正发挥生态、文化、康养三大优势,做强高端旅游民宿品牌,打造党建引领、数字化赋能、共治共富共享的未来乡村样板。在未来乡村建设中,该村将侧重于“乐游型”展现,深入开展“五化十场景”建设,打造引领品质生活、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示范性乡村。

  没有人知道未来乡村究竟是什么样子,但至少在磐安越来越多的乡村,老村民、新村民和游客在这里找到了契合自己的生活,找到了内心的“诗与远方”。


浙江日报 专刊 00037 磐安 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2021-11-15 浙江日报2021-11-1500017;浙江日报2021-11-1500018;浙江日报2021-11-1500019;浙江日报2021-11-1500020 2 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