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7版:专刊

文章导航

象山 滨海田园 向美而生

  象山,三面环海、两港相拥,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兼具山、海、港、滩、涂、岛等多种资源的县域,当地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造就了百里黄金海岸和千年渔乡风情。

  从“千万工程”出发,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个兼具“颜值”和“气质”的美丽乡村点缀在象山的山野、海滨与平原之间,熠熠生辉,以山海为幕,精心勾勒出滨海大花园的幸福田园生活,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治理更优,走出了具有象山特色的强农、美村、富民之路,向着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的目标披荆斩棘、阔步笃行。

全域美——联创联建,构筑“乡村命运共同体”

  立足滨海风情,象山以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打造为主线,集群打造、组团发展,拉开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框架,集成展现了“山海风貌、田园风光、半岛风情”的美丽乡村示范窗口。

  驱车象山北部,一条海岸线融于山海之间,独特的山海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完美融合,依托美丽乡村风景线、精神文明示范线、“四好公路”建设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沿线各村进行区块联动。将非遗技艺、军港遗址、农耕文化、山海风情、景观驿站串入其中显露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自然个性。

  而赋予这条斑斓西沪海岸线新生命的,正是近年来象山推进“两线两村”建设的工作成果。按照“村村联动、线线贯通,村在线上、村线融合”要求,象山梳理明确了“35个标杆、33个组团”村庄发展清单,制定了推进“两线两村”建设全域美丽实施方案。在美丽乡村风景线路的基础上,集中三年建成14条县级精品线、20条县级精品培育线和5个小集镇式中心村、50个共同富裕示范村。目前建成县级精品线2条,启动建设精品线2条、培育线20条和共同富裕村庄28个,各级财政资金投入预计可超过10亿元。譬如,今年上半年投资8000万元建成“智造蓝海”精品线,贯穿5个镇乡(街道)34个村庄,串联起乡村治理、滨海旅游、集成改革、历史文化等特色元素的7个市级示范村、15个县级特色村。

  “两线两村”,加快了联创联建的工作进度和成果实效,就如同一支彩笔,在山海间勾勒出一条条独具滨海风情的美丽乡村风景线。而美丽乡村的崛起,也正是依托政府“有为之手”与“有力之手”的不懈接力与助推。为了凝聚共建合力,象山还以项目为载体,实施“多村联创、多线联建”工程,跨部门联动发力,构建起共商共建共管体系,推进人财技整合、产城村融合,为推动美丽乡村迭代升级叠加新的动能。

  正如象山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深入推进‘两线两村’建设,不仅从全域视野铺展开象山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推进乡村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更为乡村的全景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为后期美丽产业的植入以及规模化、差异化、品牌化的培育与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动力足——众创众筹,以产业支点撬动美丽经济

  美丽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积极转变以往美丽乡村建设政府主导模式,象山全面激活社会资本力量,探索“政府+社会+集体+村民”模式,让美丽建设成为产业振兴的持久动力,打造出美丽乡村共建共享的一个个生动实践。

  “真没想到,老家252平方米的闲置老房子,5年还能拿到10.1万元的租金,20年流转期内预计可获得收益46.9万元。”近日,象山石浦沙塘湾村村民洪海忠拿到了首笔租金,兴奋不已,他说:“多亏了县里推行的农村宅基地改革好政策啊。”

  加快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变,向美丽要红利,不仅乡村美了,民房“活”了,老百姓的口袋也跟着“鼓”起来了。沿着蜿蜒的海岸线漫游,目及之处,一面是海,一面便是串珠成线的白墙建筑,这些都是近年新建成的民宿。据介绍,洪海忠所在的石浦镇沙塘湾村正采用“统一流转、招商引资”方式,盘活农村沉睡资源,3年建成了朝山暮海等精品民宿7家、投资7800万元,带动旅游收入2600万元,每栋农房每年可收租金2万元,实现“空心”小渔村华丽转身。

  再如泗洲头镇,地处宁海象山两县交界处,依托南邻象山影视城的独特地理优势,充分发挥精品线一级驿站功能,推出一条包含金家岙龙溪峡谷漂流、肖胡村花海、峙前村灵岩山等景点的特色乡村旅游线路,以墩岙村精品民宿为落脚点,提供泗洲头甜瓜、杨梅、土豆等乡村风味美食,推动特色农旅产业集群发展。而位于东陈乡的东旦村,也依托村庄景区化打造,引进天海风公司合作开发运动时尚海滩,年增集体收入82万元。

  通过创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象山各地加快唤醒农村沉睡资产,深化项目“一链式”服务,打通城市资本下乡渠道,进一步做大做强集体经营,因地制宜,以资产租赁、量化参股、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闲置资源盘活与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累计引进乡村旅游等项目112个、投资超20亿元、村均投资1000多万元。2020年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0.6%。

  美丽乡村建设,人人都是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实践表明,象山已经创新探索出一条“政府+社会+集体+村民”的众创众筹模式,引导村民、乡贤以众筹、合资等形式发展乡村产业,以产业振兴为有力支点,促进山村变景区、村民变股民,实现资源共享、全民共富,让美丽经济为乡村振兴添上了美丽注脚。

  据统计,截至目前,象山全县6个乡村村民众筹项目涉及村民2982户,2020年实现创收3200万元,户均直接增收1.1万元。

成色靓——

多元赋能,打造共富共享的未来乡村

  新时代美丽乡村,更要为未来而生。谋划建设未来乡村,是浙江全域建设品质生活新家园的系统性举措和逻辑性延伸,对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象山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乡村,是面向未来的,它集合了‘千万工程’‘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数字乡村’等多个战略部署的叠加效应,是推动乡村建设的一个系统工程,更是谋求乡村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

  眼下,象山正突出谋划设计,按照“三主五化十场景”要求,启动实施墙头镇溪里方村、黄避岙乡高泥村等3个未来乡村试点。整合农村、住建和科技等部门资金,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上,象山重点统筹推进以数字为引领的未来村居、未来村业、未来村文、未来村民、未来村治等多种场景,努力打造未来乡村的展现样板。

  同时,“跳出乡村发展乡村”,象山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发展乡村,注重“城镇+乡村”“村庄+村庄”组合发展,譬如在墙头镇开展“小集镇+历史文化村+旅游产业村”的联动建设试点,探索“资源互通、服务共享、管理集成、产业联动”多村联建模式,目前该项目已经制定初步实施方案。

  不仅如此,为了避免“千村一面”,保存、提炼出象山独有的乡村风情, 象山进一步激活“地域基因”,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确保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重点倾斜,已建成的21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3为省级历史文化村庄。注重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如贤庠镇青莱村西坡公司利用清代建筑开发民宿项目,集体每年增收30万元;墙头镇溪里方村坚持商业开发和公益使用结合,有序盘活明清建筑1000余平方米,建设民宿、美术馆和设计中心等项目,年增集体收入40万元。开展艺术家驻村计划、非遗“乡村行”等活动,深化汤岙村稻田音乐节、斑斓西沪马拉松等形式,不断提升村庄文化内涵。如晓塘乡中岙村引入乡贤设计师陈丹阳,在业态改造、景观建设中融入艺术元素,成为区域“艺术文化标杆村”。

  与此同时,以数字农业“1121”工程为引领,象山全面加快构建农业农村“数字大脑”,建成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E品控、村社E决策、闲置E盘活等应用系统列入重点创建项目名单。乘上数字乡村的建设东风,象山不断深化乡村智慧治理,突出线上线下结合,推进村民说事制度升级,象山村民说事系统率先入驻浙里办;在全省率先建成农村产权数字应用平台,推动村级集体资源溢价提效,完成各类产权交易1300宗,集体收益近12亿元;探索垃圾分类管理端智能化,应用物联网、5G等数字技术,实现9个镇域垃圾阳光房资源化站点数字化全程监管,实现了机械化向数字化升级。

  因海而兴,向美而生。

  今后,象山还将紧紧围绕浙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目标,以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为核心,以“保底色、增特色、提成色”为主线,以集成改革为抓手,对标未来乡村、数字乡村和共富乡村标准,凝心聚力、再上台阶,努力建成全省最具滨海风情的美丽乡村标杆示范区和集成展示区。


浙江日报 专刊 00027 象山 滨海田园 向美而生 2021-11-15 浙江日报2021-11-1500010;浙江日报2021-11-1500013;浙江日报2021-11-1500018;浙江日报2021-11-1500012 2 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