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千万工程” 打造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萧山: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描绘村美民富新画卷
萧山区委报道组
今年国庆,位于萧山南部的进化镇欢潭村火出了圈,涌入超过7万名游客,彻底带旺了这个文化古村的人气。
欢潭村原名徐家村,地处萧山、诸暨、绍兴三地的交界处。据《山阴县志》记载,古时,岳飞率兵抗金路过此地,恰好是三伏天,非常炎热,将士们个个满头大汗,突然看见村口的一口清泉,便下马饮水。因为岳家军饮水而欢的故事,村里将潭水取名为“欢潭”,村子也改名“欢潭村”。后来,欢潭村慢慢地被时间湮没,成为了空心村,缺少了人气,没有了生气。
转机出现在2018年。这一年,萧山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标准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并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萧山区行政区划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下辖500多个村社,截至目前,全区所有建制村(原则上为绕城线外及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已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从全域整治“破局”,先布棋盘再落棋子:
一方面注意规划把控,着手编制《萧山区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导则》和《萧山区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手册》,加强技术支撑,筹建萧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专家顾问团队,以“九改五清”为要求,景区村庄为标准,乡村振兴为目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另一方面大手笔建设美丽乡村,萧山计划拿出近50亿元财政资金投向美丽乡村建设,平均每个村投入不低于1500万元,其中仅今年就已投了12亿元。萧山以高质量、均衡性为原则,按照整治村、提升村、示范村、城郊接合部村的区别,分类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全域实施萧山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给予分类资金补贴,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全区统筹之下,欢潭村不仅成为了萧山区首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之后还入选了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这个面积13.56平方公里的村庄,浓缩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萧山经验”。
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欢潭因水而生,也因水得名。水是欢潭的金字招牌。走在桥上,可以看到漫步道两侧的诗句是出自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欢潭村山与水的复兴,正是得益于萧山不搞一刀切,也不搞“复制粘贴”,而是确保“一村一规划”。在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挑战中,萧山明确了欢潭古村的定位,同时修复古水系1350米、古桥4座,重塑“一湖、两街、三溪、四塘、五桥”的村落布局,重现了山水相融的空间美学。
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在欢潭村中央,有一处新建的芒草公园,如果3年前来到这里,看到的还是一片乱建乱搭、垃圾丛生的景象。欢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累计拆除各类违法搭建180余处,拆迁农户67户、企业5家,为古村腾出更大发展空间,也造就了芒草公园今天的美景。
像欢潭这样,做好环境整治的“减法”,为的是实现未来发展的“加法”。萧山大力实施农村九改(改路、改水、改气、改厕、改线、改危房、改入村口、改照明、改垃圾处理方式)和五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断垣残壁、清庭院、清新增违建)工程。目前,全区已有247个村社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搬挪、腾移、整治、提升”等多措并举,实现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节约的土地利用格局,以土地空间置换的方式,腾出了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美丽搭台、文化唱戏——
萧山拥有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和两千年的建县史,孕育了古越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诗路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萧山乡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美丽乡村布点了浙江省油画院、中国美院湘湖校区、衡山湘湖书院等项目,“文化”的浸润正在成为推动萧山赶超跨越的关键变量。
如义桥镇擦亮诗路文化,蜀山街道打造贺知章故里,党湾镇梅东村弘扬孝文化,瓜沥镇围绕海派巨擘任伯年等名人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一个个乡村,文化品牌正不断被挖掘提炼,村民也真正找到了心灵归属和情感认同。
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也从一时美走向持久美、全域美。截至目前,萧山已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25个,省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8个,A级以上景区村庄99个,打造美丽庭院19.9万户,获评2020年度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考核优秀县(市、区)。
产业加码 焕发活力 打造乡村共富示范样本
萧山的每个村,都有一本“致富经”。
在衙前镇,凤凰村通过集体土地集体规划、集体实施,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使集体资源增值在集体、分配在集体。截至目前,凤凰村的村级经营性资产达到10亿元,每年租金收入2500万元。2020年,凤凰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324万元,经营性收入4558万元。
在益农镇,三围村是省内外有名的菜篮子基地,全村有80%的农户从事蔬菜种植,囊括芹菜、南瓜、葫芦、大蒜等诸多品类,仅芹菜种植户就有近300户,复种面积8000余亩,年交易量近2万余吨,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远销港澳市场,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我们通过政策撬动、产业驱动、村银联动等方式,多维度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萧山区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介绍,通过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萧山加快推进城乡共富。2020年,全区42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5亿元,平均每村近600万元,全面消除了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0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不足30万元的村。
产业导入加码,让萧山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模式,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打通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的双向转化通道,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更多田园变乐园,更多农区变景区。
做深“乡贤+产业”文章——
近年来,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萧山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在萧山创业发展,特别是萧山人大会、各地乡贤大会之后,许多新生代企业家和乡贤纷纷回归故里,支持家乡建设。
在浦阳镇有一家金迈田公司,它的创始人是80后小伙子朱观扬。2008年,朱观扬认定家乡农村的发展前景广阔,毅然辞去了稳定工作,回乡承包土地进行农业开发。如今,公司已经成长为萧山的农业龙头企业。朱观扬总是说:“我会一直奋斗在萧山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更多外来的青创客、农创客、新乡贤,也扎根萧山乡村创业。2011年,3个浙大毕业生看准了萧山南片的发展前景,决定把过滤膜公司办到河上镇,这就是后来的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在萧山的10年时间里,科百特从大学生初创企业成长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过滤膜生产企业。
正是一代代新老乡贤延续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萧山美丽乡村建设才能依托产业支撑,成就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新格局。
做强“生态+产业”特色——
金秋十月,临浦镇横一村秋稻流金、白鹭蹁跹。驱车驶上山腰,只见500多岁的古柿林里,一座具备了会务接待和餐饮住宿功能的“如意山房”崭新亮相。过去,横一村生态环境优美,支撑村庄经济的是柿子、苗木、稻田,以及相关的粮食加工产业。思忖再三,横一村从一枚柿子上找到了突破口,开始了自己的美丽经济探索之路。
2018年开始,横一村连续3年举办梅里方顶柿丰收节,美丽经济的效应初步显现,注入了更多时尚和年轻的元素。同时,横一村以连片2000亩的稻田和千余棵百年的古柿树为特色,打造“绿色+农文旅”相结合的未来乡村。2020年,村集体收入仅土地流转的租金就有100多万元,待各个文旅项目建成投用,村集体收入预计可以翻四五倍。
不止是横一村,萧山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推动美丽经济成果转化。如举办乡村旅游节,历史文化村落进化镇欢潭村顺利牵手浙旅集团;河上镇东山村连续举办14届年糕节,大力发展特色民俗乡村旅游……在萧山的角角落落,“生态+产业”已经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萧山特色。
做优“运动+产业”品牌——
位于萧山南部的戴村镇佛山村,原本是个经济薄弱村,仅用一年时间,便在乡村振兴这场突围赛上逆袭翻盘,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不足20万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100余万元。从“后进生”一跃成为“优等生”,这个杭州市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华丽蜕变的秘诀,正是“运动+产业”。
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佛山村的生态、交通优势不断显现。去年,佛山村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引入总投资超2000万元的云石峡谷漂流、云上秋千等项目,采用村集体土地入股、收益分成、村民优先用工等合作形式,实现村集体、村民和投资方三方收益共享。2020年9月,总投资500余万元、位于大佛山山顶的云石滑翔伞项目正式“起飞”,紧接着投资50余万元的高空秋千也在海拔520米高空开荡,成为萧山又一处网红打卡地。
初步估算,以上项目落地带动本村村民就业130余人,村集体每年可增收100万元左右,再次擦亮了萧山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共富底色。
数智赋能 构筑引力 探索乡村治理萧山路径
乡村要有魅力、活力和生命力,乡村治理至关重要。萧山着力破解基层治理顽疾,营造乡村振兴最强引力场,全面推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
在乡风民俗和数字治理上,萧山一批乡村探索德治、自治、法治、智治相融合的治理模式,已经涌现了一批乡村治理先进经验。
如河上镇众联村的村民共同制定了《村民通则》,用积分制度来引导移风易俗、志愿公益、慈善救助等乡村社会生活新风尚。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再到“一网统管”全域智治,农村生活也越来越智能和便利,萧山不断创新“清廉萧山·码上工程”“村治通”等数字化治理平台,各镇街纷纷推出“工分宝”“沥家园”“宁聚蓝”等基层数智系统,打造了村务监督、邻里帮扶、社团文化、生活服务等场景,“四治融合”的“新风”真正吹进了寻常百姓家。
眼下的萧山乡村,不仅有“数智”,更有“未来”。
数智地名、智慧农贸、智慧医疗站、数字慈善、智慧跑道……这些能改变乡村生活方式的未来事物,正在瓜沥镇梅林村逐一落地,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群众率先过上了未来生活。
梅林村的改变,源自萧山未来乡村的打造。萧山既是全省“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领域”试点,也是全省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计划到2024年打造30个未来乡村。在党建统领下,以数字化改革和绿色发展为支撑,聚焦“五化十场景”,关注民生“七优享”,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为未来乡村建设提供萧山方案。
基础设施更加先进——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萧山花了大量精力去雕琢乡村共享微空间。在梅林村打造了首个村级青少年宫分宫,首个24小时乡村数字书房;八里桥村在拆违后的边角地上,搭建起了群众自治积分兑换点,除了实物以外,村民还可以兑换各种互助服务……有更多的村还打造了共享健身房、共享洗衣房,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与此同时,萧山还分布着450个“小而精”的驿站,形成了“分布式、沉浸式、共享式”的党群服务驿站网。晓风驿站是阅读爱好者的天堂,跑者驿站能享受淋浴服务,先锋骑手驿站则是为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量身定制的,这些驿站让党建更接地气、让城市更有温度。
公共服务更加周到——
近日,家住瓜沥镇的陈梅昌老人到社区服务站就诊时,社区医生一键就能查阅陈大爷近年来在各个医疗机构的所有检查和结果。医生鲁建锋说,萧山在全省首创了“健康大脑”平台,优质医疗资源全辐射,住在农村也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享受专家远程会诊、慢病管理、送药上门等服务。目前萧山依托“健康大脑”,已建立电子健康档案140余万份,建档率达89%,可以通过浙里办等多种途径查询调阅。
此外,萧山的农村有着和城区同样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建设提升了一批“小而美”“小而优”的农村学校,一条条校际纵贯线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流动。婴幼儿成长驿站覆盖所有镇街,省级幼儿园覆盖率达99.8%,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90.8%,率先完成2025年全省目标。
社会治理更加智慧——
未来乡村,是数字社会的基本单元。梅林村基于“大集成、可复制、一体化”建设指导思想,以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为主线,以数字基建、数字生活、数字治理、数字产业、公共服务等五大集成为抓手,打造了“6+10+50”的梅林数字驾驶舱,将“沥家园”服务端覆盖全村629户。
所谓“6+10+50”,6是指一屏归集的六大功能模块,包含了村社运行、平安村社等;10是指根据“五化十场景”要求进行数字化建设,并按健康、低碳、治理等十场景分类呈现;50是指结合梅林群众生活的实际需求,建设落地的50个小切口应用场景,根据不同类别,采用不同形式落实建设。
在加快建设未来乡村的同时,萧山意识到美丽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始终是紧密联系、迭代升级。美丽乡村是数字乡村创建的基础底色,以数字赋能乡村产业、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同时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数字乡村。在数字乡村基础上导入新经济、新业态,添加智能家居、未来家居等元素,就是以美好生活为目标的未来乡村模式。
目前,萧山已将打造未来乡村与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数字乡村建设同步,选择凤凰、梅林、欢潭、横一4个村进行试点,并被列入杭州市首批“未来乡村”创建名单,梅林村和横一村也正在申报省级试点。这4个村将提高标准、拉高标杆,做好示范带头作用,引领其他镇村积极探索未来乡村建设,争取培养一批各具特色的“后备力量”。
“富起来”,是物质生活的需求;“美起来”,是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浙江的经济强区,萧山率先探索打通从“富起来”到“美起来”的转换通道,美丽乡村“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正在努力打造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萧山样板。
萧山乡村之“富”
2020年,萧山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万元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万元
多年来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稳居全省首位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连续12年
跑赢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仅为1.67,
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421个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
总收入25亿元
平均每村近600万元
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0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不足30万元的村
萧山乡村之“美”
从2018年开始,萧山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
5年总投入50亿元
截至目前,成功创建:
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25个
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个
省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8个
A级以上景区村庄99个
打造美丽庭院19.9万户
已有247个村社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2020年获评
全省深化“千万工程”
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考核优秀区
萧山乡村之“享”
婴幼儿成长驿站所有镇街100%覆盖
省级幼儿园覆盖率达99.8%
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90.8%
率先完成2025年全省目标
已建立电子健康档案140余万份,
建档率达89%
计划到2024年打造30个未来乡村
目前已选择凤凰、梅林、欢潭、横一4个村进行试点,争取培养一批各具特色的“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