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地面 风雅桐乡
朱言
“嘭——呲——啪”竹子破篾的声音从乌镇陈庄村的一间房屋内响起。
陈庄村位于乌镇南栅外,这几年通过“两进两回”引进乌镇竹编和剔墨纱灯两项非遗,建设了竹芸工坊和泰丰斋“知青农庄”,活化乌镇竹编、姑嫂饼这些非遗 的“文化符号”,再现了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魅力,使其独特的传统技艺得以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既保护了老祖宗的“筋骨肉”,又在传承中提振了“精气神”。
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近年来,桐乡市坚持以“文化为高峰”,系统化思维,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百花地面·风雅桐乡”注入了传统血脉、文化底蕴和价值底气。
用文化元素为乡村环境提气质。
“风雅”一词是桐乡气质的最佳诠释。以风雅提升环境美,桐乡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用风雅元素为乡村环境提气质。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风雅桐乡”文化元素的彰显,桐乡规划布局了21条美丽乡村精品线、40余个乡村网红打卡点,构建“10分钟美丽乡村生活圈”。
用文化元素为乡村内涵提品质。
桐乡注重将非遗文化引入乡村,彰显文化辨识度,建设了集乌镇竹编、剔磨砂灯、姑嫂饼制作技艺3项省级非遗的“非遗匠人村”陈庄村,蓝印花布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入驻“子恺漫画村”墅丰村;加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桐乡蚕桑文化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名录,在其核心保护区建设主题村落和主题场馆。建立农业嘉年华、农洽会、农展会、丰收节等系列活动常态化机制,开展音乐节、槜李节、清明轧蚕花等农耕文化和节气活动,清明蚕花水会列入浙江省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活动。
用文化元素为乡村发展提潜质。
桐乡没有山,也没有大片湖泊,只有小桥流水人家,要打造别样的江南水乡,就要创新出彩。“我们主要是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并赋之以现代化的表达形式,增添其趣味性与体验感。”桐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与此同时,以风雅提升人文之美,弘扬乡风文明,将伯鸿书屋、文化礼堂、主题公园等文化单元有机融入到乡村建设中。
今天,悠久的历史人文与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吸引着更多人走进桐乡。
“共富路径”:“三产融合”激活发展新动能
漫步石门湾,一条16公里长的美丽乡村精品线“果菊飘香子恺路”,串联起千亩菊海和万亩果园。线路呈“C”形,沿线有重点打造的墅丰“子恺漫画村”和周墅塘国际蘑菇村,并建有稻香春丽桥村、果香殷家漾、菊香白马塘三大节点,还引入振华书院、宋雪君工作室、子恺漫校、蘑菇餐厅、匠人手工坊、非遗展示馆等乡村业态,盘活乡村旅游。以“农文旅”融合为打造思路,“一村一品”“七村七色”,特色鲜明,丰子恺笔下的乡愁触手可及。
突出融合赋能,打造繁荣乡村。桐乡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把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乡村“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石门湾只是一个典型缩影。
“我们充分用好交通区位、乌镇旅游、农业特色、文化底蕴四大优势,做好‘农村+’‘经营+’‘文旅+’3篇文章,将美丽乡村的自然人文资源景观化、资本化、产业化,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桐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农村+”:培育农业农村新模式、新经济、新业态,成功打造马鸣村、陈庄村、横港村、桃园村、汇丰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经营+”: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入第三方村庄运营团队,鼓励村级组织、本地乡贤和广大农户合作,以项目带动、产业拉动、捐资促动等形式开展村企合作,共赢发展。“文旅+”: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深度融合,举办各式活动,在农村民宿、休闲、亲子、体验、直播等新型业态的培育发展上,增加开发和扶持力度。
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村强民富”。
在桃园村,立足“千年名果”槜李的产业优势,通过“党建+农文旅”市场化运作,全村槜李种植面积达1700亩、亩均产值近3万元,果农户均收入超4万元。一颗千年名果带动一方富民产业,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下产村融合的振兴之路。
在汇丰村,打造了集民俗体验、特色餐饮、农家集市等12个业态于一体的500米产业街,建立了由村集体、杭州网虹城以及本地羊毛衫企业共同投资运营的青享汇直播生态馆,探索特色块状经济毛衫产业落户乡村,培育了畅兴园、梓欣居等12家特色农家乐和民宿,激活发展动能。
农文旅融合发展,延长创业产业链、提升创新价值链,正在打开桐乡美丽乡村的新气象。
“振兴密码”:“三治融合”铺就基层善治路
碧水穿村而过,洋房坐落其间。在浙江桐乡开发区(高桥街道)越丰村,干部各尽其职,老人安享晚年……昔日破旧小村发展至此,还要从2013年桐乡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试点的那一年说起。百姓参政团发出村民声音,百事服务团有求必应,道德评判团弘扬乡风文明。如今,越丰村的矛盾已销声匿迹。而“三治融合”经验,也以此为起点,向桐乡各地蔓延。
今天,“三治融合”已成为桐乡的一张金名片,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服务民生等诸多领域发挥了独特作用,也输出了很多“桐乡经验”。
桐乡“三治融合”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实现全市村(社区)“一约两会三团”全覆盖,获得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优胜奖、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深化运用“乌镇管家”“麻花议事团”等自治品牌,下延并发挥村干部、三小组长“微治理”作用,引导基层群众自治;全省首创法治小院模式,建立全国首家互联网司法所、全省首家5G智慧法庭,推出24小时法超市;开展“最美”“道德”等系列评选,创作越剧、“三跳”等地方曲艺作品,用艺术的感染力提升群众道德素质;构建“一网双联”治理体系,建立“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运行机制,推行矛盾纠纷“一网通办”,平安桐乡创建实现“十六连冠”。
这两年,桐乡还在探索“三治融合”的有效载体,把智能科技运用到社会治理中,以“县乡一体、条抓块统”试点为抓手,加快构建党建引领、数字赋能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以数字化转型提升“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治理模式,深化“三治+”“微嘉园”等载体运用,推广“三治积分”“三治信农贷”线上线下运用,着力打造三治融合“一镇一品”。这无疑为“三治融合”注入新的动力,让“三治融合”焕发出新的活力。
“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桐乡已建成“三治融合·槜美风雅”线路,总长20.8公里,沿线经过7个村,分为三治融合、共同富裕、生态宜居、美丽经济4个篇章。
桐乡,从未停下“三治融合”的治村脚步,也正以更加“走心”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未来乡村”:“数字引领”迈向幸福新征程
提起互联网,人们总能联想到高大上。在乌镇的秋日夜色下,一场以“让数字点亮乡村未来”为主题的“咖荟”让嘉宾和专家们谈起更“土味”的东西。现场,来自政府、科技、学术、资本等领域的大咖开启“头脑风暴”,谈数字赋能乡村发展,谈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谈数字赋能乡村服务。
事实上,推进数字化改革,激活发展动能,桐乡已经尝到了甜头。
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数字农业“桐乡实践”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乌镇凤岐茶社获评国家众创空间,华腾智慧养猪模式全国推介,谭家湾云上农业试验场成为全国数字农业超级接口,成功为山东寿光等13个省涉农主体提供跨区域数据服务;创新推出“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系统,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数字化改革“揭榜挂帅”名录。全省首创数字畜牧活体抵押“智牧贷”;率先成立全国首家互联网医疗医院,联通全国7800多家医院,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全国优质的医疗资源;创新打造“桐行通”智慧应用平台,最大程度实现政、行、住、医、教等“一码通城”……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桐乡发展数字乡村的基础很好,连续两年夺得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评价先进县荣誉称号。”桐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接下来,桐乡要抢抓乌镇峰会红利释放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结合“数字桐乡”建设,以建设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推动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基层治理、乡村公共服务领域更加广泛的应用,加速桐乡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方面的数字化“裂变”,打造以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为核心的“桐乡模式”。
以数字化改革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目前,桐乡有2个村的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正在开展,围绕“五化十场景”进行“一村一方案”设计,将建成引领品质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示范性乡村新社区。
人们在这里展望一个未来乡村的新图景。
(本版图片由桐乡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