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刊

文章导航

美丽山城 自然泰顺

  9月底,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发布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全省共4地入选,泰顺是温州市唯一上榜地。近年来,泰顺以“微改造、精提升、活业态、巧经营”为主题,建成百里绿道廊、醉美畲乡线、古村探秘线3条风景线,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7个、省级特色精品村19个、新时代达标村152个,3A级景区村25个,彰显美丽泰顺全域美。如今,浙南这片神奇土地正在演绎着指标向上向好、生活向富向美、发展向高向优的精彩蝶变。

挖潜文化底蕴

激活乡村振兴因子

  泰顺给人感觉很亲,“亲情、亲自然、亲乡土”。城市里人回不去的故乡,在泰顺,是可以回去的。那有着家族记忆的祠堂,父辈祖辈踏过的廊桥,那屋檐大院里的生活,还有人住,还在继续。

  在这个小地方,有小镇的文化和人情,有小众的风景和特点,有世界的文明,这些新的、旧的,散落在泰顺的四方,在自然里,在乡野里慢慢长大。

  据记载,泰顺于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设县,明代宗赐名“泰顺”,意为“国泰民安,人心归顺”。而泰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造就了厚重鲜明的人文积淀,拥有廊桥文化、茶文化、泰顺石文化、竹木文化、红色文化、民俗乡土文化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大篆刻大师之一的方介堪、温州首位状元徐奭等都是泰顺著名历史人物。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地域文化特征,既尊重了地方特色,保护了乡村生态,传承了地域文化,又可以避免建设同质化等问题。泰顺尤其注重文化特色挖掘,文化元素植入,以此不断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和品位。

  深入挖掘和传承农耕、民俗、百家宴等一批具有乡愁味道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文化记忆,加强石雕、廊桥、非遗等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现已将乌衣红粬制作工艺作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申报。全面推进“两村”保护利用工作,按照历史文化“修旧如旧”的原则,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修缮历史文化古村落44个,留住古色乡愁。

  借力“最美乡愁村”建设,小拉面也有望闯出大市场。泰顺县南浦溪镇南峤村村内,6个总面积达150多平方米的手工拉面体验作坊里,游客可以全程体验手工拉面制作、土灶大锅烧面等环节,亲手制作家烧拉面、回味舌尖上的乡愁。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山水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亲情、亲和力、自豪感的凭藉,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本和精神食粮。“让乡土文化创造美丽乡村。”泰顺亮点纷呈:

  作为最干净村居、最脏村居“两最”评选的“升级版”,泰顺围绕“洁、绿、亮、美、齐、畅、特”七字要求,投入财政资金1.55亿元,打造上村村等21个最美乡愁村,并成功举办首届“最美乡愁村”农民趣味运动会,点亮乡愁经济,让群众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促进乡愁大蝶变;

  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将传统村落与现代民宿相结合,开发墟里·徐岙底、迷途·七厝、迷途·交垟、趣村岭北、库村未来乡村等文旅项目,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庆、24节气民俗活动、文旅营销等形式,将乡土文化与旅游、美食等业态相结合,让游客在体验泰顺浓郁乡土文化的同时,提升游客体验感,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厚植生态底色 打通经济转化通道

  循着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这条“绿带”望去,地处温州西南,绵延1761平方千米、下辖19个乡镇的泰顺,正悄然谋划着绿色赶超发展路径。计划分3期建设、8年建成的华东大峡谷氡泉旅游度假区项目,便是其中的一篇“大文章”。

  要怎么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呢?就是把当地的资源、特色优势变成商品。因为这里最核心的两个资源,一个是负氧离子20000+,另一个是氡泉,这两个是独特的稀缺资源。这个项目将氡泉山水资源转换成旅游资源,为泰顺绝佳山水资源做“加法”,加快推进泰顺高质量发展,正成为该县全域旅游的又一“引爆点”。

  泰顺之美,美在那份“天然去雕饰”的浓郁生态底色。

  深知生态优势是其建设美丽乡村的先天优势,泰顺更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依托县域生态环境优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重要载体来抓,聚焦环境整治,坚持以全域整洁、全域美化、全域旅游为目标,致力于打好“两最”评选、小城镇综合整治、美丽创建等环境综合整治组合拳,让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于是,一场全域环境整治的攻坚战在泰顺拉开帷幕。创新实施的“两最”评比在温州全市得到推广,通过轮流挂牌亮美丑、擂台竞赛比高低、红黄绿三色预警、县领导包抓乡镇等措施,将“两最”评选范围拓展到机关、校园和企业,提升群众环保意识,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已评选出“最干净”乡镇9个、“最脏”乡镇5个,“最干净”村60个、“最脏”村60个,最脏农村公厕40个,最干净单位16个、最脏单位4个。深入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资源化站点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环境越来越好、交通越来越畅、游客越来越多……

  坚持以优异的生态、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为依托,泰顺科学编制规划,同步推进风景线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着力形成“一廊九线”的美丽乡村发展格局。坚持“微改造、精提升、活业态、巧经营”原则,立足泰顺资源优势、村庄分布特点,从农村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群众愿望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实际出发,全面开展“美丽乡村标杆县、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乡村庭院清洁户”四级联创活动,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以绿色高质量发展、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泰顺人民创造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当地还依托长效治理下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发展绿色产业经济,构建一杯茶、一颗桃、一瓶蜜、一棵菜、一枝花等“五个一”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茶产业成功列入全国浙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超10亿元茶产业链完成打造;中蜂“三产融合+精准帮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项目成功落户泰顺县。“三杯香”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入选全国区域特色美丽茶乡,“泰顺县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入选全国“百条红色茶香精品路线”名单,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14.68亿元。

打造“乡村乐活” 做强乡愁品牌特色

  曾经的五蒲村,是泰顺脏乱差的典型代表。村里污水横流,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房前屋后乱摆乱放。如今的五蒲村早已实现美丽蝶变。拓宽道路、改造线路、修建口袋公园、修复森林古道,在村里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的同时,全体村民也热情高涨地投身“美丽庭院”的创建。

  村庄环境的干净整洁为五蒲村发展打下了基础。接下来,该村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结合百亩茶园、百棵柿树、千亩竹林等资源,形成“生态农业 休闲采摘 观光旅游”的特色产业链,吸引大批客流入五蒲赏花、游乐、休闲,推动民宿发展,着力实现“村美、民富、产业旺”的目标。

  漫步在泰顺的乡村田园间,水净、人欢、村美、民富,时光沉淀出乡村的醇美与从容,演绎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隽永画卷;历史的文脉搭上时代的脉动,同频共振,呈现勃勃生机;保存完好的古老村落、流传千百年的非遗技艺,让村庄寄托着一份浓浓的乡愁,照亮在外打拼游子的归家路。

  2020年12月22日,文泰高速正式通车。作为浙江省最后一个通高速的陆域县,泰顺正式融入温州市域一小时交通圈。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泰顺以迈入高速时代为契机,进一步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大通道。

  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让当地百姓嗅到了商机,纷纷做起了民宿生意,“竹里云溪”民宿老板陈海珍就是其中之一。如今,“竹里云溪”已成为当地响当当的民宿品牌,吸引了众多温州、杭州等地的自驾观光客。目前,整个竹里村陆续开办了民宿14家、农家乐8家,年接待游客达到45万人次。

  不单单是竹里村,罗阳镇大溪源村也充分挖掘地理及自然景观,通过举办十里桃花观赏节、探秘蝴蝶谷等系列活动,带动当地村民持续增收;三魁镇卢梨村进一步挖掘和提升红色文化,打造红军学校、老革命根据地体验馆和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建设项目,打造“浙南红色体验实践基地”;南浦溪镇南峤村挖掘南峤拉面文化,6个总面积达150多平方米的手工拉面体验作坊即将完工,有力弥补了南浦溪景区周边体验型产业和农家小吃产业不足的短板……

  用“美丽风景”开启“美丽经济”,乡村旅游得到大跨越。近年来,泰顺引入云岚牧场、华东大峡谷、矿坑冰城、松垟花开等重大招商项目15个,着力打造月蓝舍、竹里云溪等带有居住功能的复合型景区,组织廊桥文艺晚会、夜泡温泉、稻田派对等夜间文旅活动,深入挖掘“旅游+”这一新兴业态。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7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产值48.5亿元。

  在泰顺的村村寨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本版图片由泰顺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刊 00016 美丽山城 自然泰顺 2021-11-15 浙江日报2021-11-1500011;浙江日报2021-11-1500012;浙江日报2021-11-1500014;浙江日报2021-11-1500020;浙江日报2021-11-1500024 2 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