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金融

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的新金融实践——

让普惠金融又“普”又“惠”

  普惠金融的要义在于“普”和“惠”,二者缺一不可。

  如何让普惠金融又“普”又“惠”,切实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夯实共同富裕基础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工行浙江省分行把理念创新与数字化改革结合起来,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成为该行普惠金融服务的一大亮点。

  对内,工行浙江省分行优化流程完善产品,实施业务扁平化管理,将标准化小额融资业务授权支行小微中心自行审批并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借助网络融资产品双管齐下,提升服务响应、办理速度和效率。

  对外,该行发挥资金科技等方面的优势,按照“数据有价值、信用可变现、融资高效率”理念,不断改进普惠金融服务,接连推出“税务贷”“顺丰贷”“农户e贷”等一系列数据驱动、主动授信、一键即贷的大数据普惠金融产品。

  产品全、流程优、入口浅。工行此举大大增强了普惠金融产品的服务质效,有力推动普惠金融向“又普又惠”发展。

数据“跑腿”

数字赋能普惠万家

  在工行浙江省分行,听到最多的是“让数据跑起来”。——从前期产品场景设计、模块研发,中期审核,到后道的智慧风控。

  从人跑腿,到数据“跑腿”。奔跑的海量数据背后,是工行科技的力量、创新的力量,是工行浙江省分行对普惠金融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其背后的创新思维。

  “没想到我们的纳税信用可以当抵押物,随时变现。”浙江德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一脸喜悦,就在刚刚,他仅用了几分钟时间就从工行贷出了200万元,资金压力迎刃而解。

  这款利用纳税信用“变现”的神奇产品,就是“税务贷”。

  据了解,“税务贷”是以企业涉税数据为基础,结合行内外多维度数据,构建客户筛选、额度测算及风险监测模型,最快1分钟能完成申请,并可测算出额度,纯信用,具有线上办、额度小、可循环特点,能快速解决小微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产品推出后,深受科技、医药、互联网类小微企业欢迎。

  工行浙江省分行依托“数据+模型”优势,持续加快产品创新和线上化布局,适应“场景化、智能化、集约化”的普惠金融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和提升服务效率。

  正如该行普惠金融部相关负责人所说,信息时代,做普惠金融不能再靠人海战术,而是要凭借技术优势把数据运用起来,做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做高效率批量化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普惠金融“又普又惠”。

  数据怎么用?行业不同,用法不同。“比如,电力数据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企业持续生产经营情况,对于制造企业具有较高的价值密度。”上述负责人说道。

  7月5日,工行舟山岱山支行为辖内一家小微企业发放一笔“电e贷”业务,授信金额15万元,当天申请贷款、当天投放到位。

  据介绍,“电e贷”发挥供电企业平台和互联网资源优势,用户只需进入“国网商城”电费网银专区,通过线上申请授权、网上数据推送、业务自动审批,额度立等可见,随借随还,按日计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同时,开启了“以信养信、以信换贷”的企业融资新模式。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多维度、高价值的大数据平台,为用户精准画像、主动授信,提供综合服务。”工行浙江省分行普惠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工商银行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让‘数据多跑腿、客户少跑路’,不仅让金融服务走出银行网点,走进千家万户,而且走向广阔农村,走到田间地头。”

服务下沉 银行主动找上客户

  人海茫茫,客户在哪里、业务在哪里?特别是针对广大农村、农户,银行服务如何实现精准适配?

  农村农户农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户农企不知道工行可以贷款,而银行又不知道哪些农户农企有金融需求,这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普遍会遇到的难题。

  为解决农村普惠金融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工行浙江省分行沉下心来,走进田间地头,访农问计破题。

  杨梅是仙居的特色农产品,工行台州分行借力数字化改革东风,积极对接政府助农平台“亲农在线”,为梅农量身定制特色线上融资产品“杨梅贷”,用于支付日常生产支出,解决了梅农周期性融资难题。

  “手机上就能操作,几分钟到账,真方便!”今年杨梅季,仙居的一批梅农就通过“亲农在线”线上操作申请“杨梅贷”,建造杨梅大棚、扩大种植规模,解决了资金周转的问题。

  “亲农在线”只是工行浙江省分行银政合作、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一个缩影。

  该行积极争取当地党政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借力助农连心桥,当好金融“店小二”。同时,积极拓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通过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打造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模式,助力浙江乡村振兴。

  “除了仙居‘杨梅贷’,我们还针对临海西兰花、温岭大棚西瓜、大陈黄鱼养殖等规模化产业开展特色融资授信。” 工行浙江省分行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说,“针对每一类农作物,我们跑到山头、田间和海边进行细致了解,作物每个生长周期、每个阶段,有没有资金需求,需求是多少,我们都做到一清二楚。在这个基础上建模,发挥工行技术优势设计出相应的融资产品,自然更贴合农户的需要。”

  为了让偏远山区、角角落落的农户都能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工行浙江省分行深入山区26县,与农业农村局、农业合作社等合作,探索数字化农村金融服务平台,采集运用农业大数据, 以白名单方式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小农户等提供小额信用贷款。截至目前,该行已完成近万户农户的信息入库。

设立站点 填补乡村金融服务空白

  普惠金融要做好,入口一定要浅,人人可触达。

  为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百姓家门口,目前,工行浙江省分行正在按照“金融+民生”“乡镇+乡村”“共建+自建”等模式,积极建设规划“兴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以填补乡村金融服务空白。

  据悉,这个普惠金融服务点并不是直接在农村开设一个工行网点,而是借助合作方在农村地区的运营服务站、物流配送点、办公及营业场所等共筑工行乡村金融服务站。同时结合区域特点,差异化布放机具设备,解决乡村线下服务人员短缺问题,推出集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政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

  简单来说,“兴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将是一个乡村居民的服务集散地,为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难题。

  有站点,就需要有人手。为此,工行后续将筹备发展“乡村金融服务使者”,共同建设乡村美好生活。比如联动大型物流、运营商等合作方,搭建代购代销、快递收寄、支付结算等高频生活场景,一站式解决百姓生活大小事。

  工行“兴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先期将在杭州、台州、衢州三地试点推出。

  未来,工行浙江省分行将顺应“数字普惠”趋势,发挥技术优势,持续加大普惠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利用线上融资产品满足小微企业需求。同时,通过场景理解及科技应用,因地制宜推出惠农利民的创新金融产品及差异化服务,为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数字化支持,也为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可能性。


浙江日报 金融 00011 让普惠金融又“普”又“惠” 2021-11-12 浙江日报2021-11-1200005;浙江日报2021-11-1200007;浙江日报2021-11-1200008;23346643 2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