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桐乡崇福:打造千年古城复兴的“崇德样本”

  今年2月,桐乡市崇福镇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名单。这对于崇福而言,既是一声来自千年的呼唤,也是一场未来的畅享。若是从时空坐标中重新审视崇福镇,你更能感知到千年古城复兴计划对于它的深远意义。

  地理空间上,崇福镇位于杭州绕城和二绕之间,中环快速路穿城而过,不仅实现了与杭州主城快速接驳,还串联起了都市区的各大组团,能便捷联系临平、下沙、大江东等板块。20分钟可达高铁站,40分钟可达萧山机场,1.5小时可达上海虹桥机场。

  时间刻度里,崇福镇的名字是来源于北宋期间改名的崇福寺。这是一座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1020年建县史的江南古镇,拥有京杭大运河沿线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横街,这里也是全国重点镇、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中国皮草名城、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千年古城复兴计划,对于崇福镇,更是一次循史向前、面向未来的迭代升级,它所迸发出的能量即将激活一个古城的“心脏”,甚至激活一个片区、一座城市的全面振兴。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抢抓这一历史机遇,崇福镇聚焦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三大领域,加快建设新时代千年古城,以加快建设古城核心区为先手棋,以构建“一带一环一湖三街区(运河文化带、护城河、崇德湖、横街街区、中山公园-司马高桥街区、北塘直街街区)”为主线,全力打造“运河千年古城、纺织皮草名城、融杭发展新城”,努力成为运河文化传承标杆、融杭创新发展标杆、乐享生活宜居标杆,高质量推进崇福镇古城复兴工作,以期重现崇德古城历史的辉煌、释放跨越时空的古城价值。

  “空间承载力”

——回归崇德,感受古城独有肌理

  古城复兴,关键在于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活化。

  崇福,古称“语溪”,又名“语儿”,是杭州至嘉兴运河故道上唯一的古城。沿着京杭运河,从那时候的都城临安出发,崇福是南北必经之路,上至宋高宗,下至诗人、商家,云集于此,热闹非凡,“路过”文化极其发达,是“宋诗之路”的重要码头。

  踏上千年古城复兴的新征程,崇福镇取“崇德”之名,其实正嵌合了崇福镇对千年古城崇德的追忆和怀想,让人们在这里走进千年宋韵文化,助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翻阅史籍得知,崇德古城旧址位于崇福镇,其包括城墙遗址、护城河及运河古桥梁司马高桥,其经历了3次改道,也造就了崇福镇“三河并流”的独特景观,为江南地区所仅有。并且,更可贵的是,崇福古县城格局保存完整,区域内道路、街巷、建筑、水系基本保持原有空间布局和尺度,拥有着完整的古城肌理,水乡街市、江南建筑特色鲜明。

  “崇福镇复兴崇德古城,具备着极好的复兴基础和复兴潜力。”崇福镇相关负责人说:“我们的复兴不仅仅是古城的修复与重建,还包括了对自然风景的再现、历史人文的传承、商业贸易的弘扬等,其中最根本的是贯彻尊重古城肌理的这条底线意识。”

  在横街,可以触摸到崇德古城的旧时光景。旧时江南的人,多喜依水而居,推开门便可见古老的运河水。而横街就在古运河畔,由众多的厅堂弄堂、名人故居和深宅大院组成,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弄堂多、老宅多。东街口就在运河边,整条街市商家鳞次栉比,传统招牌字号斑驳陆离,其状如鱼骨的院落布局、巷弄与寺庙县署的传统对景空间、临水聚商的水乡街市以及外敛内秀的江南建筑,均体现了明清以来的民居特色和街市风貌,是当前京杭大运河沿线历史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街区之一。

  据资料介绍,西横街是望族集聚、名人辈出的地方,有明代布政使劳永嘉的旧宅;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著名学者、诗人和出版家、名中医吕留良出生于此;清初浙派诗人代表人物吴之振曾在这里吟过诗;乾隆辛丑科榜眼陈万青曾在这里启蒙;清末著名画家吴滔曾在这里挥毫泼墨;民国时期的沪军都督陈英士曾在这里学做生意;这里还有秋瑾挚友、南社诗人徐自华住过的老屋等。

  漫步在横街上,仿佛遗世独立。崇福镇相关负责人说:“横街之外,是现代都市;横街之上,是旧时商贾。咫尺之间,却是古与今的相映成趣,而这也是我们在深化‘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时,最早找寻到的‘一味’崇德古城老底子味道。”

  “文化再生力”

  ——循脉向前,拉开古城复兴框架

  崇德古城的复兴“密码”在哪里?

  对照编制的《崇德古城整体规划设计》,我们可以逐渐厘清、探知崇德古城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蓝图——以运河文化为底蕴、以县治文化为脉络、以商贾水市文化为特色,以古城休闲、餐饮购物、文旅体验及城市服务景观核心为主要功能,结合古城历史文化元素,按“循脉向前,向史而新”的规划理念,总体形成“一带一环、一街一园、多片区、二十六景”的核心区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

  在崇福镇的解法里,千年古城复兴,关键是从文物保护、文脉传承、文心雕琢、文旅融合4个维度精准发力,以文化为脉络,承前启后,拉开古城复兴的框架,并且融入更广域的范围和领域,释放“古城+”的叠加势能,通过多载体、多空间的古城复兴体系延续崇德文化,激扬地方活力。也正是崇德文化的给养,让崇德古城不是虚构的一座空城,而是有依旧流动、繁荣的地方文化作为强有力的支撑。

  古镇,终究不能脱离了人,否则,只能沦为暮气沉沉的空壳。为此,崇福镇在复兴崇德古城的时候,多维度考量“人”的因素,以人为媒介,去呈现崇德文化的厚度和温度,讲好崇德故事。

  在顶层设计上做足“人”的文章,规划建设包括名人故居、地方民居、老铺老店旧址等展览纪念馆,皮草、蓝印花布、桑蚕丝等地方特色传统产业文化的主题馆、博物馆,以及曲艺剧院、庙宇祠堂等,以人为媒介,把“千年古城”的历史文脉源源不断地融入城市开发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提升文化生产力。

  在文化活态利用上以“人”为导向。崇福镇应时而作,注重文化活态利用,借助节庆活动、非遗IP等文化复兴,凝聚人心,进一步增强古城复兴向心力。结合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举办元宵喜乐汇、端午民俗风情活动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庆典民俗活动,并融入舞龙舞狮、中国鼓等传统表演,让老百姓真正融入“我们的节日”。如今,新打造运河畔的崇德艺苑、小巷中的伯鸿城市书房都成了崇福文化的网红打卡点。“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古镇这个空间载体流动更多的人气和喜气!”崇福镇相关负责人说。

  在文旅融合上吸引“人”气。通过串联皮草大世界、运河栈道、横街、中山公园、司马高桥、崇福农创园等文化资源,崇福镇勾画出千年古城的文化慢旅精品线,进一步擦亮了崇文尚德的人文底色。

  满载深厚的文化底蕴,崇德古城正由内而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古今文化的碰撞中激荡出独有的韵味,为古城特色经济的培育与发展埋下伏笔。

  “产业想象力”

  ——叠加业态,跳出古城发展古城

  千年古城的复兴,不是“昙花一现”的一时兴、片刻兴,而是要长长久久的时时兴、处处兴。而决定古城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古城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只有产业好,才会人气旺、资金足,从而进一步推动古城新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因此,崇福镇借力借智,以崇德古城为原点,加快建设“一带一环一湖三街区”,并适时导入多元业态,融合共促,构筑起古城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从艺术品商店、书店、茶室、咖啡厅、酒吧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商业设施建设,到传统演艺剧场、小型商务会馆、艺术设计工作室等商务娱乐设施,崇德古城包容万象,以其独有的人文魅力将时尚新潮休闲生活方式和多样化的民俗文化融合于同一个时空。

  与此同时,崇福古镇,以水为媒,规划开发运河游览线路,建设运河游览船只停泊码头,打造5G智慧游船航线,以重现千年运河船只往来的盛景,让游客可以在船上、在运河之上零距离贴近古人生活的本真形态,再加上耳畔传来的一声声花鼓戏,喧闹的古街人影,浓郁的市井味道氤氲而起,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古镇复兴精神的共振与回响。

  “古城复兴特色产业的打造,不是无中生有、另开炉灶,而是要重新审视区域产业基础,从自身土壤里自然生长出来。所以,崇德古城今后的产业链体系,也将是崇福镇现有产业的跨界融合和升级提升,如此,才能优势互补,让古城特色产业接地气。”崇福镇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于是,在梳理家底的过程中,崇福镇努力做好蓝印花布、历本袋等易与旅游结合发展的项目的市场开发、运作,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做好“古城+”的叠加文章,不断引培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建设时尚创意设计基地,在崇德古城引入皮草、服装设计师工作室、制版打样工作室,为地方产业打开了一个“窗口”,也借助市场的力量,激发古城活力,实现“发展中保护”的效果。

  如今,崇福镇正以古城复兴“牵一发而动全身”,撬动整座城市的有序更新,在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三大领域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释放乘数效应。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桐乡崇福:打造千年古城复兴的“崇德样本” 2021-11-12 浙江日报2021-11-1200007 2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