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健康浙江

一片丹心映杏林

—— 一个人、一个团队和背后的“中医精神”

  有这样一名老中医,他今年86岁高龄,每周依然看五个半天门诊,利用周末空余时间整理上千病例,只为守护更多肾脏病患者的健康;有这样一名老中医,他专攻肾脏病30余年,带领团队参与研究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的先河;有这样一名老中医,他创建了浙江首个中医肾脏病专科,被誉为肾病科的“黄埔军校”,培养出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数十位肾病学科的领军人物……

  他就是著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专家、我省仅有3个的首届全国名中医之一王永钧。他将毕生的心血投入到各种疑难肾脏病的研究和治疗中,其创新性的“风湿致肾病”和“肾内微癥积”等理论对我国中医肾病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中医肾病学术的发展,并救治了不计其数的肾病患者。在不久前的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上,王永钧获得了浙江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医师终身成就奖”。

  一棵草木的繁荣必根植于脚下的沃土,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像王永钧这样的中医人不断地坚守与传承。“中医药要发展,必须法古融今、兼收并蓄、守正创新;中医药的现代化,是中医药更好地服务百姓健康、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这也是我一辈子的奋斗目标。”王永钧表示,在我国中医药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他始终愿做路边的一棵草木,在默默无言中造福世人。

赤子之心:医生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

  为什么选择做一个医生?或许每个医生的答案都不尽相同。但王永钧的答案一定颇为特殊:源自于自身的一场大病。

  18岁时,他得了肾病综合征,看了3年多,多家医院束手无策。后来经过一位民间中医的中草药治疗,王永钧竟然痊愈了。从开始对自身疾病的不可预知,到治疗过程中的灰心绝望,是中医让他重燃了对生命的希望。他切身感受到了疾病的可憎以及医药之事的功莫大焉,于是辞去了财税局的工作,改行学医。

  虽然目标确定了,但是成为真正的医生,道路何其艰难。王永钧开始自学中医著作,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各家著作;继而,先后拜师于王显庭、俞尚德、张硕甫等7位知名老中医,又考入浙江省医学院(今浙江大学医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本科毕业,他打下了扎实的中、西医学基础。

  “因为我自己生过病,有过因病而四处求医的经历,所以对病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王永钧说,上古有一种治病方法叫祝由术:祝,告也;由,病之所由来也。如果能跟患者讲清病的来龙去脉,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便迎刃而解。

  来找王永钧看病的肾病患者,复杂的病例居多,有时患者难免心态有些急躁,跟年轻的医生沟通会有不顺。但王永钧都用细心和耐心一一化解。一些复杂的医学原理,也会用简单的说法跟病人讲清楚。这样看完一个病例通常需要15~30分钟,上午的门诊看到下午一两点是常事。

  美国著名的外科医生克鲁特曾说过一段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备受西方医学界推崇的医学箴言,深藏在王永钧日常的一言一行之中。

  有时,王永钧会碰到门诊患者因为带的钱不够而不能及时配药回家,那些家在外地的患者要再来一趟,多一笔路费,王永钧便拿出自己的钱,帮患者补上;有时,患者病了多年,对治疗没有信心,影响病情的稳定和康复,王永钧便耐心地加以鼓励,年轻的患者亲切地称呼他为“王爷爷”……

  王永钧常说,作为一个医生,是需要一点信仰的。它不是一门简单的职业,而是一项造福人类的事业。他说:“从医65年,我最大的满足就是看好了很多病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为更多病人看病。”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碧血丹心,光芒闪烁。王永钧的人生,就如同平凡的草药,因为奉献了自己,所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因而造福世间万千的人们。

中西融合:“真正好的中医最好懂点西医”

  中西医之辩由来已久。有些人认为,中医是国医,西医是洋医;或者认为,西医是新医,中医是旧医。但王永钧不赞成这两种称法:“中医,西医,共同的敌人都是疾病。西为中用,古为今用,只要对病人好,就应该学习借鉴,融会贯通。”

  王永钧这方面的理念深受他的老师俞尚德的影响。他还记得1956年去拜见俞老师的时候,看到一位医生举着一张X光片,聚精会神。那是他第一次见到会看X光片的中医。俞尚德时任杭州市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擅长消化系疾病。他治学严谨,且富有创新精神,正是在他的启发及带领下,王永钧逐步踏上了中医现代化之路。

  “西医的手段不仅要用,而且要用得行云流水、炉火纯青。”王永钧说,他去学西医的时候,还有些老中医开玩笑,说他是“中医的叛徒”。但他心里却明亮得很:良医没有门户之见,学西医,并非改投门户,而是“师夷长技”,取长补短。

  按照传统的中医诊疗,治疗肾病主要依靠的还是中医的“肉眼”,但当时的西医已经拥有了光学显微镜等先进的仪器和工具。王永钧就和同事们大胆尝试,在中医肾脏病领域率先开展肾穿刺技术,依靠光学显微镜、免疫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这直接为肾脏的肾虚、瘀血、风湿等证候提供中医微观辨证的直观依据。

  1986年,他调入杭州市中医院任业务副院长兼中医内科主任,创建了浙江首个中医肾脏病专科。除了开展肾脏穿刺技术外,还带领团队开创了国内中医院多项第一:第一个建立肾病实验研究室,第一个开展系统的透析疗法,第一个开展肾穿刺活检技术……不仅为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创新平台,也打出了杭州市中医院肾脏专科的响亮品牌。

  “中医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的宝贵财产。如果不将其发扬光大,那就是我们的罪过。”王永钧说,当前我国中医药正处于快速发展、走向世界的新阶段。要使中医药迈向现代化,必须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推动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造福人民、惠及世界。

承古拓新:中医肾病学科发展的引领者

  王永钧之所以“名”,最重要之处在于钻研攻克肾病治疗;而王永钧看病之所以“灵”,最重要之处在于他懂得融会贯通,勇于创新。

  20年前,王永钧发现慢性肾病患者很多,尤其IgA肾病发病率相当高,遂决心研究它。王永钧和团队在对1148例IgA肾病患者研究分析后,首创IgA肾病的五型辨证:风湿、肾虚、瘀痹、肝风、溺毒,并发现了疾病发展规律是由风湿侵扰,并逐步导致肾气阴(血)虚、肾络瘀痹、肝风内动、溺毒内留。他考虑,将中医的整体观融入到西医临床实践上,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揭示IgA肾病进展机制。

  在他的带领下,王永钧团队成功建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新方案:个体化、联合、序贯疗法。个体化,即疾病是同一个,但个体不同,表现不同,治疗手段也应不同;联合,即中医用药的“君臣佐使”,由多种不同的药物共同发挥作用,可以是几种不同的西药联合,也可以是不同的中药和西药联合,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序贯疗法,例如,长期使用一种药物后,换一种具有相同功效的药物,避免产生副作用。

  2016年,王永钧团队参与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理论-辨证-治则-新药”研制的全链条创新,显著提高了IgA肾病知晓率和治疗率,使因IgA肾病导致的新发尿毒症下降10.5%,估算全国因此减少医疗费用21亿元。IgA肾病系列课题所取得的多项成果,被推广应用至全国1700余家三甲医院,使广大患者受益。

  此外,王永钧还受中华文化的“象思维”的启发,提出“识病-辨证-治病/证”的诊疗思维,提高辨证的正确性;先后以第一承担人完成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及“十五”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各1项,获省部科研成果9项,主编学术专著4部,参编《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中医肾脏学》等著作4部……

  “医学发展太快,一星期不看,就感觉自己赶不上节奏了。”王永钧说,尽管年过八旬,但王永钧并没有固守于自己曾经获得的荣誉,仍然保持学习的心态,“医学进步,可不认你的年龄。只要你一直在行医,只要你还是一个医生,你就必须不断学习。”

  在他面前,变化万端的疾病就是一座座翻不完的山、跨不完的河。他始终以一个孜孜不倦的心态,对疾病进行永无止境的追寻和探索。这种紧迫感和责任感,正是无数医生身上共同的责任和担当。

言传身教:科室被誉为

肾病科的“黄埔军校”

  仙风道骨,长须飘飘,独来独往,云深不知处——这是很多人对传统中医的认知。但是王永钧告诉我们,今天的中医,不再是单枪匹马的“侠客时代”,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行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优秀的人才队伍是实现中医药振兴的关键。王永钧还记得他刚调入杭州市中医院,肾病科除了他之外,只有2名医生、1名护士。经过30多年的发展,肾病科现已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教、研队伍。它是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博、硕士培养点,科内博士、硕士人员占到了总数的80%。它被誉为肾病科的“黄埔军校”,许多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都是王永钧的弟子。

  如今的名医陈洪宇、俞东容、张红梅都是王永钧的学术继承人。陈洪宇现任杭州市中医院杭州市肾脏病医院院长。在她看来,王永钧是肾病科的开创者,是一面旗帜;现在全科室医生、护士、技术人员构成的医、教、研团队,则是当仁不让的传承者、引领者、创新者。正是这些富有活力、创新力的年轻人,把肾病科的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王永钧还是一名宅心仁厚的长者,很多年轻医生从他这里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每次到病房查房,王永钧总会先对病人嘘寒问暖,给病人做检查,总是先把自己的手掌搓热,再触摸病人的皮肤……

  很多细节,已经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事习惯;正是这样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使中医的文化和精神薪火相传。

  从医65年,王永钧先后培养出5位肾病专/学科带头人,4位国家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指导老师,5位浙江省名中医,12位杭州市名中医。他曾担任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导和博导,培养博士8名,硕士21名;培养继承人6名。这些人中,多人分别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特殊贡献奖,中国中西医结合青年贡献奖,全国百名杰出中医等荣誉。

  在王永钧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一个“老中医”孜孜不倦、治病救人的一生,更看到了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和其背后承载着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断推动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浙江日报 健康浙江 00012 一片丹心映杏林 2021-11-03 浙江日报2021-11-0300005;浙江日报2021-11-0300007;浙江日报2021-11-0300008;浙江日报2021-11-0300006;23298730 2 2021年11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