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亲历

什么是宋代的“高级感”审美?我们在绘画、诗词、刻本里找到了答案

追寻历史长河里的“风雅宋”

  凤凰山,主峰海拔178米,北近西湖,南接江滨,形若飞凤,因而得名。南宋定都杭州,宫城禁苑就修建在凤凰山东麓一带。

  如今站在凤凰山巅,眼前已是丛林一片,但回望历史的天空,璀璨的星辰依然光芒闪耀。中国传统文化历数千年演进,到两宋时期形成一片高地。宋画、宋诗宋词、宋刻本、工艺美术、园林艺术等大放异彩,成为宋代文明的实证。

  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更凝聚古人的哲思,表达着他们对现实与理想、生活与文艺的孜孜寻求。

  我们循着点点印记,追寻千年前的盛景及蕴藏其中的神工意匠——

匠心独运的创新

  要感受宋的时代风韵,作为南宋皇城地表文化遗存最多地区之一的凤凰山,自然而然地成了我们寻访的第一站。

  阴雨天,凤凰山周边的丛林、岩石更显苍苍莽莽,山麓四处立着多块标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安城遗址(皇城遗址)”。

  “谁能想象,我们脚下的土地,曾是富丽堂皇的皇城?”一路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连连感慨。这片山,他前后爬过20多次,此行是他今年第3趟“赴约”。

  这里曾是杭州“心脏地带”。南宋时,作为皇宫所在地的凤凰山,殿、堂、楼、阁林立,直至凤凰山巅,景象华美。作为皇城所在地,临安城也吸引着各路绘画精英的到来,成为名副其实的书画之都。在画家们的笔下,一幅幅精妙绝伦的浮世绘影就此而生。

  “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出自“南宋四家”之一马远的《踏歌图》,这幅画将凤凰山雨后云霁初开的绝美景致、百姓的安居乐业、杭州城的富贵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画面近景处,数位老者踏歌而舞,憨态可掬,孩子则给画面添加了不少活泼灵动的童趣。画面上半部分,宫阙长廊在山岩丛林中若隐若现。

  “你看这画中,宫阙、长廊、城墙,这是皇城的标识,由此判断马远画的就是凤凰山。”郑嘉励对着手机里的《踏歌图》指给我们看。画中云雾缭绕的景象,与我们走访当天的天气如出一辙。

  我们一手拿导航,一手拿南宋临安皇城图,用脚步丈量这曾经的“城中之城”。寻访和宁门、南宋官窑老虎洞遗址、圣果寺遗址、月岩、将台山排衙石,再沿着宋城路下山,此行的线路正好是个闭环,也是南宋“皇城十里”的大致轮廓。

  在圣果寺附近的月岩,我们几度盘旋。月岩由一组石灰岩巨石构成,岩峰簇拥成林。沧海桑田,地势几经沉降,岩石上覆盖了一层又一层新土和枯木,但眼前的嶙峋怪石,恰与《踏歌图》中的崇山峭壁相映成趣。“宋人画的石头,简直太精妙了!”看着画里画外,我们忍不住惊叹。

  “月岩上有一天然圆孔,每逢中秋,人们从石峰下会看到月亮刚好在这圆孔中,圆孔引月光到地上,又形成一道圆圆的月影。”郑嘉励说,这是凤凰山又一绝,“南宋时,月岩是与三潭印月、平湖秋月齐名的‘杭州三大赏月胜地’。”

  龙涧风回,奇石入画,万壑松涛。南宋画家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绘有茂树长松、危楼金阙,一轮旭日悬于青黛色的祥云之中,景致就取自于凤凰山附近的万松岭一带。万松岭,在当时相当于宫城的“后花园”。

  细细端详《万松金阙图》,我们发现,除了青绿山水的美景之外,画面上还有亭台楼阁、赏月胜地等。这件山水长卷,笔法清细随意,有机融进了一些文人意笔,格调柔丽雅洁。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艺术之美更需要艺术家的情思和构设。发展至南宋,山水画出现重大变化——在北宋以前细致刻画自然景色的传统上,进一步摆脱了全景式的布局,着意于表现局部构图的“半山一角”式山水形象,在精巧的布局中表达感情色彩和浓郁诗意。

  宋代绘画成就,用瑰丽多姿形容不为过。西湖的湖光山色、钱塘江的波澜壮阔、园林里的亭台楼阁,以及繁华的街市、民众的生活、国家的忧患等,都被画家们一一纳入笔下。

  除了马远、赵伯骕,为后人所熟知的宋代画家还有张择端、李唐、刘松年、夏圭、范宽……到南宋时,“国家画院”揽天下画士;经济高度繁荣,也促使产生大批职业画家,名家精品荟萃。这使得宋代绘画在中华文化艺术卷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心系家国的情怀

  金华城区,婺江之畔,建在8米多高砌台上的八咏楼坐北朝南,气势恢宏。登临八咏楼远眺,可南瞰括苍余脉,北瞰芙蓉奇峰,俯视双溪汇合,更可聆听千古咏叹。

  公元1134年,李清照来到这里,留下一首《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南下逃难。其间,丈夫赵明诚去世,孤身一人的她避难金华,投奔亲戚。她以28字,写出楼的气势,更暗含对故土的思念、对山河家国的担忧。

  这位文词绝妙的女诗人、女词人,在“双峰并峙”的两宋文学中都有着重要贡献——宋词与宋诗,就是宋代文学高原上的两座高峰。

  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俏美可爱,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离愁别绪,以南渡为界,她的词作内容和风格表达迥异,被称为婉约派代表。

  “诗词的创作,与社会整体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沈松勤以宋词举例,由一开始继承晚唐的绮丽之风,转为两宋交替时期哀苦忠愤之风,再到后期的豪放,宋词不断经历着变化。“南渡后,个人命运和家国命运不可分割。在当时的情境下,诗人词人所表达的内容,很难不为家国遭遇所牵动。”

  作为流泻心绪的途径,宋诗宋词中,不惟有浮华世态、靓丽风景、风雅意趣,还有国之忧患、中兴,人之艰辛、振奋。也许,正因如此,诗词的表达才更为广阔——婉约之余,也有铿锵。

  “过眼西湖无一句,易安心事岳王知。”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岳飞,和李清照有同样的默契。纵观两人诗词集,都几乎少有描写西湖。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都对偏安一隅的国家心怀隐忧。

  一身肝胆的辛弃疾,也因此悲从中来。我们来到杭州灵隐寺飞来峰,脚步在冷泉亭下停留——公元1170年,辛弃疾正是站在这里,听着泉水叮咚,被周遭景色触动,想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家乡济南历城,愤而写下《满江红·题冷泉亭》:“恨此中、风月本吾家,今为客。”

  站在葱茏的草木边,看着潭中水流淙淙,我们思绪万千,仿佛听到800多年前诗人词人的呐喊:家国恨尚在,岂能醉休在歌舞升平中?

  “我们再来看看庐山吧。”沈松勤将我们的思绪拉回。他说,宋诗创造了与唐诗不同的风格。唐诗强调抒情,宋诗多在议论说理,表达人生哲思。比如写庐山,李白将其描写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则描述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诗的字字句句,多是表达人生之理、自然之理、认知之理等。

  两宋时期,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等,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也扩大到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宽广的覆盖面,使得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雅至简的风范

  在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库房,宋刻本《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后集》静静地躺在一个精巧的书匣里。眼前的这本“小册子”,金镶玉装帧,五色织锦书衣,四眼线装,小巧玲珑;黄缎书签题“万卷菁华后集”字样,字体隽秀。

  宋版书质量精良,传千百年而不坏,素来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宝,有“一页宋版一两金”一说。

  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的指导下,我们小心揭开一页页泛黄的纸张,蝇头小字字硬如骨,密密匝匝。

  根据《中国再造善本总目提要》记载,《太学新增合璧联珠声律万卷菁华前集》六十卷,由宋人李昭玘编纂,《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后集》八十卷,由宋人李似之编纂,可以说是“宋版的百科全书”。

  宋版《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后集》名列《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及《中国再造善本总目提要》,公藏全国仅83册。我们看到的是其中一册。

  乾隆御览之宝?书页上印有多处钤印,这处“大红章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的确,它曾被乾隆收藏过。”陈谊由此展开,为我们讲述了这部书的“前世今生”。

  《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后集》曾经是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的珍藏,后一直深藏于皇宫中。清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为复辟筹措资金,将宫中的古物珍宝不断运出宫,其中就有这部书。后来,这批文物不断被变卖,流失民间。几经辗转,2018年,其中一册由古籍藏家金亮捐赠给浙江图书馆。

  书的命途多舛,令人唏嘘,却也恰好印证了宋刻本的珍贵。明清时,藏书家地位的高低,往往由收藏宋版书之多寡来衡量,如大藏书家黄丕烈自号“佞宋主人”,陆心源则以“皕宋楼”为藏书楼名。

  宋版书因何价值连城?对着眼前这本精美绝伦的“小册子”,陈谊解释:宋版书的字体、用纸用墨、装帧等十分讲究,艺术价值较高;其中记载的多是当时世界先进的文化科学等,如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编写的《数书九章》,因而具有独特文献价值;由于频历战乱、水火天灾等,宋版书目前存世极罕,物以稀为贵。

  如今,中国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资治通鉴》(南宋时官刻)和《韩昌黎集》(南宋时私刻)等,都是宋代浙江刻书传承至今的瑰宝。它们将大雅至简的宋代审美体现到极致。

  经济富庶的浙江地区,自唐末五代及两宋起便是全国刻书中心之一。尤其南宋迁都杭州后,刻书名家聚集于此,使得浙江刻书行业进一步发展。陈谊说:“两宋时期的浙刻书,用料好,开本大,即便在当时也备受青睐。”

  对于宋版书,中国人历来有一种情结。“读书人对文物古籍超乎寻常的推崇,使得其超越了自身价值,附加了更多文化层面的意义。”陈谊说,这是一个民族对文化的崇敬,是对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继承。“我们追溯古人的人文艺术,在追溯中传承,这是文化生生不息的过程。”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8 追寻历史长河里的“风雅宋” 2021-10-27 浙江日报2021-10-2700013;浙江日报2021-10-2700017;浙江日报2021-10-2700026;浙江日报2021-10-2700020 2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