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诗画浙江的鲜活样板
金汉青
“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诗人李白就曾写实赞叹嵊州的秀美山水。他一定不会想到,这座灵秀的城市,在一千多年后将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嵊州在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佳绩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新突破。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嵊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魅力感召力大幅提升,提振了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另一方面,坚持绿色发展是顺时顺势之举,有力推动了嵊州在数字经济、旅游产业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嵊州,正在描绘一幅幅与繁荣经济争相媲美的生态图画。
“数字”治污
守护百姓幸福生活
一江碧水北流去,两岸青山入画来。徜徉在剡溪之畔,只见江水清澈明净,蓝天白云惹人沉醉。嵊州,这个唐诗之路上的核心之地,正通过立体治污,不断改善环境,“出落”得更加美丽动人。
先来看一张嵊州全优的环保“成绩单”:今年1~6月,嵊州全市空气质量持续向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26,AQI优良率为97.8%,PM2.5平均浓度为27(26.92)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2微克/立方米。不少嵊州市民常在朋友圈晒出蓝天白云,引得大家纷纷点赞。“嵊州蓝”刷屏的背后,是一场持久的蓝天保卫战。
为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霾,嵊州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借助数字化的先进科技手段对大气污染源实行“多点包抄”,有效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
在嵊州市城南新区的一幢大楼楼顶,一个雷达探头正扫视着主要城区。不一会儿,一张360°覆盖主要城区的空气污染全景图传到了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嵊州分局相关负责人的手机里。图中一一标明了疑似污染源位置、污染发生时间、PM2.5高值等内容。“通过这张扫描图,我们可以准确了解哪个时间段哪里有颗粒物污染,非常直观。”嵊州市蓝天办工作人员说。
这是嵊州为精准锁定城市污染源而引进的“秘密武器”——气溶胶激光雷达。这种激光雷达可24小时不间断监测5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颗粒物等浓度情况,准确锁定污染源。一旦发现扫描热点,蓝天办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确认,并将问题及时反馈至相关责任单位落实整改。
在嵊州,“天眼+地勤”的工作模式被广泛推行,真正做到了“眼疾手快”。为防控偷排偷放、秸秆焚烧等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行为,嵊州还在高达百米的城市上空安上“电子眼”,覆盖人为巡逻的视野盲区,24小时监控污染排放,实现城市监控全视角、全覆盖。
同心合力打赢环境保卫战,嵊州正不断谱写新篇章。近年来,嵊州市还开展了“12+1”行业整治专项行动,以执法倒逼等方式强势推进化工、印染、电镀、造纸等行业整治提升,关停“低散乱”企业,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今年,嵊州市还及时启动了新一轮“8+1”行业整治,全市累计整治“低散乱”企业1070家、兼并重组30家、规范提升255家。
最大限度减少固废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是打好净土保卫战的关键一环,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现在,当你翻开嵊州的“无废城市作战图”,会发现历史性的变革。在嵊州市静脉产业园内,日处理餐厨垃圾100吨和地沟油10吨的城区餐厨垃圾收集处置项目正全力运行,餐厨垃圾通过渣、油、水分离,将实现变废为宝。而静脉产业园的另一个明星项目——垃圾焚烧发电厂,正源源不断“吃”下生活垃圾,使之变成清洁的电能。
“诗意”护水
书写生态文明答卷
落日花边剡溪水,晴烟竹里会稽峰。剡溪是嵊州的母亲河,是“浙东唐诗之路”精华河段。近年来,嵊州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凭借“五水共治”的东风,坚持水岸同治、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力推进浙江省级重点项目——“诗画剡溪”建设,努力打造融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于一体的浙江“最美河流”。
近年来,嵊州市相继开展河湖清淤、入河排污口治理、剿灭劣Ⅴ类水、畜禽养殖整治等专项行动,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剡溪的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嵊州市出境断面稳定保持在Ⅱ~Ⅲ类水质,确保了“一江清水送下游”。
此外,嵊州积极推进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建设,目前已在主要河道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并投入使用,全天候自动监测目标水域pH值、溶解氧等多项指标,基本实现绍兴市级考核断面、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以及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全覆盖,提高了全市重要断面的水质预警监测能力。
今年,为彻底解决污水入河问题,嵊州市共安排了276个“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项目,计划投资8.58亿元,完成4个街道、2个乡镇、1个工业园区和1个样板镇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目前所有项目全部完成设计和招标,绝大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接下去将会迎来全面动工。明年还将安排6亿元的项目建设。
按照“一河(湖)一景一品一韵”的思路,嵊州在每个乡镇(街道)开展一条美丽河道、两个美丽湖泊创建。依托剡溪山水人文资源,凭借绿色基底的整体打造和“唐诗之路”文化资源的整合串联,全力推进总投资2.87亿元的“诗画剡溪”工程建设,做到治水成景、治水生景、治水造景的有机统一。不仅如此,嵊州对还剡溪沿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建筑、民居、桥梁、路廊等进行重点修缮保护,结合谢灵运故居、石床垂钓、嶀浦庙等遗迹,使“嶀浦望潭”成为剡溪佳境。
“过去人们感叹嵊州缺乏知名的山水景点,如今经过全面整治,剡溪流域正在朝全域景区化迈进。”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嵊州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赋值绿水青山
让“好山好水”实现价值转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期以来,嵊州在厚植生态优势、构筑生态屏障的同时,巧妙发挥“生态”品牌,努力培育和增强生态产业竞争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而提高民生福祉。
嵊州石璜镇,这里有绍兴市第一高峰,有94%的森林覆盖率,有老祖宗留下来的古香榧群落,有大自然创造的地质遗迹,有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还有优良生态环境下的茶叶……傍榧而居,亦伴茶而生,榧与茶,是村民的生计,也是通向幸福生活的路径。
近年来,在优化种植结构和打响产业品牌的同时,石璜开始依托乡村旅游,推动从单一农业生产向农业观光旅游发展。该镇投资1.2亿元推进石璜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300多万元完成通源江小流域综合整治,投资900多万元完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新建游步道近万米,农村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发生了深刻改变。与此同时,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西白山高山湿地串珠成链,加上各种登山节、香榧文化节等活动的举办,吸引了长三角大量的自驾游客。
经过环境整治,大山深处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加吸引人,越来越多的游客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机会。“过去,我们守着大山却只能卖卖土货,换取微薄收入。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对于美丽生态带来的生活变化,该镇白雁坑村的村民洪小赛感触很深。他家开设民宿后,生意一直火爆,尤其是周末。“不少上海游客一住就是一周,享受好山好水好空气!”张丽云说。据悉,石璜镇已有农家民宿30家,今年以来,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农副产品销售150多万元。
石璜镇的成功转型,是嵊州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缩影。而丰厚的生态价值,也迅速引来了众多资本的拥抱。
何家坞,藏在深山里的一处“世外桃源”,清冽甘甜的溪流潺潺而过,苍翠欲滴的竹叶在风中摇曳。置身其中深吸一口气,便觉得肺腑间都充盈着绿意。
凝固了时光的古村风貌,让民宿老板李培君一眼相中。几年前他与何家坞村民签订了20年的租约,着手对一间间黄泥房进行“精致化”改造。改造后的民宿“脱胎换骨”,游客络绎不绝,旺季订房要提前几个月才能排上号。
李培君还聘请了村民在民宿工作,并采购当地土特产、手工艺品销往村外,既保护了古村生态,又带动了村民增收,受到了村民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
“民宿经济”的勃兴,正是生态溢出效应的体现。而类似的故事正交织上演。如今,随着人们对良好生态需求的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嵊州越来越多的地方依托好山好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绿色工业等生态产业,将好生态转化为好的生态产品“溢价”增值。
嵊州,正谱写一曲曲动人的绿色旋律。剡溪两岸,一种更美、更柔、更贴心的声音正慢慢传开。
(本版图片由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嵊州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