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城这场聚焦宋韵文化的论坛上,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千年宋韵如何“流动”起来
本报记者 张彧 孙磊 张梦月
皇城根下,登鼓楼远眺。
深秋细雨中,几乎承载了半部杭州史的清河坊在眼前缓缓铺陈开来:古韵悠然的南宋御街、曲径通幽的大井巷、烟火气十足的十五奎巷……
在一片粉墙黛瓦中,积淀千年的历史记忆与周围鳞次栉比的现代都市,在鼓楼前“隔空对话”,无声述说着这座城市的曾经与现在。而位于鼓楼之上的“百戏”古殿中,也有一场关于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围绕“宋韵”款款展开。
10月20日上午,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天目传媒、杭州市上城区委区政府承办的“宋韵文化:传世与传播”——2021中国(杭州)宋韵文化论坛在杭州上城区举行。
宋韵文化传世的时代价值如何把握?如何让宋韵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其中的转化关键又在何处?
诸多国内宋史研究专家和业界代表齐聚一堂,为浙江宋韵传世与传播的诸多问号一一“解码”。
吃透精髓
弘扬高质量宋文化要素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祖先又流向未来的河。站在现在的坐标点上观望古今,千年宋韵文化无疑是浙江文化中最具标志性的一项。要传承发扬好宋韵文化,明白它是什么,为何要传世,又该传什么,显然最是重要。
这也是摆在专家面前的第一道议题。
在当天的论坛上,记者留意到,陈寅恪先生的一句名言被提及了至少5次:“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与会的很多专家有一个共通的观点:此前的宋朝一直“被误解”,其“人设”一直停留在曾经教科书上积贫积弱的形象中,而实际上,源自宋朝的文化思想传承光照古今,直到今天,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仍然受到宋时的深刻影响。
“也许在军事上,宋朝特别是南宋,是个虚弱的朝代。但就经济、文化、思想等重要的国家指标来说,宋朝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高峰。”中国宋史研究会前副会长王善军,认为宋文化凝聚了爱国主义、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其中高尚的人生境界、健康的审美情趣、雅致的生活文化,也都与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脉相承。“宋韵传世,传的就应该是对今天的时代有正向价值,能提升我们精神境界、生活品质的高质量宋文化要素。”
论坛间隙,记者与浙江省宋史专家徐吉军的对话,则是从一组刚刚出炉的数据说起:在95后的就业流向中,杭州紧随北、上、深、广之后,排全国第五,位列新一线城市之首。而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杭州连续11年入选。
在他看来,这些年浙江在招引人才方面动作很大。“浙江对于人才和教育的重视,其实都是可以和宋韵文化传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南宋‘投牒自进’(士子应举,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等唯才是举的政策,与浙江一直以来崇尚耕读传家,以及当下对人才的高度重视,都有传承千年的血脉呼应。”
历史与现实的映照与延续,在徐吉军看来,还有很多。比如以经世致用为思想内核的永康学派、永嘉学派,一直很强调实事实功、建功立业,这对浙江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刻;四大发明有三大是在宋朝,其中的印刷术,大大提升了后世的思想文化水平;而宋朝对科技的重视,也一直影响至今,与当下浙江着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目标遥相呼应。
“弘扬宋韵就是重新找回浙江人的‘根’。”徐吉军说,从宋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不仅只是生活美学,更包括文化、思想、制度、科技、艺术等多个方面,“这种穿越千年的积淀和传承,就是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的关键。”
打造地标
让宋韵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在很多与会专家看来,宋韵文化不似汹涌澎湃的洪波巨浪,更像是缓缓流动的河水,在生生不息中显露出韵味悠长的环环涟漪。那么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的“第一波”,该从哪里开始呢?
关于这个问题,徐吉军和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顾宏义在现场聊得火热,言谈间屡屡提及的一个名字就是“德寿宫”。
今年8月召开的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在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打造一批彰显宋韵文化、具有浙江气派的地标建筑,推动宋韵文化有表述、有展示、有遗址,可见、可感、可传承,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是重中之重。
徐吉军认为,这一招“填空”之举,非常必要。“杭州的众多南宋古迹,大部分深埋地下。长久以来缺乏具有代表性和可供观瞻的建筑景观来进行空间叙事。浙江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让千年宋韵流动传承,需要一系列现实抓手,德寿宫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白。”
顾宏义对此深有同感。在他看来,德寿宫遗址的复原展陈,能让现代人触摸到德寿宫的生活场景,了解宋代最高建筑水平理念,由此推导当时杭州城的环境和架构,同时梳理宫廷政治关系和朝代制度,这些具象化的内容,都能对宋韵文化传播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此时,若将目光拉远,在鼓楼东北方向仅仅不到200米,一处“工地”正在忙碌。这里是汇聚了一众专家学者目光的德寿宫一期项目。
现在走进项目现场,已经有一座大型宫殿的基座初显——靠近望江路一侧,十多级石灰岩台阶已经垒定。台阶之上,是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的主殿底板。尽管整座大殿主体还没有“立”起来,但皇家宫殿的宏伟气势已扑面而来。
作为杭州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的“开山之作”,这座在地下沉寂了数百年的华丽宫殿和皇家园林,在经历了此前十余年的谋划准备后,将在明年以原汁原味的风貌“复出亮相”。
“宋韵文化传承展示必须要有实物载体,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依靠书籍文献去了解,德寿宫是南宋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证,启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也是为后续南宋皇城综合保护的推进提供经验积累和路径参考。”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郎旭峰说。
不过建宫殿还是第一步。让郎旭峰觉得最难的是,德寿宫“重新归来”后,怎样讲好“遗址故事”,让宋韵文化得到最好的展示传播。他透露:“在目前的规划中,展陈将以南宋时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为主线,同时还要呈现高度发达的经济和对外贸易,让人们看到宋朝的韵味和风采,以及对现在的启迪意义。”
来自800多年前的南宋遗韵,将遇到当下杭州最“潮”的数字技术。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设计负责人孟超告诉我们,为了让大家进一步触及宋式生活,项目计划通过数字化展示手段,根据挖掘及征集的各种瓷器、书画、金石等生活物件,模拟展示南宋德寿宫内的一些重大场景,多角度、深层次展示南宋的礼仪、服饰、饮食、休闲等文化细节。
并不仅仅是一个德寿宫,在浙江的布局中,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的建设已在谋划推进。像杭州下一步就将串联起市域内多个南宋文化体验空间,让群众感受不同形式的宋韵文化;而南宋皇城核心区内的清河坊、南宋御街、五柳巷等“宋韵文化”标识点也在同步升级打造中。
这一系列动作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普遍认可。顾宏义认为,在宋韵文化的传世传播中,要让受众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触。“可能今人是身受宋韵之益而不自知。宋韵流传千年,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早已在世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寻。现在需要做的是将这些文化碎片,加以组织提炼,通过类似德寿宫这样的现实抓手,让宋韵看得见摸得着。”
破壁出圈
抓住年轻人的“传播欲”
“躺了千年盼望与你相见,看了千变守望古蜀桑田……”论坛现场,当千年文化遇见说唱,那奇妙的化学反应就在一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耳朵。
歌曲的播放者,是四川日报新媒体编辑运营中心副主任、川观新闻用户运营副总经理张立东。他笑着告诉大家,这首饶舌说唱就是前段时间走红网络的三星堆版《我怎么这么好看》,“这首歌的刷屏,让出土文物成了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吉祥物,也让三星堆文化顺利出圈。”
与会专家学者都表示,打造宋韵文化金名片,落脚在转化,必须加速各类文化资源与宋韵文化的融合互进,持续扩大影响力和穿透力。三星堆的“出圈”效应,让很多人开始关注历史文化的创新传播路径。
“我们在三星堆‘上新’这一天,联动了全国各地媒体和博物馆,邀请了90后自媒体网红,进行文博主题连麦,强化破壁出圈,找到能够传播开、影响人、传承下去的合力与氛围。这一点在宋韵的传播上同样适用。”张立东说。
解码宋韵文化的传世与传播之道,“解”只是上半篇文章,如何去“用”才是更为关键的下半篇。对于如何讲好“宋韵”故事,杭州市上城区清河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游文程同样提到了年轻人。
他认为宋韵文化在传播上一定要抓住年轻人的“传播欲”:“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今年20岁了,我们一直强调不做简单的招商引资,而要做内容招引。像目前就有不少年轻人在清河坊开展内容创业,用年轻人的方式来吸引年轻人。”
鼓楼广场上的南宋书房就是一处典型的宋韵内容创业项目。这栋玻璃幕墙的小楼,建筑风格融合古今。伴着潺潺水声拾阶而上,700多种宋韵文化普及类读本及部分历代古籍影印本展陈在空间的不同位置,品类涵盖南宋历史、文化、民宿等,全方位展示南宋时期的皇城景象。
在南宋书房负责人赵群伟看来,书籍是南宋书房讲好“宋韵故事”的第一步。作为一家复合业态的宋韵主题书店,今年南宋书房以“宋韵+亚运”的双韵(运)概念为契机,开展了多场主题研(游)学,并开设沙龙讲座和小型分享会。这些“百科全书”般的分享,都上传到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吸引了更多年轻目光关注古老宋韵。“接下来,宋代百子图文创系列玩偶也将进驻南宋书房,非常适合家庭亲子时光。”赵群伟说。
更多的探索正在杭州展开。就在这个月,围绕清河坊首创的“御见宋韵”沉浸式剧本体验风靡杭城;鼓楼“宋韵国风音乐角”日均吸引游客达5000-10000人次。而位于吴山脚下的杭州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小学则通过与杭州博物馆合作,在校园内开辟“宋韵游艺博物馆”,将毽球、投壶、捶丸等7个南宋体育休闲项目还原到体育课里,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宋韵文化。
几乎每年都会来杭州进行学术交流的王善军表示,杭州在宋韵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上,可以说是年年出新。在他看来,宋韵文化的传播创新不能指望有一天从地下挖出一个“超级大礼包”,也不能操之过急流于表面。“宋韵文化要开展真正有价值的传播,不仅要具备足够的认识高度,还要吃透宋韵的思想价值精髓,更要有产业方面的创新之举”。
不少创新细节不时在会场中被提及,也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肯定。宋韵文化的传世传播之路,或许正是从这一颗颗爆开的“种子”开始,慢慢生长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