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文化综合体”
构筑乡村文明共富新高地
■ 陈潇奕
共同富裕,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有。
在丽水大地,坐落在广袤乡村的一个个农村文化礼堂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由盆景到风景,构筑起丽水乡村文明的精神文化高地。
丽水各地不仅将农村文化礼堂作为高标准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打造集合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最美”文化和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同时也在积极释放农村文化礼堂的无限潜力,从过去单一的文化娱乐属性向引领乡村振兴、重塑乡村文明、汇聚乡贤英才等多层次、多领域辐射扩散。据悉,截至2020年底,丽水全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188家并全部投入使用。按计划,到2021年底全市将建成1403家农村文化礼堂。
从“集聚人气”到“凝聚人心”
凝聚文化共识
构筑乡村文明重要公共空间
“不是人在文化礼堂,就是在去往文化礼堂的路上”。毫不夸张地说,在文化礼堂“常驻”,已然成为丽水市各地农村老百姓的生活常态。潜移默化中,当地乡民已经把农村文化礼堂当成了自家的“后花园”“会客厅”。
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是文化礼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2013年文化礼堂建设开展以来,丽水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一村一色、一堂一品”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出一批又一批有着当地文化烙印的文化礼堂,并通过创新开展各类特色鲜明的活动,承载起“一方水土一方人”专属的乡土记忆与情感。在这个“家”里,散落乡间的民间技艺、民风民俗、传统曲艺得以传承、发扬,敲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锣鼓。
比如,云和县植入乡愁元素,创建了一批乡愁礼堂,如石塘村省民间艺人顾作良工作室、包山村省非遗包山花鼓戏传承基地、坪垟岗村畲族文化展示区、黄家畲村农耕文化体验区、金山下村茶文化体验馆等,让当地文化百花齐放,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再如景宁畲族自治县毛垟村文化礼堂,由当地老建筑修缮而成,同时与周边古行宫、毛氏祠堂、大门店等古建筑联动起来,统入到文化礼堂的体系当中,俨然筑就“文化长廊”。同时,对本村的木偶戏、花鼓戏、舞狮等民俗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挖掘,组建11支民间文化队伍,每支队伍每个月都会在文化礼堂进行表演和展示,为文化礼堂注入活力与生机。
群众文化,正是农村文化礼堂生命力的源泉。
无独有偶,在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文化礼堂,一出“月山春晚”牵动着无数乡民的心。这是月山村老百姓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男女老少齐登舞台,打着快板、演起小品、载歌载舞……“月山春晚”于1981年首次开演,已经连续演出了41年,被誉为“中国式过年之文化样板”,岁岁年年延续着乡村春晚的故事和集体的文化记忆。
文化礼堂,不局限于一个物理空间,在丽水还有了“云上文化礼堂”的新玩法。其中,遂昌县将电视端、手机端、电脑端进行互联,对全县100多家文化礼堂、汤显祖大剧院、平昌广场等公共文化场所加装设备,从而实现了近150个场所互联互通,让村民足不出村、掌上“点单”,共享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在丽水,诸如此类提炼地方文化符号的农村文化礼堂,星罗棋布,比比皆是,共同打造、凝聚起集体的乡土记忆与文化共识,标识出地方文化特色,聚起人气和人心,以文化自信激扬出乡村振兴核心动力,让这里的村民在“身有所栖”后“心有所寄”。
从“文化振兴”到“产业振兴”
撬动乡村振兴
做强“文化礼堂+”产业链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化,文化礼堂不仅铸就了农村的“文化地标”,还是乡村多元产业蓬勃发展的“助推器”。丽水各地因地制宜,释放出“文化礼堂+”叠加势能,摸索出“礼堂+文旅”“礼堂+电商”“礼堂+培训”等礼堂经济新模式,形成“礼堂经济”,为乡村振兴“输血”“造血”。
“礼堂+文旅”,打造出撬动丽水乡村旅游发展的“金钥匙”,各具风情的文化礼堂正成为点亮美丽乡村旅游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以景区村为串联的乡村旅游中,如何更全面了解一个村的历史人文?
毫无疑问,当地的农村文化礼堂,就是最直接的“窗口”。
农村文化礼堂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兴镇上安村,作为松阳茶第一村,以茶文化主题为特色,在文化礼堂布局设置“茶村十景”,并规划了传统茶叶种植加工器具展览、手工茶叶炒制展示等功能区块,展示了茶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同时,松阳县还将樟溪乡力溪村文化礼堂与力溪连环画艺术馆紧密相连,发挥文化抱团优势,聂秀公、胡博综等7位画家入驻艺术馆成立艺术家工作室,为当地乡村旅游厚续艺术底蕴。
同样的,景宁畲族自治县的金坵村文化礼堂,以畲族风情旅游为纽带,结合封金山3A景区、彩虹滑道、蓝氏文化体验地,与周边景点串联,形成一整条“文化旅游线”,将文化礼堂的游览、特色活动融入旅游行程。并组建村民文体活动队,以文化宣讲、婚俗表演、乡村春晚等形式,通过“文化礼堂+”扩大乡村文旅融合的参与度。
如今,丽水市正以“全域一盘棋”的思路加速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将农村文化礼堂与周边自然及人文景观相串联,形成一个个可游、可赏、可品的旅游精品线路,让文化礼堂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景点,既丰富旅游内涵,又让传统及地方特色文化得以更好地展示和传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文化礼堂+”,在丽水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譬如,龙泉市各地正在积极打造“文化礼堂+”品牌,衍生出仙仁村“文化礼堂+长寿古茶米展示”、皂口村“文化礼堂+养老中心”等多种形式,实现主客共享,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青田县的海口文化礼堂,直接辟出电商中心,将当地农民种植的中草药和当地企业生产的校服搬上互联网,大大提升了产品销量。小舟山乡葵山文化礼堂还成为当地旅游接待中心,进一步壮大当地集体经济。
以“文”为路,丽水市各地做强“文化礼堂+”产业链,让地方文化“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人们的头脑“富起来”,拓宽了乡村振兴的共富路。
从“物的丰富”到“人的丰富”
激活共建活力
解码乡村精神共富密码
纵览丽水多地的文化礼堂,我们越发感悟到,文化礼堂建设,硬件重要,软件同样重要。做得好的文化礼堂,一定有个出色的“大管家”和一批热心骨干,而真正支撑起农村文化礼堂丰富内容的主力军,是当地广大的老百姓。
农村文化礼堂,首先是人民群众自己的礼堂,没有群众参与的文化礼堂将成为“摆设”。为此,丽水各地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动乡贤促进会、村民议事会力量,整合乡贤能人、创业成功者、能工巧匠、文化热心人、乡村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出资出力出智出才,加入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大潮中,让文化礼堂成为村民凝心聚力的文化结晶,生动呈现了乡情的力量。
在缙云县,三溪乡三溪源村“凤山草堂”文化研究会会长应子根发动乡贤捐资修建文化礼堂,还撰写5万字的材料用于礼堂布展和乡村文化研究;壶镇镇陇东村志愿者卢海波义务组织建设文化礼堂,村民泥瓦匠免费出工修缮老祠堂;新建镇栗坑村建立爱心基金,用于“爱心食堂”建设使用。
不仅如此,丽水从顶层设计着手,深入建立健全理事会负责制度,构建起一支庞大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队伍。以理事会为载体,各地积极吸纳村干部、乡贤、文化骨干、退休回乡人员等加入理事会,搭好文化礼堂运营管理班子,不断完善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礼堂运行机制。同时,丽水还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两员”队伍建设,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岗位方式,统筹辖区内“两员”配备,原则上每乡镇(街道)至少配备1名文化员,每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专职管理员,为农村文化礼堂的常态化、专业化发展铺垫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丽水还在全省首创“星级评定制度”,并作为典型案例入选省第五版《文化礼堂操作手册》。截至2020年底,丽水已评定四星级礼堂134个,五星级礼堂89个,并根据评定结果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和运行经费补助。
“文化礼堂建设既是民心工程,也是系统工程,需要集合社会多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来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为此,丽水各地将文化礼堂建设作为必备条件,列入美丽乡村、传统古村落、小城镇综合治理、乡村振兴等项目规划,叠加多元发展红利,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多方支援。
凝聚共建合力,丽水各地探索出了多元合作、协同推进文化礼堂建设的新路子。比如,莲都区发起文化礼堂联盟,整合地方资源,链接周边的文化礼堂、企业、学校、文化站以及结对联系单位等,构建“文化礼堂朋友圈”。其中莲都区丽新乡文化礼堂联盟,已吸引到丽水绿洲农业有限公司、安邦护卫、大德制药等6家优质企业加盟,共谋乡村振兴大业,共筑产业富农之路。
实践证明,丽水市文化礼堂的参与主体,已经从普通村民向“企业+乡贤+文化精英”的多元化发展,更有成效地增加了文化礼堂建设的“发力点”,为乡村振兴供给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