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潘亚岚 郎金焕 编辑 章忻
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也是分配财富的重要一环。鼓励和支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意义重大。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报酬、增加环保投入、加大慈善公益捐赠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有些企业认为这样会增加成本,与企业经营目标相悖,这种企业目标的“近视症”,可能演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为此,需要构建基于企业内生动力的社会责任履行机制。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共同富裕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合法经营过程中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债权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环境保护、员工权益、慈善事业等社会方面的责任。20世纪20年代,谢尔顿(Oliver Sheldon)首次提出“公司社会责任”概念;1953年,伯文(Howard R.Bowen)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作出相应的决策和采取具体的行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行为规范从由跨国公司自我约束的内部生产守则转变为社会约束的外部生产守则。2000年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跨国公司承诺以《全球契约》为框架,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提高环保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不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缺乏内生动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在推动共同富裕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有了新的内涵、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更加深入,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要求;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优先的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
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选择
一是完善产业链帮扶机制,让中小企业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小企业是增加就业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关系着千千万万家庭的生计和幸福,在产业链合作中,企业越大,社会责任越大,要大力倡导龙头企业多帮扶中小企业,在业务往来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在定价政策上更充分体现中小企业的价值创造,国家出台的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要让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更充分地共享政策红利。龙头企业要积极为中小企业搭建产业链公共创新平台,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二是完善就业促进机制,让老百姓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在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方面继续挖掘空间与潜力。企业要为员工按时足额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把安全生产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为员工的身心健康着想,创造更加安全舒心的工作环境。加强员工职业培训,提高员工职业技能,增强员工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完善收入增长机制,让劳动者更多地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实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的关键在于提升初次分配中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分配比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员工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增加劳动报酬在企业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励企业开展员工股权激励计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共促企业发展。
四是完善消费提升机制,让消费者更好地共享社会进步成果。倡导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为农村、农民和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水平。企业在完善物流体系和销售网络时更多考虑农村和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在便民服务措施上更多地为消费能力有限的低收入群体着想。
五是完善环境保护机制,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企业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倡导绿色投资、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绿色创新,加大对企业新型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生产、使用全链条政策支持力度。助力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建设美丽中国。
六是完善慈善帮扶机制,让人人都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发挥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帮扶作用,企业通过产业扶贫、捐赠帮扶等形式,帮扶欠发达地区、经济薄弱乡村壮大集体经济,精准帮扶困难人群实现就业,实现共同富裕,鼓励能人与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赋能乡村振兴。
三、为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一是形成理念共识,营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浓厚氛围。政府部门、媒体报道要更多地体现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激励导向,在涉企奖励、补助政策及评优、评先时,加大对企业社会效益的考量权重,大力表彰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增强企业家的成就感,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内化。形成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共享和信息增值效应,让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成为提高企业社会影响力、塑造品牌知名度的一种有效方式,激发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热情,符合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更具有长远投资价值。相反,假如一个企业不重视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如出现漠视员工权益、造成环境污染、忽视安全生产等,经媒体曝光或者公众获得信息后,则会对企业声誉造成重大影响。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如完善反垄断法,防止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科学制定企业工资指导线,建立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规范标准,推进企业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用制度与法律明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底线要求。
三是强化政策引导,激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深化我省“亩均论英雄”改革,在“亩均效益”评价体系中更好地体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贡献,激励企业扩大就业、增加员工工资和提高福利水平,开展慈善帮扶行为,让更多承担社会责任的合法经营企业成为“英雄”;精准施策,支持企业保就业促就业,财政给予企业一定的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和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大对不裁员、少裁员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政策的支持力度;完善企业劳动报酬增长的评价与激励制度,根据企业利润增长与劳动报酬增长的比较,确定企业致力于劳动报酬增长的客观努力程度,通过激励性政策给予实现劳动报酬合理增长的行业与企业税收优惠、融资支持和产业政策扶持;通过利用消费者补贴增强市场对商品社会价值的偏好,增强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的竞争优势。多措并举激发企业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督促公众公司、国有企业、特定行业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企业负债、股东收益、工资增长、产品质量、环保投入程度、慈善公益状况等内容方面,提出不同的规范要求,实施分类监管。
【作者分别为省政协委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