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不忘为民初心,嵊州《民情日记》历久弥新
字字民情 笔笔民心
金燕翔
古时,二十弱冠,意为成人。而今年,嵊州《民情日记》已经23岁。
从解百家难到助百家富、从下村入户到进城入企、从一人一本到数据共享……23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嵊州基层干部不断丰富《民情日记》的内涵、范围、形式,不变的是一如既往的为民初心。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嵊州以“美丽嵊州”示范样板为目标,推开了《民情日记》发源地全区域建设。“《民情日记》是嵊州基层治理的一张金名片,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嵊州将依托数字化改革,开发‘民情通’场景应用,加快推进‘新时代民情日记综合体’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嵊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一本日记的为民实践
来到嵊州市石璜镇雅璜村,只见古桥流水,黛瓦白墙,与满山苍翠浑然一体。在村委宣传栏上,一行大字分外醒目: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
这几句话,不是一般的口号,而是始创于此的《民情日记》主题——“六百精神”。据了解,上世纪末,为改变乡干部工作作风不实、纪律松懈的问题,雅璜乡决定开展记《民情日记》活动,一开始的主题是“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凝百家心”,后来又增加了“办百家事、致百家富”的内容,要求乡干部既为老百姓提供信息,又切实为老百姓致富出点子、搞服务。
“当时规定,每名乡干部每星期下村不少于2次。”今年已经67岁的李春阳时任雅璜乡党委书记,他说,起初有乡干部担心无事可记,但走访得越多,发现要记的东西就越多,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时间一长,干部和群众的心就想在了一起。“可以说,每户农家有多少茶园竹林、养多少鸡鸭牛猪、有几块旱地水田、开几家工厂作坊,乡干部都如数家珍。”
在李春阳的《民情日记》里,我们多次看到“刘仁香”这个名字:1998年3月23日,刘仁香丈夫去世两年多,本人瘫痪,女儿13岁,家庭无经济收入来源,应重点照顾;4月27日,发动乡干部给刘仁香家捐款,每月照顾大米30斤;10月15日,除大米外,再不定期安排照顾资金50元至100元……直至几年前,刘仁香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因为效果卓著,《民情日记》仅推出一年,就从雅璜乡的一个活动成为了全省推广的一项制度,进而在全国铺开。”嵊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民情日记》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容。去年,嵊州市利用“爱嵊州”手机APP,先后推出线上的“企情日记”“民情日记”,通过实行线上“双闭环”管理机制,做到了“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今年以来,嵊州全市干部通过线上记录《民情日记》和《企情日记》21232篇,办结问题4554个,办结率99.8%。
雅璜村口道路的变化,就是很好的范例。20年前,得益于一篇《民情日记》,村里修起一条4米宽的石子路,解决了村民出入的难题。但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石子路又成了新瓶颈。“游客开车进来难,村里特色经济作物毛竹、香榧等出去也难,村民拓宽道路的愿望十分强烈。”驻村指导员周栩翀在“民情日记”这样写道。
一场场民情分析、一次次实地调研随即展开。很快,这篇“民情日记”转化为一条惠及三镇、全长38.7公里的水泥公路。“我们再次见证了《民情日记》的魅力!”雅璜村党总支书记朱光军感慨地说。
一座城市的为民情怀
23年薪火相传,《民情日记》的为民情怀已深深镌刻在嵊州干部的骨子里。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发展,发源于乡镇的嵊州《民情日记》逐步走向了城区,服务对象也从农户扩大到了社区和企业,成为了嵊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的重要抓手。
“这是发展的需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嵊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随着撤乡设镇等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嵊州市《民情日记》一直在适应性发展。
去年3月,结合浙江省部署的“三服务”活动主题,绍兴市推出了“三驻三服务”活动。同年4月,嵊州市委下发《坚持发展新时代“民情日记”全面深化“三服务”的实施意见》,切实将新时代《民情日记》工作融入“三驻三服务”活动,与时俱进赋予《民情日记》新的精神内涵,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蓝图绘就,嵊州迅速组建市委书记挂帅的《民情日记》领导小组,下设市《民情日记》办公室与“三驻三服务”工作专班合署办公。同时,从全市66个部门和15个镇街中选拔出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三驻三服务”队伍中,共有299名驻村指导员、51名驻社指导员、572名驻企服务员下沉到全市244个行政村(居委会)、30个社区和572家规上企业,实现了“全覆盖”派驻、“一对一”服务。
机制明确、人员充足,效果迅速出来。“多亏助企服务员周小洪的帮助,我公司才没有陷入资金问题。”谈及今年3月公司因被虚假诉讼而被冻结账户一事,嵊州市日兴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再江仍心有余悸,“上百名员工等着发工资,我真的愁死了。后来,周小洪帮我咨询了法院,陪我去报警,仅过四天,犯罪嫌疑人就被依法打击了。”
除了帮扶重点企业解决“个性病”,嵊州还将目光瞄准企业的“通病”,以此实现区域块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比如,针对集成灶整机出口难问题,联盟整合商务、海关、经信等部门的力量,用6个月时间成功申报集成灶海关税则号,出口退税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让企业真正得到了实惠。
嵊州还编著了驻村(社区)指导员和驻企服务员《工作手册》,将服务实效纳入干部考核标准,由“三服务”办通过电话询问、查阅日记、一线探访等多种形式开展明察暗访,确保“企情日记”录有所用。
一个时代的为民探索
伴随时代进步,嵊州干部记录《民情日记》的方式也在不断升级。曾经,人手一本日记,每次民情记录都伴随着“沙沙”的书写声。而今,《民情日记》已搬上了网络,记录更为方便,流转也更为快捷。
楼再豪,是石璜镇的一位“95”后年轻干部。作为联村干部,他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戴溪村工作群”,看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反映了哪些诉求。“能解决的直接解决,不行就反馈到‘民情通’场景应用。”楼再豪说。
据了解,“民情通”场景应用是嵊州市委组织部开发,在石璜镇试点的数字版《民情日记》,并已在其他一些乡镇推广使用。“在这里,镇村干部可以记录《民情日记》,村民也可以自主反映问题。所有的事项,从收集、跟踪、落实到反馈等过程,能实时查看进度,更有利于双方沟通和问题解决。”该镇党委书记钱杭栋说。
前不久,有村民在“民情通”上反映,“游客说我们的茶叶很好喝,但卖相还差点”。随后,镇村干部就开始了调查和走访,基本达成“标准化、品牌化”的共识,并迅速制定发布了《茶园标准化管护方案》。
因为用工短缺,嵊州天脉导热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理韩正伟也曾在“民情通”上发帖求助。“当时是订单旺季,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结果效果很好。”韩正伟说,求助发出不久,甘霖镇分管工业的副镇长立即向天脉公司所在地的周边村发出了招聘信息。短短半天,企业用工问题便迎刃而解,同时解决了周边乡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民情日记》上网,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监督作用。“以前,个别干部存在临阵补日记的情况,现在听到什么民情、化解哪些民忧,都在网上一览无余,想造假都不行。”嵊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数字化的《民情日记》从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的角度入手,既从设计层面防止了部分干部被动记民情、解民情的问题出现,又推动了群众真正参与到事务自治与发展中来,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嵊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据介绍,“民情通”场景应用以“数治民情、全域通达”为目标,初步设计有40余个场景,目标是通过集成民情收集渠道和便民服务事项,实现民情民意全面掌握、问题处置高效协同、村民办事足不出村、致富信息快速获取。
(本版图片由嵊州市委组织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