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深读

在生物多样性大会上,从三个关键词看浙江的绿色实践经验——

“昆明宣言”背后的浙江探索

  浙江的一抹绿,延伸到了春城。

  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云南昆明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也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

  对于这个主题,浙江并不陌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在生态文明的征途上,浙江早已展开探索。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如何推进?在这个要为今后1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绘制蓝图的大会上,浙江向全世界分享了绿色实践经验。

关键词 保护  

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有报告显示,全球100万种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其中,许多物种将在未来数十年内灭绝。

  “人类面临的不仅是物种灭绝的威胁,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失效的生态系统,将直接威胁人类自身。”来云南参会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副执行秘书大卫·库伯认为,这一趋势必须得到有效遏制,否则人类将面临没有足够食物、干净的空气和水等困境。

  毋庸置疑,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参会嘉宾的共识。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雷金松,对这个共识有着深刻的理解。

  11日下午,在COP15开幕式上,记者遇到了雷金松。和其他参会嘉宾不同的是,他的手里多了几份丽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英文宣传手册,上面记录着在丽水发现的皱盖油囊蘑、百山祖角蟾等多个新物种,还详细总结了丽水多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经验。

  “这么多新物种,可不是凭空出现的!”雷金松以百山祖角蟾为例道,这些动物生活在百山祖国家公园海拔1400米至1600米的狭窄范围内,对周围的植被和水质要求极为苛刻。这些年,丽水开展“五水共治”,探索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启动丽水市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站建设等,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才有了这些新物种面世的可能。他带着这些资料,就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他们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时,一些山水精灵会悄然而至。当然,恢复一些濒危物种时,更需主动而为。

  秋风送爽,德清下渚湖畔,朱鹮纷飞。德清县生态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邱国强告诉记者,2008年浙江从陕西引进10只朱鹮,在德清下渚湖开始了“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任务。得益于下渚湖原生态的生存环境,朱鹮种群数量不断扩大。

  2014年,随着一阵扑翅拍打声,33只朱鹮首次被放飞,野外存活率高达96.97%。而到了今天,德清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朱鹮种群数量达571只,约占全球朱鹮种群数量的10%。

  朱鹮,如同一个缩影,见证着浙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先后发布《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规规章。2019年,省生态环境厅还会同省林业局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不过,保护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它们与人类和谐共生,已经成为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生态处处长陈云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保护野生动植物,不仅是保护我们生存的生态系统,也是守护遗传多样性。”陈云娟表示,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如果保护的步伐跟不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损失无法估量。

  如何减少这种损失?庆元找到了破解之道。2019年9月,浙江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项目正式在庆元落地,这意味着当地的野生香菇和珍稀食药用菌资源有了自己的“基因库”。

  项目负责人陈俊良主持并参与了项目的全程建设,在他看来,建设菌物资源基因库意义重大,“即使我们追不上某个菌类物种消失的速度,有一天也能从库里进行信息溯源,实现再利用。”

关键词 可持续   

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这次大会上,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昆明宣言”。10月13日下午,作为本次大会的主要成果,“昆明宣言”通过,将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谈判指明方向。

  可持续发展,成为其中的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能就生物论生物。”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直言,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对生物多样性有着更长远的意义。

  在浙江丽水,一只蓝色的鸟,给当地带去了新思考。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位于丽水市白云山森林公园山顶的陈僚村尤为热闹。但奇怪的是,来这里游玩的客人,不少都是架着“长枪短炮”来的。

  对于这样的场景,村民们已经见怪不怪:“他们都是来看鸟的!”

  原来,去年5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开展丽水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队员们在进入白云山森林公园开展鸟类调查时记录到铜蓝鹟1只。经过查阅,确定这是丽水市第一笔铜蓝鹟记录。

  这个消息,马上在观鸟爱好者间传开了。来自全国的“鸟友”来到这个山村,就为了一睹这个通体蓝色的铜蓝鹟的真容。

  一只小小的铜蓝鹟,竟然给山村带来了人气。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和谐场景,村民们再见到这只鸟时,也都会在远处默默地守护。

  这种良性循环,不仅守护住了生物多样性,也促进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论到实践”分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院苏杨也分享了这一观点,“生产中的限制点,可以变成绿色产品的增值卖点。”在他看来,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

  总部设在丽水的纳爱斯集团,已经尝到这种甜头。集团董事长何丽明告诉记者,他们率先对丽水区域内的特色生物资源进行研究、保护和开发,目前已经对丽水本土的三叶青、柳叶蜡梅等特色植物进行研究,并对区域优势生态资源如竹子、茶叶等实现在新型绿色高端产品中的转化。

  “我们开发利用当地最有特色的生物资源,更在保护好生物多样性中探索企业转型发展之路。”何丽明说,这与COP15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

  正如何丽明所说,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了解和利用。在浙江钱江源,当地正以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副主任陈小南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最新消息:10月11日,科技部公布《科技部关于批准建设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等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通知》,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钱江源站”)榜上有名,标志着钱江源站正式进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行列。

  “借助研究站的科研力量,能为钱江源国家公园重要自然生态系统保育修复、濒危物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陈小南说。这也是设立研究站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可执行  

目标设定兼顾雄心和务实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下一个十年,将走向何方?这是大会论坛上被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过去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远低于预期,《爱知目标》中20个行动目标,仅有6个部分实现。”大会上,大卫·库伯直言,这份《爱知目标》成绩单不太合格,作为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第10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方案,十年的发展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也给这次参会嘉宾一次警醒——在设立新的环境保护目标时,要兼顾雄心和务实平衡。

  要让目标“可执行”,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不少浙江经验已经开始走向世界。

  今年7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执行主管吉多·施密特-特劳布曾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论文,指出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其中的生态红线制度,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在高吉喜看来,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保护起来,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永续性的生态支撑。

  这项制度创新,已在浙江生根。今年初,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的省份。一个区域应该发展什么项目,工业园区招引项目有什么依据,都有了一把“绿色标尺”。

  在安吉县梅溪镇,由于所在区块被列入了“三线一单”城镇生活重点管控单元,经营了20多年的浙江誉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选择主动搬离,并入周边的工业园区。

  “在‘三线一单’的调控下,各地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城乡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均更趋合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有了框架式保障。”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周碧河表示,这也提示我们在制定方案和目标时,要考虑是否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量化。

  近期,全省“三线一单”数据应用管理系统上线。“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地‘三线一单’成果数据的集中管理、展示查询和共享交换,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决策、项目环境准入管理等提供良好的数字化智能服务。”省生态环境厅监信处处长陈渊表示,用数字赋能生态环境管控,这也是浙江的特色。

  不光如此,在系统性的治理上,浙江也有快速的行动。这些年,浙江以“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一些曾经绝迹的鸟儿重新翩跹在江南水乡,几近消失的珍贵鱼类也已游回清清溪流。浙江更为系统的治水方案紧跟而上——日前刚通过《浙江省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2021—2025年)》。

  “方案给八大水系制定了更细致的目标。”省生态环境厅水处相关负责人说,比如到2025年,水环境质量更优,八大水系干流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等。这些具化的目标,都有利于各地实践。

  “这些都是浙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结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首次提出“生态省”到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从“千万工程”到获得地球卫士奖,浙江的生态蓝图一以贯之。今年来,浙江启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是其中重要一环。

  “昆明宣言”,提振了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决心,也彰显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两千公里之外的浙江,也正沿着绿色发展的脉络,给出浙江答案。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5 “昆明宣言”背后的浙江探索 2021-10-15 浙江日报2021-10-1500006;浙江日报2021-10-1500011;浙江日报2021-10-1500019;23221745 2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