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亲历

大宋风骨,激荡家国情怀

  编者按:宋朝,中国历史上文明发展的昌盛时期。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浙江有着十分丰富的宋代文化遗存。不久前召开的省委文化工作会议作出部署,要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特别是要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

  关于宋代,我们了解多少?我们又怎样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本报今起推出“寻宋解韵”系列报道,从思想、制度、经济、社会、文学艺术等方面,展示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卓越、风雅精致的宋韵文化气象,敬请垂注。

  大宋风骨,激荡家国情怀

  本报记者 李娇俨

  南宋临安城,人们常常把关注重点放在“安”字,认定“偏安一隅”就是南宋的样貌,就像那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打开杭州地图,跟随宋史专家的脚步,我们领略到临安城的另一面。青山楼台、轻歌曼舞的背后,却激荡着对无力收复失地的愤慨、对家国命运的担忧,这也是无数南宋军民的心声。

  这些曾被卷入历史洪流中的声音,最终汇成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呐喊。直到今天,被我们重新听见——

  真实的南宋,充满了爱国之情与赤胆之心。

精神的高峰

  西子湖畔、栖霞岭下,雄伟庄严的岳王庙,就坐落在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北山路80号。

  一眼望去,一座重檐歇山顶式的门楼矗立于此,黑底鎏金的“岳王庙”竖额高悬其上。巍峨、壮丽,好似在静静等待聆听者的到来。

  已是81岁高龄的宋史专家龚延明,依然致力于中国古代官制史与科举制度文献整理与研究。岳飞,这是一个让他数十年来激动不已、唏嘘感叹的名字。

  龚延明书房四周的书柜里,满满当当收藏着有关宋朝的点点滴滴。这天,他走出书房,在悬挂着“心昭天日”横匾的忠烈祠前,为我们揭开了一段悲怆动容的英雄史诗——

  北宋末年,社会动荡。崇宁二年,常受黄河泛滥之灾的河北西路,正是饥荒时节。这年春天,岳飞呱呱坠地,一只大鹄鸟在屋顶飞鸣,便得名“飞”,字“鹏举”。

  忠烈祠后方,就是被苍天古木环抱的启忠祠。面对岳飞的画像,龚延明感叹:“多少年来,岳飞的‘还我河山’一直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保卫国之疆土。”

  岳飞的青年时期,正逢辽、金入侵,当时的爱国志士,都渴望能为国效力、收复故土。岳飞也不例外,在他20岁时,便响应征召,弃农从军。

  靖康之耻,历历在目。当他还是一个无名小士时,就敢于向畏金如虎、放弃开封的宋高宗上书,反对京师南迁,却只换得“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八字批语,以及逐出军营的惩罚。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飞之后又三次投军,只用了16年,就从一个普通士兵升至枢密副使。高宗南渡逃窜时,岳飞在前方屡获胜捷,成功收复了建康。

  凯旋途中,兴奋的岳飞于金沙寺写下了这句动人的题词——“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

  在南宋以临安为行在所后,岳飞依然不放弃收复故土。首次北伐他便收复了襄阳六郡,第二次北伐长驱伊洛,第三次北伐进军蔡州……绍兴十年,奉高宗之名大举北伐的岳飞,取得了郾城大捷,直捣黄龙府。连金统帅完颜宗弼都感慨“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准备北撤。

  龚老的脚步,突然停留——光复故土的英雄,在心愿即将达成之际,一盆冷水朝他泼下。南宋朝廷连发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同时以“莫须有”的罪名,诬杀岳飞于风波亭。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岳飞仰天长啸。他的痛苦与愤怒,或许来自阵亡将士的遗愿,来自中原父老的期望,来自撤兵途中遮道拦路百姓的恸哭………

  昏暗的时刻,英雄的抗争是如此耀眼。天日昭昭,英雄虽逝,却成为百姓心中的精神高峰。穿过忠烈祠西侧的洞门,岳飞与其子岳云的墓紧紧相依,静谧处,青草离离。

  如果没有奸臣的阴谋,如果一直有宋高宗的信任,如果……历史没有如果,却在此后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里,埋下了爱国护家的种子。

  “那是不是翠微亭?”游客的交谈声将我们拉回了现实。离开岳王庙,驶过灵隐路,一座双层四角石亭在林木下逐渐显露,亭上挂着“岿存岳峙”的横匾。

  亭名“翠微”,取自岳飞《登池州翠微亭》诗中的“翠微”二字。在岳飞被害3个月后,抗金名将韩世忠为纪念他,在飞来峰北坡山腰上建造了这座亭子。

  直到现在,杭城还留存着许多与岳飞有关的地名、路名——金瓶井、孝女巷、众安桥、孩儿巷、蕲王路……他的故事与品格,早已深深嵌入这片地域,甚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

  “宋代,尤其是南宋,是造就爱国志士、英雄人物的时代,激励着他们不惜穷尽一生报效国家、造福黎民。”龚延明说。

梦中的疆场

  行走在孩儿巷,规整的现代楼群里突然出现一面较矮的白墙。墙上开出了一扇方正的门洞,进入其中,仿佛从喧闹的都市落入另一个清幽的世界。

  孩儿巷98号,正是陆游纪念馆。

  就是在这条街巷,晚年的陆游写下了被后世屡屡称引的《临安春雨初霁》。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现在众安桥与观桥之间的保和坊砖街巷,就是这句诗的出处。但是,陆游始终不愿称杭州为‘京城’,只称‘行在’。他认为京城一定要北归,这里只是暂栖之地。”杭州地方文化研究者曹晓波向我们解释道。

  跟随曹晓波,我们踏入了纪念馆,陆游寄托于诗歌中的家国宏愿,也在我们面前徐徐鸣响。

  经历过三次考场失意的陆游,在秦桧去世后,终于得到宋高宗的重用,初次出仕。到了绍兴三十年,陆游被调任回临安担任京官,屡次升迁。北伐收复故土的烈火,始终缭绕着陆游。身在临安的他利用廷对机会,多次建言北伐。

  “宋孝宗即位后,任用张浚主持北伐,但最终大败,这时的宋廷没有人再敢言恢复。”曹晓波指着展柜中写有陆游生平的古书说道。陆游仍是主战派中坚定的一员,“北伐”越来越没戏了,他还是不死心,出班奏道:“还望圣上慎独多思,为恢复北土,广开言路。”因为如此“不识时务”,他宦途从此起起落落、坎坷蹉跎。

  报国无门,但他的满腔壮志却成就了宋代诗歌的一座高峰。“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言恢复者”竟然有“十之五六”。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里流露着他对收复家国故土的坚定信念;“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书写着他的爱国豪情,磅礴悲壮;“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倾诉着他对故国百姓的殷殷柔情……

  在陆游纪念馆,我们还找到了另一位同样“笔作剑锋长”的南宋词人——辛弃疾。

  陆游与辛弃疾在绍兴相遇,相同的抱负与机遇,让他们一见如故。当辛弃疾被宋宁宗召回临安,商议开禧北伐时,二人都十分欣喜激动。陆游还作诗送别,“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吓!”在他们眼中,此刻满是希望。

  但开禧北伐因为贸然发动,以失败告终,辛弃疾也未得到重用。3年后,辛弃疾在忧愤中去世,没过几年,陆游也与世长辞。

  回望辛弃疾的一生,青年时率50人冲入敌军大营,押回叛徒张国安,一战成名;17年后,率领飞虎军“雄镇一方”,再续传奇……但他中年时却屡遭谗劾,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奔赴疆场,实现恢复之志。他只能用诗词勾勒自己梦中的疆场——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英雄的使命感让他异常执著,即使华发苍颜,依旧壮心未已;“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充斥着他对报国无门的失望;“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彰显着他的凌云壮志与英雄豪情……

  走出纪念馆,我们在更多的古籍中找到和陆游与辛弃疾这样寄赤心于诗词的仁人志士,比如在《宋史·忠义列传》中就收录了许多爱国志士,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诞生于南宋。

  更可贵的是,这份爱国之情,跨过漫长的岁月后,依然存在于无数人的心中——

  为了祭祀岳飞部将烈文侯张宪与继忠侯岳云,南宋百姓在杭州多地建立了资福庙,甚至形成了“十里八乡拜张宪,求福祉、保平安”的风潮,庙址至今依然有留存;刺杀秦桧的施全虽遭杀害,自南宋以来却一直得到杭州人民的崇敬,于是便有了曾在杭州四处林立的兴福庙、施全庙……

民族的脊梁

  在郁达夫的文章中,皋亭山有着萧疏的野景,满含牧歌式的情趣。

  但真正踏上皋亭山时,却只觉历史的庄严肃穆。一场曾影响南宋未来命运、影响千万黎民百姓生计的论战,在这里激烈上演。

  是的,此时的南宋王朝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但还是有众多“无名”英雄如雨后春笋般站出来,筑起一道道坚固的卫国之墙。

  回首往事,依然热血沸腾——

  南宋的第一位杭州籍状元张九成刚正不阿,反对宋廷的屈辱求和,被罗织罪名,多次贬官至偏僻之地。但纵使到了艰窘的晚年,他还在“感慨旧山川”,不忘家国之事;

  郾城大捷之后,在小商桥遭遇金国军队主力的岳家军将领杨再兴,以三百人的兵力拼死搏杀,力竭而死。他的尸骨被发现时,身上竟然被插了两升的箭镞;

  面对六十万金军大举南下,籍籍无名的小将李宝主动请缨,誓要化解这场危机。决战前留下亲笔遗书的李宝,带着三千南宋水军勇敢偷袭金军舰队,使南宋转危为安;

  为抵御完颜亮的大军,从未指挥过军队的书生虞允文,勇担大任,不畏强敌。用他的智慧带领宋军,在采石之战中大获全胜;

  行走在杭州树木葱郁的将台山上,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里曾是南宋时的御教场。多年前,南宋的战士们,就曾在这里操练呐喊,只为守卫自己的家国。爱国的种子也从此播下,在家国危难时刻,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

  很快,文天祥抗论台已近在眼前。这处人文景观,是为了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皋亭抗论”而建造的。镂空的雕像里,好似真的有一位大英雄走出来,与敌人据理力争——

  元军南侵,临安之危迫在眉睫。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接到了勤王诏书,国势衰微,令他痛哭流涕。但文天祥马上振作,招募兵力,入卫临安,开启了他的卫国殉国之路。

  没过多久,攻破了常州、独松关的元军抵达了皋亭山。此时南宋派去的多名求和使者都被元丞相伯颜拒绝。随后被派去求和的宋宰相陈宜中,居然连夜举家逃跑。

  无人可用时,文天祥挺身而出,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前往皋亭。见到伯颜,文天祥态度强硬,以铿锵之态,连发诘问:“北朝将以本国为属国,还是想毁我社稷宗庙?”“如北朝欲毁我宗庙,灭我国家,则淮、浙、闽、广等地尚在宋属,成败还未可知!”

  兵临城下、穷途末路之时,文天祥以“欠一死报国耳,刀锯鼎镬之逼,又有何惧”的气势震慑了元军。这次谈判虽不欢而散,文天祥也被扣押,但他誓死不屈的精神,支撑起了整个民族的脊梁,直到今天。

  崖山一战后,宋廷大势已去。文天祥在汉人中影响力巨大,于是一轮又一轮的劝降连番而来。在土牢的文天祥形容枯槁,内心却依然坚定,抵挡住了一切诱惑。关押3年后,他从容赴死。

  斯人已逝,精神犹在。抗日战争期间,文天祥成为了激励中华民族的一座灯塔。在兰心大剧院上演的戏剧《文天祥》轰动了已成为“孤岛”的上海租界,无场不满,点燃剧院的抗战之火;《正气歌》里流露的民族气节,成为激励全民抗战的旗帜……

  看,闪耀在南宋的那片赤心,宛若星辰,仍然照耀着我们。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5 大宋风骨,激荡家国情怀 2021-10-11 浙江日报2021-10-1100007;浙江日报2021-10-1100014;浙江日报2021-10-1100016;浙江日报2021-10-1100023;浙江日报2021-10-1100025;23195117 2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