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微粒社会
李林倬 编辑 周宇晗 章忻
微粒社会是对数字化时代一种新型社会形态的形象化描述。这个概念和“颗粒度”密切相关。颗粒度指的是观察和测量单位的精确程度,类似于照相机中的像素,颗粒度越低,精确度越高,能够看到的微观细节越多,能够观察和区分的维度也越多。形象地理解微粒社会,就是在该种新型社会形态下,我们手中的“放大镜”替换成了“电子显微镜”,对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观察更为细致,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治理。
微粒社会的形态
微粒社会下社会的各个微小细节都是被高度解析的。传统的社会结构,以及我们基于这些社会结构形成的诸多概念,比如“社会”“群众”“组织”“市场”“阶层”等,都是个体平均意义上的总体性概念,并不精确,只能够粗略测量,这些“结构-功能”形态也是模糊的、总体的。但在微粒社会下,这种平均意义上的模糊形态将被替代为更为分散的、场景化的、分布式的形态。
以“市场”为例,传统的市场是以生产和需求之间的某种集体性共识——“价格”信号为导向而组织起来的。但在微粒社会中,市场被解构成碎片化的细节丰富的微观互动过程,变成“微粒市场”,从某个经销商和厂商的一通电话,到一个包裹在一小时内空间坐标的转移,到消费者下一刻的询问甚至是浏览,这些微粒化的数据都能够被精确地掌握。这些数据信息会让“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不再遵循单一维度的价格机制,而变成基于场景和细节的多维度的互动匹配模式。
微粒社会下的机遇与挑战
微粒社会下,社会数字化程度前所未有地加深,个体间细微的差异被更深度地解析,差异也因此而放大,变成“微粒人”。对群体需求的同质化满足会转向对高度差异化的个体需求的满足,进而转向对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空间和生命历程下的需求的满足。大众的需求能够被更加微观和具体地呈现,从而方便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更好地提供有多样性、层次性、针对性的服务。尤其在医疗健康、教育、交通出行、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会有更多的微观互动机制被发现。差异化可能会带来新需求的增加、效率的提升、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幸福感的增加。
个体间放大的差异也可能更容易被商业组织利用。比如进行产品营销时,公司可以分析用户群体的几百种维度的偏好,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这会对商业公平、信息垄断、隐私安全等领域提出更大的挑战。另外,更精确并不总是意味着更真实。“测量器”可能会扭曲某些现实,对微观数据的学习过程可能会加深某些偏见,人们也可能会因为对丰富数据的过度迷信而带来误判。
最后,微粒社会将重新整合社会各要素,也会进一步塑造未来工作中人与机器的关系。微粒社会下的数字化生产过程并不是把工作让渡给机器,反而会更依赖人和机器之间更好的对接和协作,把人从机械的、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有创造力、更具服务性的工作。人的地位不会削弱,而会加强。但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工作类型的切换,必然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协调。
【作者为浙江大学新百人计划研究员、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