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专版

有“艺术范”,更有“体验感”

开化艺术赋能“微改造”助力文旅“大融合”

  群山郁郁葱葱,碧溪穿村而过,一幢幢修葺一新的“黄泥房”掩映在翠竹之间……走进开化县中村乡大源头自然村,仿佛进入了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小桥流水,假山瀑布,不经意间就能遇见写生的艺术家和打卡的“网红”,山水与文艺,传统与时尚,完美地在这里相融。

  从一个寂寂无闻的“空心村”到集休闲度假、文化交流与乡创孵化于一体的“艺术村”,大源头的蝶变是开化艺术赋能旅游业“微改造”的缩影。自全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启动以来,开化将其作为山区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县上下齐抓共管,奋力推进。截至目前,已申报项目共计232个,已完成投资44404.49万元。

  烂泥塘改造成为“神仙潭”、废旧公厕摇身一变成为游客接待中心、废弃猪圈成为艺术家玻璃创作屋……开化坚决不搞“大拆大建”,打造了众多“就地取材式”的微景观、微设施,更涌现了如大源头、高田坑、下淤村等将自然环境与艺术设计完美融合的“艺术村落”,为乡村旅游融入了新内涵,书写了艺术赋能“微改造”实现文旅“大融合”的开化路径。

艺术赋能乡村,焕新乡土风貌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走进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传统与现代的边界被“模糊”了:老房子改成了国际艺术空间,成为行为艺术等的“展示窗口”;石头房改成了玻璃房,成了艺术馆,吸引知名的艺术家在这里创作;风物集、魔方童书屋、非遗小铺……一幢幢充满田园野趣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建筑散落在村庄内部,形成了一座“霞洲艺术村”。

  “微改造”不是“推土机式”地推倒传统,而要用“绣花功夫”留住乡土味、烟火味。下淤村的微改造坚持以文艺赋能,整合“碎片化”资源,有偿收储了44栋村民的土木结构老屋,开展了修旧如旧等7类微改造,将浓厚的艺术文化底蕴注入其中,焕发了村庄的生命力。

  “下淤山清水秀人热情,长居在这里,非常舒服。这几年村里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很适合文化艺术交流。”陈进是国际策展人、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发起人,去年9月,他和北京宋庄向村艺术馆馆长周相春等艺术家入驻下淤,定期开展艺术创作,还吸引了著名作家赵丽华等3位国字号大师,吴府竹艺、龙坦窑等7家非遗工作室和企业相继落户。

  艺术家参与重塑乡村生命力的实践为开化乡村注入了鲜活的艺术元素。依托下淤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现状,开化正谋划建设“艺创小镇”,打造艺术品、工艺品、文创品、农产品“四品”集群。截至目前,下淤村今年共接待游客20.63万人次,旅游经营性收入达238.9万元。

  “何为微改造?跟传统的大拆大建相比,微改造更突出整体风貌的渐进式改善,更强调本土生态与文化的历史传承。”开化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开化,按照“深处挖掘、小处植入”的要求,以艺术创意为手段,融合乡村特色,借助艺术张力为乡村发展赋能,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路径。

  除了下淤村打造“艺创小镇·乐活下淤”未来乡村模式以外,高田坑自然村重点改造44幢农房,打造以“星宿”为主题的高端民宿品牌集群;大源头村全力打造文化历史传承地、文创艺术品鉴区……开化的好山好水与民俗文化、艺术设计的有机融合,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打开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细节升级体验,营造共享空间

  马金溪潺潺的流水声在耳边轻拍,间或传来几声泠泠的琴音,鼻尖拂过淡淡的茶香,尘世的喧嚣就此远去了……在钱江源畔,有这样一家民宿——汉唐香府,可以领略香道、茶道、琴道、花道、书道5道传统文化,体验闻香、品茗、抚琴、写字、插花的养心生活。

  “来我们这里的基本都是对香道有一定理解和喜爱的人。”汉唐香府的主人告诉我们,为了营造主客共享空间,增强游客体验活动参与感,他们会邀请客人一起参与制香、做茶与炼花的全过程,例如原料采香、磨香碎香、手工做香,茶山采茶、手工制茶、亲自品茶等,还会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普及和培训,使这里成为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雅集之所。

  旅游业“微改造”,不仅是空间物理性的优化,更是细节体验的升华。体验经济时代,游客已不满足于只为了观赏景区内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也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是否有惊喜、愉悦或难忘的情感体验。

  在金星村书香文化礼堂,这里不仅有温馨典雅的环境、品类繁多的书籍、形制不一的字画,还能提供咖啡、奶茶等解暑饮品,村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品茗、阅读、休憩,静静地感受着浓浓的书香。“五一”小长假期间,金星村书香文化礼堂游客接待量达到近2万人次,成了开化乡村休闲旅游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点。

  在3A级景区村桃溪村,村里有一个葫芦形水潭,这个被村民称为“神仙潭”的水潭,曾一度因河改道而被荒废。如今改造提升后,“神仙潭”潭水清澈见底,鱼儿欢快嬉戏,四周种植了桃树、杨柳、桂花等绿化树,还建起了古色古香的凉亭和廊桥。平日里,多有村民在此休闲,各地游客也纷纷来此赏景,成为了主客共享的新空间。

  “希望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游客的微观感受和旅游体验,营造景美人和、主客和谐的幸福图景。”开化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开化还将重点推进“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联盟大道沿线及周边的文旅主体开展“微改造、精提升”,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统一。

服务提升品质,擦亮开化名片

  今年暑期的一个午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华埠镇独山村的e云乡村振兴产业园来了3辆旅游大巴。从开化龙顶茶、蜂蜜、中药材,到清水鱼、山茶油等农副产品,游客可以购买当地的新鲜土货。“这些当地特色的有机农产品,既可以留着自己吃,也可以送礼,我们买得非常放心。”游客说。

  缺乏专业旅游购物街区,曾是开化旅游的一大短板。今年以来,立足旅游“微改造、精提升”,开化县两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入驻e云乡村振兴产业园,投资200余万元对原电商产业园进行改造修饰并添置设施。如今,旅游购物街区修葺一新,两侧是钱江源农副产品展示体验馆、品牌馆及文创馆,集中销售380余种开化优质农产品及文创产品,为游客提供了游购一体的空间。

  “展示体验馆开放以来,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业态,推广了‘钱江源’区域公共品牌,成为开化本土农产品企业及农户增收创收的重要渠道。”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旅游购物街区不仅成为县外游客的“网红打卡点”,本县市民也经常“光顾”。

  “旅游业‘微改造’,不仅要注重‘有形’环境的提升,更要注重‘无形’服务的升级。”开化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衢州市首个省级4A级景区城,今年以来,开化全面启动5A级景区城创建工作,从设施配套和服务品质全面提升开化的全域旅游水平。

  除了新打造一批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之外,还开展了旅游饭店(等级民宿)“互看互学互比”服务品质提升行动和服务标准化提升行动,以开化清水鱼、青蛳等“开化十碗”为引领,率先在全国发布《开化菜》制配地方标准,擦亮开化美食金名片。与此同时,以数字旅游为抓手,建成浙江省首个省、市、县联通的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开通“休闲开化”平台,为游客提供游前、游中、游后的一站式智慧服务,推动文旅体数字化转型。

  通过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补齐旅游服务短板,开化全力推动旅游产业迭代升级,实现山区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开化已有国家5A级景区1个,国家A级景区12个,省A级景区村总数占开化县行政村81%,数量和质量均位居衢州市第一。

  『专家观点』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陈觉

  景区城建设的总原则是要在文化禀赋、人居环境、休闲产品、公共服务、综合管理五大方面均具备高质量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区域。“微改造、精提升”则着力于这些要素的细微之处,通过“微改造”实现“大变化”,进一步全面提升城市人文、人居、休闲、服务和管理水平,立体打造高质量景区城。浙江开化县围绕国家公园城市建设,重点推进“金溪画廊”诗画风光带等沿线的旅游景区、典范村、民宿、文化场所的“微改造、精提升”,景区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提升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满意度。

  『百问百答』

  “微改造、精提升”体验“精致”工程包括哪几个方面?

  “微改造、精提升”的体验“精致”工程从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营造主客共享空间、丰富游客综合体验、保障特殊群体权益4个方面展开。

  “微改造、精提升”如何深挖文化内涵?

  完成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强化文化元素的挖掘和转化,推动工艺美术进景区。加快文旅金名片培育打造,培育一批手艺村、美术村、艺术村、音乐村,美丽城镇力争建成景区镇,样板城镇建成3A级以上景区镇。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4 有“艺术范”,更有“体验感” 2021-09-30 浙江日报2021-09-3000009;浙江日报2021-09-3000016;浙江日报2021-09-3000028;浙江日报2021-09-3000034;浙江日报2021-09-3000018;浙江日报2021-09-3000020;浙江日报2021-09-3000029;浙江日报2021-09-3000030 2 2021年09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