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伯庸
创作要有社会责任感
记者 李攀 郑梦莹
本报乌镇9月27日电 (记者 李攀 郑梦莹) “我觉得历史始终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有些群众本身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不多,我希望能够为这些小人物树碑立传。”9月27日上午,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数字时代网络内容创新高端论坛在乌镇举行,作家马伯庸出席了论坛并发言,表示希望让读者感受到真正的历史创作者到底是什么样的。
近些年来,马伯庸的多部作品如《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广受读者欢迎,并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他认为,讲好故事是作家的一项基本能力,面对宏大历史,要善于讲好小人物的故事。目前,《显微镜下的大明》正在拍摄,是一部以金华作为地理背景的古装短剧。在这种好形势面前,马伯庸认为,要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是什么,在创作中选择向上向善,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马伯庸讲了《列子》中的一个故事:有个人喜欢海鸥,经常到海边跟海鸥玩,海鸥也很喜欢他,有一天,他的父亲对他说想吃海鸥,让他捉几只海鸥带回家,他答应了,等他再来到海边,忽然发现那些海鸥都远离他。这说明,人一旦有了心机,连海鸥都会知道。
“在网络上发表观点,一定不要有心机,要有所感,有所言,如果存在唯流量是图的心机,为了流量而扭曲事实,甚至是杜撰一些从来不存在的事情,就是失去本心。大家要搞清楚一个逻辑:就是让好的观点去吸引关注,而不是为了迎合关注而制造观点,自然就会生出社会责任感,知道自己应该承担怎样的义务和应该遵守怎样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