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浙江博物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给文化生活插上“数字翅膀”

350余家博物馆任君“云”游

  本报讯 (记者 何冬健 郑梦莹) 越窑青瓷厅、马家浜文化基本陈列、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在浙江博物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来自全省各地的426场展览全都上了“云”。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打开博物馆地图,省内350余家合作博物馆任君“云”游;轻点鼠标,清晰呈现5000多样特色馆藏,让浏览者与文物同呼吸、共情境。

  “过去每逢有国宝级文物露面的大展,那可真是人山人海,我们老年人看展挺不方便。”家住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的俞阿姨说,博物馆拥抱数字化,让她在家就能体味到浙江浓厚的文化气息。

  记者获悉,该平台由省文物局2013年委托浙江省博物馆建设,2019年改版开放。小小一个数字化平台将全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网打尽。

  浙江省博物馆信息资料中心研究员张永春说,发展虚拟博物馆,搭建面向应用的陈列展览专题数据库,浙江让线上展览成为博物馆数字化服务的“标配”。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老百姓逛展更便捷、更舒适。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工作人员力求在每一个展项上都做得细腻、到位,在文物研究和藏品内容挖掘上更专业、更翔实。在浙江大学,一种可以装在移动设备上的导览软件已经研发成功。“只要用软件拍下一块内容——无论是霓裳羽衣,还是丝竹乐器,系统会自动识别并推送与其相关的一系列背景知识和讲解。”研究团队负责人说。

  随着故宫博物院等的“破圈”,“敢于做网红”被省内多家博物馆的负责人挂在嘴边。文物上“云”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老百姓审美、阅读习惯等进行分析,把拗口的文物名称、晦涩的文物知识以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

  在“云”游浪潮下,线上逛展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时尚。就在上周六,三星堆遗址和良渚遗址在杭州有了一场“对话”,大江南北的数万名观众在“云”上共同观展。有人留言说,早晨见到朋友的第一句话——“看展了吗”,比“吃了吗”更有文化热情。

  “云”游博物馆火遍浙江,给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云”端的热闹也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交互不流畅、精度不及实物、亲历感不强等核心问题影响着观展体验。张永春说,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一些前沿技术正步入成果转化的快车道,不久,就将在浙江省博物馆亮相。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350余家博物馆任君“云”游 2021-09-25 23129791 2 2021年09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