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擦亮创新蓝 拥抱新蓝海

桐乡:奋力打造国际化全域创新之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近年来,桐乡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承接世界互联网大会红利,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乌镇大道科创集聚走廊为主轴,加快打造国际化全域创新之城,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协同的创新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创新支撑发展更加有力。截至目前,桐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总量达到142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2.7%,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1%,近几年桐乡年均引进大学生近2万名,列赛迪2020中国创新百强县(市)排行榜第21位。

夯实创新平台支撑能力

  天气晴好,位于桐乡经济开发区的智能视觉物联园区项目现场,一片繁忙景象。这个总投资12亿元的智能安防产业项目建成后,将引进不少于15个数字经济类项目,形成年产值超50亿元的规模,将吸纳智能安防领域的高端人才在园区内创业创新。

  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平台的支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以来,桐乡紧紧围绕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了以乌镇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园为龙头,以数字经济小镇、视觉物联小镇等为支撑的13个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吸引一大批创新企业落户桐乡。

  在桐乡高铁站前往市区的必经之路上,一块1平方公里的数字经济小镇,自2019年9月开园以来,累计入驻企业106家,涵盖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数字文化等领域,年产值超10亿元,不断吸引着创客的目光。

  数字经济小镇开园后,经信、环保、市场监管等公共服务部门入驻服务,投资项目审批不超过90天,推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嘉兴想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专注软件开发,落户小镇5年,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和阿里、雅诗兰黛等数十家著名企事业单位有过合作。“我们犹如一粒种子,想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一块好的土壤。”公司负责人陈一枭说,此前他曾反映新晋员工队伍不稳定,希望数字经济小镇党群服务中心能帮助解决人才落户初期的住房过渡问题。让他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一诉求提出后不久,小镇人才公寓周转用房很快面向园区企业开放。符合条件的员工,一周内可以免费入住。这不仅给企业预留了对新员工的考察空间,也给新员工一个充分的适应过渡期。

  更强驱动力的创新引擎加速形成。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桐乡着力提升科创平台集中度、显识度、贡献度,为全域创新提供更强战略支撑。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十分清晰,桐乡将持续提升科创平台能级,构建完善“12310”创新矩阵(一个省级高新园区、两个高能级产业园、三大科技城和十个创新“园中园”),高水平建设凤凰湖科技城、乌镇国际创新区、高铁产业新城,加快把乌镇实验室打造成省级实验室,把“乌镇之光”打造成国家级超算中心,推动乌镇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在巨石集团玻璃纤维未来工厂,一块坚硬的磐石,经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等数道工艺,从窑炉吐出蚕丝般的玻璃纤维,最细的只有头发丝二十分之一粗细,完成一次“引头上头”被精确至“秒级”。

  “只有依靠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占据产业链的有利位置,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深耕玻纤行业40多年,中国巨石总裁张毓强深谙创新之道,近3年累计投入10亿元用于研发,去年巨石重大创新项目达到79个,较上年增长1倍以上。

  创新引领企业不断勇攀高峰。近年来,桐乡大力支持桐昆、振石、新凤鸣、巨匠、双环等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建设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在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开展科技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截至目前,桐乡已累计建设创新企业研究院、校地(校企)合作产业研究院等各类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12家,企业研发机构678家,其中省级及以上133家。

  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一条创新链。桐昆集团于2020年初成功注册成立全省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创新企业研究院,实验室配备国际先进的实验检测设备、小试中试设备,为桐乡全市其他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树立了示范样板,研究院的多功能差别化聚酯纤维绿色制造与应用技术集成创新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振石华智研究院有16个项目正在同步开展中,项目涉及风力发电领域、5G通讯领域等新兴技术领域,仅设备投入已达7100余万元,预计2021年成果转化收入可达2亿元。新凤鸣集团瑞盛科纤维新材料研究院专注于废丝纤维循环再生利用,建设行业领先的中试实验线,为碳中和战略贡献技术攻关力量。

  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今年,桐乡将产业结构优化为“1+3+1+X”,即数字经济、新材料、新制造、新时尚、现代服务业、未来产业。聚焦“1+3+1+X”主导产业,桐乡全面深化与大院名校合作,搭建了一批产学研合作载体,着力推动优势产业和高端人才、高新技术全方位对接,截至目前,桐乡已累计建成校地合作新型研发机构6家,除乌镇实验室外,还包括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浙江传媒学院桐乡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桐乡数字三维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另外还建设了各类校地(校企)合作创新载体100余个。

  通过这些科创载体建设,进一步推进桐乡市龙头企业与大院名校的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在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或共性技术瓶颈上取得了一批新突破。如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开展关键技术难题攻关,已启动产业化项目15项,孵化公司14家,预计今年产值可达4500万元。浙江联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耕结构芯材、增强材料、先进复材三大领域,跻身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去年营收9.19亿元。“只有将产业的河床拓宽拓深,企业的船只才能行驶得更稳健。”联洋新材料公司总裁蔡正杰说,公司今年与崇福镇政府、武汉理工大学共同成立桐乡前沿新材料研究院,加速科研项目产业化,并为当地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智力支撑。

打造创新发展的

引力场、策源地

  今年9月5日,一场纳米智热芯产业化合作研讨会在乌镇院士之家举行,桐乡市崇福镇与浙江清焓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约,项目落户崇福后,将建成国内首条年产能100万平方米的新型采暖建材示范生产线。当天,清焓科技首席科学家、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陈晓东受聘成为乌镇院士之家第46位进家院士。

  据悉,乌镇院士之家是全省首批“浙江院士之家”试点,依托乌镇·院士智慧谷建设运营,将成为立足桐乡、服务嘉兴、辐射长三角的院士高端人才聚集地、未来产业策源地、服务新高地。同时,利用乌镇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带及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区位优势,将乌镇院士之家打造成一个适宜院士专家乐居生活、创业创新的温馨家园。

  乌镇·院士智慧谷是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与桐乡市人民政府共建的高能级人才产业项目平台,着力引进高精尖人才和产业项目落地。自成立以来,先后引进3个顶尖人才产业化项目及20多个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衔的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引进当年实现产值1.5亿,预计3年内引进项目累计投资达到7.5亿以上,产值超10亿,税收预计达6500万元以上。

  引来一个人才,带动一个新兴项目。桐乡始终怀着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的姿态对待人才、渴望人才、招引人才,率先发布人才新政2.0版,设立了2亿元规模的青桐天使基金,最高3000万元的“人才贷”。恒烨智能光学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光学非球面镜片、工业镜头定制及车载光学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其年产1200万套5G智能视频镜头项目落户乌镇后,桐乡市政府产业基金立即给予200万元扶持,并带动科技贷款、人才政策基金相关联扶持资金累计达1100万元。拿到基金支持后,企业很快启动购地建厂等程序,加速项目落地,目前产品已成功下线,预计到今年年底产值可突破2000万元。

  桐乡正成为创新发展的引力场、策源地。今年3月,桐乡市政府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3方签约共建重大科创平台——乌镇实验室,聚焦前沿材料研究方向,依托引进清华材料学院的学科优势,结合桐乡新材料产业规模优势,构建覆盖全市的研发创新体系,推动桐乡前沿材料特色产业链延伸、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本地产业人才培育,计划总投资12.8亿元,着力打造区域创新标杆。

  凤栖梧桐,才聚桐乡。近年来,桐乡不断做大高端人才蓄水池,集聚人才总量超过22万人,各新型研发机构已累计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78人。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建立起了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文兴等领衔的50多人研发团队,桐昆新材料研究院引进了化纤行业内知名专家分别担任研究院院长以及首席科学家,振石华智研究院聘请了专家张岩为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则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领衔……桐乡正日益成为人才创业创新的“第一首选地、第一满意地、第一成功地”。

  (本版图片由桐乡市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桐乡:奋力打造国际化全域创新之城 2021-09-24 浙江日报2021-09-2400006;浙江日报2021-09-2400010;浙江日报2021-09-2400015;浙江日报2021-09-2400013 2 2021年09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