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庄稼地里沐师恩

  黄土地是一本厚重的教材,每一页都写满成长的酸甜苦辣。在记忆深处的那一片黄土地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时常见到一位双鬓斑白的老者,乐此不疲地奔波在庄稼地里,50年如一日。

  他的名字叫王诚,是我心目中推崇备至的好老师,也是备受农民信赖的朋友。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专注于棉田化学除草研究,至1983年调入原温州农校从事农科教工作,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农技人才,可谓“桃李满园”。

  初见王老师时,我还是一个刚进校门的“毛头小子”,而王老师是校内享有盛誉的高级讲师,也是温州市很有权威的植保专家。当校友贤辉将我引荐给王老师时,我竟怯生生地看着他不知所措。之后我报名参加了学生社团植保协会,王老师是该协会指导老师。我当时个子小,又长得瘦弱,许多老师和同学觉得我与这个跟农药、老鼠药、除草剂打交道的专业格格不入,一定会半途而废。而王老师格外信任我,不厌其烦地鼓励,循循善诱地教导。怕我听不懂,他总是逐字逐句地重复一遍。现在想来,老师也许是看中我农村出身,肯吃苦、有耐力的优点,所以倾囊相授。虽然我工作后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行政岗位,但王老师当年传授的专业知识让我受益终生。

  学校附近有一块庄稼地,是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虽然不大,却是我四年校园生活中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乐园。这里枝繁叶茂,鸟语花香,各种农作物应有尽有。王老师手把手地教会我病虫害识别、农药配比、喷雾器使用和老鼠药配制等技能。有一次,我把一台手动式喷雾器拆开,看着五花八门的零件手忙脚乱,刚好王老师路过,微笑着在空中比划了几下,我顿时恍然大悟,逐渐掌握了喷雾器修理的小窍门。不久后,在王老师推荐下,我当选为植保协会理事长,直到中专毕业。

  王老师在植保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除了获得丰硕的教学成果外,其科研成果在省内甚至国内都有一定影响力。曾经承担新疆喀什地区科委和温州市科委下达的数项科研项目,分获温州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他笔耕不辍,撰写了近60篇科研论文,刊登于《中国棉花》《植物保护》《长江蔬菜》等杂志;同时,编写了《气象与蔬菜的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浙南果树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等科技书籍10余本,成为农业科普畅销书。王老师退休之后,继续发挥着余热。他不顾年事已高,经常跑田头、钻大棚、访农户、查虫情、开处方,向广大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讲解蔬菜新品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也像当年教导我们一样孜孜不倦,不遗余力。

  写到此处,夜幕已渐渐降临,天边忽然亮起一颗璀璨的星星。我想,也许它就是一直为我照亮、陪伴我勇往直前的“启明星”吧。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庄稼地里沐师恩 2021-09-20 浙江日报2021-09-2000009 2 2021年09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