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一封未寄出的挽留信

——省政协机关驻村指导员楼海勇与周安村的帮扶情

  “我们周安村舍不得他,离不开他!”

  丽水市松阳县玉岩镇周安村的143名村民联名写下一封挽留信,只为留下驻村指导员、第一书记楼海勇。信上的签名,满满一页多纸。

  但这封挽留信,终究没有寄出。8月20日临别那天,村口挤满了送行的村民。不少人红了眼眶,大家带着不舍,一路说着贴心话:“楼书记,谢谢你。”“一定要多回来看看。”……

  这份帮扶情还得从2018年说起。那年,省政协结对周安村,省政协机关干部楼海勇被选派为驻村指导员。两年多来,周安村集体经济收入增至60余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超1.5万元。

  今年7月,听说楼海勇驻村期满将回杭州,村民们“急”了,写信想挽留。可临寄信那刻,善良的村民们又犹豫了。“我们不能太自私。这两年多,楼书记几乎没管过自己家里……”村党支部书记吴松发说出了大家迟疑的原因。原定驻村两年,楼海勇的归期已经推迟了7个多月。

  最近,楼海勇带着省政协机关党员认领的“微心愿”,再次回到周安村。记者跟随他一同走进山村,探访这个高山帮扶故事。

  引进新产业

  高山结出“致富果”

  周安村海拔1100余米,距离县城70余公里,是松阳县最高最偏远的山村。

  面对省城来的第一书记,最初,村里人不相信“远来的和尚会念经”。楼海勇却暗下决心:“驻村帮扶代表组织,一定要干出样子来。”

  楼海勇还记得,2018年12月初次进村时的“震惊”:路远、村贫、人少。连绵的盘山公路,冷冷清清的村庄,年久失修的黄泥房……全村户籍人口426人,因为青壮人口外出,常住人口只有百来人,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4000余元。

  临行前,省政协领导曾叮嘱,帮扶既要输血也要造血。楼海勇牢记心中。

  周安村的发展优势在高山。2019年,在省政协领导关心下,省农科院在周安村试种了少量高山有机西红柿。为了让高山有机西红柿形成产业,去年5月,楼海勇又带着几位村干部跑到浦江县杭坪镇大塘村“取经”。与大塘村签约成为产业互助结对村,还请省农科院专家到周安村定点指导……

  走进西红柿基地,果实长势喜人,承包种植的村民吴学明正在一旁打包。去年8月,第一批高山有机西红柿上市,楼海勇跑前跑后,当起义务“推销员”。

  楼海勇给我们算了笔账:13亩土地流转,西红柿年产量达10多万斤,当年营利23万余元,不仅村集体多了笔稳定收入,负责包装、运输的村民口袋也鼓了起来。

  这两年多里,楼海勇成天琢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村民增收。

  香菇种植是玉岩镇的一大特色产业,但周安村离镇里远,无法吸引经销商日日上门收购。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何不建个冷库?了解菇农的困难后,楼海勇利用省政协的帮扶资金在村里建起3间冷库,让农产品采摘后可以就地保鲜。冷库顶也没闲置,装上了光伏发电板,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

  “现在有了冷库,家门口就能种。而且山上昼夜温差大,香菇增产又增收。”菇农叶宏辉说。去年,他和其他5户菇农都从山下的简陋菇棚搬回村里。

  截至去年底,省政协为周安村先后规划并实施项目20个,协调资金1480余万元,规划产业基地3个。

  带着党员干部干

  打造“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电磁炉、学习机、电子血压计……8月30日,带着省政协机关各支部党员认领的87个“微心愿”,楼海勇和新接任的驻村指导员、省政协机关干部唐言风一起来到周安村。看到之前许下的“微心愿”一一圆梦,村民们喜笑颜开。

  这是一次“微心愿”的送达,也是一次第一书记的交接。

  驻村干部固然重要,但楼海勇觉得乡村振兴是长远的事,得给村里建强队伍。

  “人心齐、泰山移,周安村的发展是大家共同的事。”楼海勇常跟村里的党员谈心:“党员是先进分子。先进是有门槛和标准的,在关键时候我们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周安村党员人手一本《民法典》,楼海勇要求党员带头学法。

  驻村期间,和楼海勇接触最多的是村党支部书记吴松发。“一年里,他差不多300天都在村里。”吴松发说。

  为了争取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楼海勇带着村干部们一次次往有关部门跑。但每次谈项目时,他又会主动往后“退”,由吴松发等出面。因为在他看来:“项目一定得村干部自己跑出来。”

  在这种鞭策下,吴松发越来越老练,村班子战斗力也提升了。他说,自己心里早把楼海勇当成了哥,“现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了,村庄面貌变好了,我们出去讲话声音也响了。”

  村民就是亲人

  这份牵挂永远在心上

  记者跟着楼海勇在村里走了走,一路上,村民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唠家常,甚是熟络。

  “被子留着,房间也留着,有空再回来住啊。”经过村民吴昌旺家门口时,对方热情邀约他。

  原来,之前楼海勇经常因工作得太晚赶不回镇上宿舍,就夜宿在村子里,吴昌旺特意把在外当兵的儿子的卧室收拾出来。

  有两件事,吴昌旺特别念着楼海勇的好。周安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阳高腔的发源地,但这些年后继乏人、传承困难。吴昌旺作为村里松阳高腔剧团团长,心有余力不足。

  楼海勇来了后,经省政协牵线,促成艺术院校与松阳的高腔传承保护合作。“现在我们村建了松阳高腔展陈馆,还建了文化礼堂,剧团排练终于有了像样的地方。”吴昌旺说。

  楼海勇做的事,大家都看在眼里。送行那天,村里高腔艺人们自发敲起锣、打起鼓、吹着唢呐,一路把他送到村口、送上车。

  还有件小事,吴昌旺也一直忘不了:“我家屋顶上面有高压线,一到打雷下雨就担心。”无意中提起后,楼海勇默默记下,后来趁着村庄整治,把村里杂乱的强弱电线路进行了改造,清除了安全隐患。

  八旬老人吴昌星看到楼海勇回来,高兴地握着他的手不放。老人是五保户,也是楼海勇的结对户,驻村时每周他都要上门好几趟。

  今夏雨水多,回杭前楼海勇发现老人家的屋顶漏雨,特意叮嘱村里为其翻修屋顶,这趟回村他再次问起。“瓦片村里买好了,等天气好了就请人来铺。”老人答道。

  对村里的老人,楼海勇格外关心。前年重阳节正值国庆长假,他放弃休息赶到周安村,亲自购买食材,与老人们共度重阳。

  在省政协和爱心委员的支持下,周安村还设立了奖学助学、敬老爱老、扶贫救助三项爱心基金,帮扶资金有了长期保障。

  这两年多,楼海勇缺席了女儿的高考备战、缺席了岳父的生病照顾,还曾夜晚赶山路时遭遇落石,但他并不后悔。

  “村民就是我的亲人,虽然不任第一书记了,但我还是省政协机关帮扶小组的一员,会继续尽我所能帮助周安村发展。”楼海勇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一封未寄出的挽留信 2021-09-19 浙江日报2021-09-1900012 2 2021年09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