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卫生健康委帮扶32个山区海岛县(市、区)
优质医疗资源上“山”下“海”
本报记者 陈宁
在浙江,优质医疗资源正在奔向“山”与“海”。
日前,记者从省卫生健康委获悉,我省“山海”提升工程启动近半年以来,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省内综合实力最强的13家省市级三甲医院与32个山区海岛县(市、区)县级医院陆续签约,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60余项,培训基层医务人员4000余次。
长期以来,山区海岛医疗人员不足、能力不强是我省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块短板。为破解这一民生难题,今年以来,省卫生健康委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致力于念好“山海经”,在前期“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
“山海”提升工程实施以来,省—县—乡三级联动的模式令基层百姓获益,山区海岛的就医格局面貌一新。在天台县,一个创新推出的“移动微诊室”正在基层聚集人气,当地基层就诊率提升近6个百分点。每周,来自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分院的医生,都会带着随访包、手提电脑走村入户上门随访,现场诊疗的情况,会通过互联网实时传输到县级医院的远程会诊平台,由下沉至该院的浙江省人民医院专家做出专业研判。
在我省不少县(市、区),急难危重疾病救治等关键医疗技术提升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山海”提升工程直击基层短板、弱项,实现精准帮扶,精准施力。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做强32个县(市、区)的“三大救治中心”,做优“三大共享中心”,并打造县级医院“四大特色专科”,增强医院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两项能力”。
在嵊泗县人民医院,几组数据令人惊喜——今年5月以来,该院在浙江医院入驻专家团队的帮扶下,已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2项,开展远程会诊病例5例、基层义诊4次,完成各类手术20例,海岛的医疗服务水平有了稳步提升;此外,浙江医院专家还累计开展教学查房、专题学术讲座共计31次,实现“输血”与“造血”并重。
针对基层医疗人员不足的短板,我省要求支援医院下派专家每月在岗人数不少于12人,均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比不少于三分之二。
源源不断下沉的人才、技术,也提升了基层医生的获得感。景宁县人民医院特检科主任邓朋飞感受到了自己的快速成长。他跟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下沉专家坐诊学习、讨论病例,定期参加“浙一大讲堂”实时直播,还到浙大一院超声科进行了专业培训。“我感觉自己与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更近了,能够更好地服务县域内的患者。”他说。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已超前编制医疗设备配置计划,重点为基层医院新增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同时对32个山区海岛县(市、区)和13家省市级医院加大省财政资金奖补力度,以减轻基层财政和医院负担。
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相比以往我省医疗卫生的强基层举措,“山海”提升工程呈现出区域范围更聚焦、下沉提升更精准、工作举措更有力等特点。下一步,我省将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工程推进情况开展精准监测、智能分析,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