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双减”,家长须摆脱焦虑惯性

  “双减”方案发布以来,新学期学生生活发生改变了吗?有媒体带着这个疑问探访了校园、少年宫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结果发现,少年宫的学科类培训都停了,取而代之的是,编程、沙画、武术等兴趣班热热闹闹办起来了;校外培训班却是另一番光景,周一至周五放学后,有些家长还是带着孩子风尘仆仆地到培训班报到,补习的节奏依然紧张。

  浙江发布的“双减”实施方案,要求严格监督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在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因此,周一到周五的课后时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有网友意味深长地说,只要家长想补习,那“双减”到最后还是剪不断、理还乱。

  首先要相信家长的理性,没有哪个家长愿意花钱找罪受,下了班不休息还要跟着孩子转场,在培训班外面哈欠连天地陪着。以前是因为大家都补没得选,现在官方出台政策下决心为教育减负,家长为何还倔强地寻找最后的缝隙“内卷”着,怎么就跟穿上了“红舞鞋”似地停不下来?究其根本,还是焦虑的惯性太大。一些家长似乎还存有这样的想法:快乐教育可以,但必须让别人家的孩子“先快乐”,不然中考、高考的“战场”上,自家孩子要吃亏的。

  这种“谁先停下谁吃亏”的心理,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大拦路虎,“双减”从根本上讲要先减掉社会心理负担。从反面看,能够突破“剧场效应”第一批“坐下来”的家长,勇气可嘉,智慧也可嘉。说到底,这部分家长之所以敢于率先走出“不想补课又不得不补”的怪圈,相信政策将会一竿子插到底,是因为对教育孩子这件事有独立思考和看清大势的定力,能真正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考虑什么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的事,判断教育改革的长远大势。可见,“双减”背景之下,家长的教育理念也要加快转变。

  风来了,万物生长的节律都要跟着变。除了“双减”,开学季还有两个新政策随之而来,一是严格限制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时间,二是教育部提出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纪律“四个严格”,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取消重点班等做法。种种信号表明,教育生态的改变势在必行。

  同时,改变越来越倾向于将教育主动权交还给家长:空下来的时间,孩子总该干些什么。学校的课后服务、机构的转型接轨、平台的监管和优质内容生产,这些条件的创造很关键,但必须承认,最终替孩子拍板的还是家长。当鱼儿不再随着潮水盲目向前,判断该往哪个方向游的能力,就成了稀缺价值。

  自上而下的改革强力,只有与自下而上的改变行动相互呼应,才能更快地涤荡一些让各方都痛苦的怪现状。现阶段,尽管教育改革还没有完全成功的模式可以复制,但从国家到学校、家庭、社会,都在朝着不断优化的方向努力,试图找到确保人才培养和降低养育成本的平衡点。站在风中,何不感受这股大风,努力寻找“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松弛状态,就像白露时节所昭示的:秋日从容,心愉境宽。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双减”,家长须摆脱焦虑惯性 2021-09-08 23057648 2 2021年09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