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人物

他从新闻中汲取灵感,发明多款“救援神器”——

草根爱迪生的奇思妙想

  见到台州市莱恩克警报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良仁时,他正站在一个“铁皮屋”旁,手里还拿着一把螺丝刀,炎热的天气让他流了不少汗,身上的白衬衣已经湿透。

  “猜一猜这是什么?”他拍了拍身边的大家伙,铁皮发出“咣当”的声响。从外表看,“铁皮屋”看起来像是一个风机箱,然而王良仁的表情告诉我们,答案没这么简单。

  见大家面面相觑,王良仁豪爽地笑了起来,他拿掉“铁皮屋”的伪装,露出一台警报器。

  相比于我们的诧异,王良仁的朋友早已对他的“奇思妙想”习以为常。在朋友们眼里,王良仁是脑子特别好用的“大神”,尤其喜欢钻研各种“救援神器”。他经常从新闻中汲取发明创造的灵感,由他自主、参与公司研发的专利多达96项。

他从新闻中汲取灵感,发明多款“救援神器”——

草根爱迪生的奇思妙想

本报记者 罗亚妮 共享联盟椒江站 屈扬帆

  警报器“发烧友”

  王良仁对警报器的迷恋,要追溯到20多年前。机缘巧合之下,他对这个只会发出单调声音的警报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爱好过于小众,王良仁无法在生活中找到“知己”,好在互联网上还有一群一起交流讨论的“发烧友”,他们一起研究不同的警报器声音的细微差别,乐此不疲。

  王良仁学历不高,却有着非常灵敏的商业嗅觉。在接触到警报器这个行业后,他嗅到了商机。“警报器这个行业过于小众,市场竞争相对较小,于是我就想试试。”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2005年,年仅28岁的王良仁一头扎进警报器行业,创办了台州市莱恩克警报器有限公司,同时也开启了他的发明创造之路。

  “一开始只是做市场上常规的警报器,后来尝试着自主研发,慢慢积累到现在也有了十几种警报器领域的专利。”王良仁介绍说,现在公司能生产近百种各种型号的警报器。

  不仅如此,如今的王良仁在“警报器发烧友”中也十分有名,毕竟,他现在是央视报道的全球最大警报器——“捍卫者”的生产者和拥有者。今年8月初,王良仁携心爱的“捍卫者”,登上央视《时尚科技秀》栏目,狠狠地刷了一波存在感。

  在莱恩克的厂区,记者见到了这个“庞然大物”:它身长3米,喇叭口径高2.6米、宽2.4米,6个身高1.8米的壮汉平躺进去也绰绰有余。与其外形相匹配的是,“捍卫者”的功率、分贝也令人咋舌。据测算,“捍卫者”的声音传播半径可达10公里,范围超过300多平方公里。如果把它放在白云山上,它的声音能覆盖椒江整个城区,而一般电声防空警报器的覆盖范围,则不到5平方公里,这也是“捍卫者”能够获得发明专利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王良仁会花费4年时间、投入近300万元来研发这样一个“卖不出去”的警报器?

  “汶川地震那年,我在电视上看到灾区倒塌的房屋和救援新闻,想到在突然遭遇这样的灾害时,肯定会有断网、断电的情况出现,怎么以最快、最有效的方法紧急提醒人们,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去研发这样的设备。”王良仁说,在他心里救命远比赚钱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因为汶川地震而诞生的“捍卫者”还有一个优点,因为自带柴油引擎,它只需3秒就可以启动,能为躲避灾难赢得宝贵的时间。

  把新闻视为“发明灵感源泉”

  新闻,对普通人而言或许只是获取信息的渠道,而在王良仁这个“草根爱迪生”来说,却是发明灵感的源泉。

  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带来的强降雨让不少临海城的居民被困在洪水中。“如果用警报器求救的话,穿透力够强,附近的救援队一定能听到。”当王良仁在报纸上看到因为断电断网,一些被困群众无法将自己的求救信息及时发出时,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念头。他开始设身处地地考虑,如果是自己被困,什么样的求救装备会有帮助?

  电是最关键的因素,这个警报器不仅要能在断电的情况下使用,还要有蓄电功能,能给手机临时充电。按照这样的思路,王良仁发明了自带发电机的手摇式警报器,它具备自发声、自发光、自发电的功能,使用者能通过人工摇动手柄发电。

  王良仁在警报器行业站稳脚跟之后,开始琢磨着生产各种应急救援产品,想办法缩短救援时间,为遇险者争取到更多的生机。

  比如说,他在新闻里看到有人跳楼,而救生气垫充气不够快,就研制出充气仅需44秒的救生气垫;他看到洪水骤来,岸边人无法及时救援时,就研制出抛投准确度更高、距离更远的救生“抛投器”,可以第一时间将绳子和救生服抛送到被困者手中;看到高空火灾,就发明了滑梯式逃生滑道,被困者可以从滑道逃生;看到洪水导致车辆损失严重,就发明了不漏水的车衣,能保护车辆不被泡水……

  眼下,王良仁正在研发一款防护性高、透气性好的防护口罩。“新冠疫情发生时,在网上看到李兰娟院士脱下防护服后的一张照片,因为长时间佩戴防护口罩,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压痕。”王良仁说,他被这张照片所感动,想到要为一线医护人员设计一款舒适性更强的口罩。

  经过潜心研究,防护口罩已基本成型,特殊的结构设计让口罩的密封性更强、过滤性更好。“感觉还差一点,透明度不够高,舒适度也要再提升。”王良仁说,因为口罩主要用于疫情防护,要更加谨慎,晚一点投入市场也不要紧。

  要舍得“把钱扔到水里”

  搞发明不是件容易的事,让专利实现成果转化则更困难。

  “之前看到过一个数据,国内非职务发明人仅有5%的专利技术能够得到转化,大部分仅停留在证书和图纸层面,真正投入生产、创造财富的凤毛麟角。”王良仁告诉记者,其原因还是投入成本过高。

  说着,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眼镜形状的橡胶物体,展示给记者看。这是一个为近视患者设计的护目镜,原理就是给眼镜加一个防护配件,使眼睛不暴露在空气里。“产品看似简单,但做出来可要花不少钱,后续还要不断投入资金调整产品的模具和材质,使其更贴合人的脸部。”在成品出来前,王良仁也无法估算耗费的时间和金钱。

  不仅如此,在这款产品投入市场以前,也很难判断它的前景。“有可能受欢迎,也有可能无人问津,一般企业不会冒险买下这个专利,幸好莱恩克能支持我做一些尝试。”王良仁说,这也是他的发明创造大部分能走向市场的原因。

  即便如此,资金依然是王良仁面临的最大压力,他已把创业前期靠自身积累的资金都投到了创新中。

  “前期研发固然辛苦,但也是打基础的过程,要舍得‘把钱扔到水里’。”王良仁一门心思认准原始创新,扛住了发明创造中遭遇的挫折和瓶颈。经过几年潜心培育,莱恩克生产的应急救援类产品得到了行业认可,企业发展步入正轨。王良仁计划好了,下一步他将在新媒体平台做一些尝试,通过短视频传播等方式提高“救援神器”在大众层面的认知度,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8 草根爱迪生的奇思妙想 2021-09-02 浙江日报2021-09-0200010;23024363 2 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