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怎么减?详细解答来了
本报记者 纪驭亚 整理
《实施方案》发布的同时,我省也就如何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怎样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等问题,发布了权威问答,本报选登部分——
我省“双减”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一是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治理机制,完善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机制。
二是统筹推进、试点先行,支持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制度成果。
三是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切实推进“校内三提高,校外三严格”,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校作业质量以及提高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严格限制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培训时间和培训价格。
“双减”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2021年,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推进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由备案制改为审批制;初步建成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数字化监管平台;课后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家长精力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2022年,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阶段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全面建成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数字化监管平台,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基本消除;作业管理和课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持续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家长精力负担。
2023年,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能够满足学生需要,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校内高质量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治理体系,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在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方面有哪些措施?
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强化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反馈、讲评、辅导等各环节的统筹管理。
压缩作业总量和时长。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加强“五项”管理。出台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体质、读物管理等“五项管理”的落实意见,扎实推进以“减作业、增睡眠,减补习、增运动,减刷题、增实践”为重点的减负行动。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哪些主要举措?
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鼓励各地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力争到2025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率达到60%以上,缩小区域教育差距。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2021年新增融合型、共建型城乡教共体1500家;教共体覆盖所有乡村学校和60%的镇区学校。到2025年实现乡镇学校教共体全覆盖。
实施初中提升培优工程。实施每三年为一轮的初中学校提升行动,显著提高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形成一批主要通过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的现代化初中学校。
深化高中招生改革。2021年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属地招生、公民同招政策;全省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学校不低于60%的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加强中考命题管理,合理控制考试难度,积极推进中考试卷全省统一命题。
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加快之江汇教育广场的升级迭代,建设未来社区幸福学堂,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探索成立公益属性的实体化互联网学校,推出以课程服务为主的“四点半课堂”和答疑解惑为主的“问学名师”服务。
加强培训机构管理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严格培训机构审批。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将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审批通过的纳入全省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将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制定登记工作办法和时间表、路线图。
实施培训机构分类管理。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分别对学科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职业技能类、科技类等培训机构实施归口管理,根据类别属性制定标准,设置条件,加强事中事后常态化监管。
建设“浙里培训”数字化监管平台。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依托“教育大脑”工程,按照“省级统建、地方创新”的思路,构建“准入、监管、执法”全流程闭环管理的校外培训机构智慧监管平台。
加强培训行为管理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严格校外培训时间。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控制培训结束时间,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00,不得留课后作业。
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不良学习方法;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超范围培训、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内容低俗违法、盗版侵权等突出问题。
实施机构资金监管。健全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制度,形成事前预警、事中预防和事后防范机制;校外培训机构应当开设预收费资金专户,并与开户银行签署协议,按照专款专户、专款专存、专款专用的原则,制定对大额资金异动的管控、最低存款余额的监督等措施。
加强机构人员管理。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并将教师资格信息在培训机构场所及网站显著位置公布;不得泄露家长和学生个别信息;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聘请在境内的外籍人员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严格机构投融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
强化机构营销监管。加强广告和网络管理,不在主流新闻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刊登学科类校外培训广告;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广告行为,学生作业本、教辅材料等学习用品上严禁印刷任何形式的广告;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和其他垄断行为。
严格机构收费管理。规范使用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按照公益普惠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培训成本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如何形成家校社落实“双减”措施的合力作用?
密切家校沟通,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努力形成减负共识,积极动员引导家长不安排孩子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充分利用青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纪念馆、文化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乡村文化礼堂、儿童之家等校外活动场所,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将如何认定?
根据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涉及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
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本报记者
纪驭亚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