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专版

文章导航

争当示范表率

海宁涌起“共富潮”

  风从东方来,潮涌钱江畔。

  盛夏时节,钱塘江畔的海宁正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书写着共富的故事。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全省第五、全省平原地区首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双下沉、两提升”连续4年全省“优秀”、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连续3年全省第三……这些数据,是海宁让“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的底气。

  去年,海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7462元、41129元,农村居民收入连续10年居嘉兴首位。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的高速列车上,海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以昂扬姿态奔向共同富裕宏伟图景,争当共同富裕示范表率。

  红色引领强动力

  这些天,许村镇茗山村“共富菜园”黄瓜迎来了大丰收。每天都有6名有劳动能力的结对农户前来采摘黄瓜,平均每日黄瓜产量可达120斤左右。

  茗山村“共富菜园”由茗山村党委、许村镇机关农业农村党支部、许村供销社党支部、海宁农商银行许村支行党支部共建的“红色四方联盟”共同创建。整个项目通过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等形式实现低收入农户增收。预计今年年底,每户结对农户可增收5000元以上。

  这是党建引领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今年6月,海宁公布“共富·同行”党建引领共同富裕十大行动,包含红色堡垒全域建强行动、强村富民金融惠农行动、教育赋能就业助力行动、资产入股抱团增收行动等,力争实现党建引领共同富裕目标。

  红色力量,为共同富裕赋能。“多亏了你们,我们家才能住上楼房!”许村镇塘桥村低保户高跃青家境困难,一家老小原本住在破旧的两间危房里。当地党员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整合资源、合力帮扶,两天就筹款8万元启动了建房工程。

  2013年,海宁就启动全市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家庭“两富同行”温暖工程,建立起“一对一”全覆盖、长效化的结对帮扶机制。海宁全市机关事业单位、镇(街道)、村(社区)、国企的万余名党员干部组成116个帮扶大组、3055个帮扶小组,每2名以上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户困难家庭,覆盖全市所有困难家庭。

  以党组织为纽带,海宁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共同富裕的系列长效机制,广泛整合党员、机关事业单位、爱心企业、社会组织、乡贤等全社会力量,有效统筹各方资源,党群同心、携手同行,凝聚“全民帮扶、广泛受益”的共富合力。

  改革创新促共富

  从一家仅有2台织机的家纺联户企业起步,30余年间成长为产值过亿元的规上企业,海宁市金永和家纺织造有限公司是三次“许村会议”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鲜明印证。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上世纪80年代,海宁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响应号召,首创性作出“四个轮子一起转”部署,许村乡镇企业率先掀起农村工业化浪潮,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作为富民产业的许村家纺业开启了高歌猛进的发展征程。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激荡动能。在海宁经济开发区的海宁(中国)泛半导体产业园,汇聚了海宁最前沿的半导体产业技术,沿着“一年起步、两年见形、三年有效、四年过坎、五年上台阶”的战略路径,正蹄疾步稳。

  一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能级平台。海宁北部经济开发区有泛半导体产业园,西部高新区有杭州湾电子信息产业园,东部尖山新区有半导体基础材料产业园,中部鹃湖国际科技城更是“三区一城”智慧大脑,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赋能高质量发展。其中,鹃湖国际科技城以浙大国际校区为依托,规划面积23.3平方公里,聚焦泛半导体、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推动创新加速集聚。

  翻看海宁2021年一季度的经济报表,一组数据颇为亮眼:一季度海宁生产总值255.88亿元,增长22.8%。其中,新动能引领强劲,厨电增长99.1%;泛半导体产业产值增长17.1%,增加值增长29.7%,影响力日趋扩大。

  改革创新才能激发活力。“这个项目,就像给我们家安装了一台‘造血机’。”海宁市斜桥镇庆云村低保户施建峰说,他将自家拆迁安置的公寓房抵押,贷款15万元,入资海宁皮革时尚小镇项目。

  针对因病、因残无劳动能力的城乡低收入家庭,2019年海宁以改革激活家庭资源性资产,按照自愿原则,鼓励低收入家庭以农村“三权”或公寓房资产等抵押贷款,由政府统筹,将贷款资金投资到国资公司等稳定收益项目中。“扣除年终要缴纳的贷款利息,我一年可增收1.4万余元。”施建峰说。

  城乡统筹齐发展

  在周王庙博儒桥村,5平方公里的村域里,错落着19个大大小小的精品公园。“我们眼前所能看到的风景,大部分都是老百姓众筹建设而成的。”该村党委书记吴清江自豪地说。17年前,“穷乡僻壤”还是博儒桥村的代名词,如今,它绿了、富了、美了。

  移步换景,博儒桥村是怎么做到的?众筹!党员企业家郁武率先出资6.8万元用于组里的河道帮岸衬砌。村民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苗出苗、有力出力。截至目前,博儒桥村共有150户农户出资,筹资300万元;600多户农户无偿提供土地,筹地100多亩,建成19个“口袋公园”,实现村庄保留点全覆盖。

  如今,博儒桥村着力打造“众筹共富”先行先试样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10万元到2020年突破900万元,经营性收入翻了6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764元。

  民生是最厚重的底色。2019年,海宁市启动全县域“医共体”建设,成立一个全县域“医共体”,斜桥卫生院成为市中医院医共体医疗集团成员。“在原有医疗专家‘下沉’坐诊和专科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合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在中医诊疗、专科建设、手术开展、医养结合等方面,精准承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海宁斜桥卫生院相关负责人说。

  “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走进海宁乡村,镇村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百姓精神生活愈发富足。2020年末,全市162个涉农村(社区)中,有体育健身场所1082个,图书室(馆)、文化站183个,农民业余文化组织753个。

  从城市5分钟公园圈到10分钟消费圈;从15分钟健身圈、阅读文化圈到20分钟医疗服务圈……海宁正加速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城乡互补带动乡村振兴、教育均衡发展、城乡统筹医共体、为老送餐、乡村酒宴节俭风等,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越来越清晰的民生图景温暖着群众的心田。

  “有一种好,叫生活在海宁。”共同富裕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美好夙愿,凝聚着城乡居民的共同期盼。下一阶段,海宁将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着力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先行示范,一路“潮”前奔。

  (本版图片由海宁市委宣传部、海宁市传媒中心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0 海宁涌起“共富潮” 2021-08-06 浙江日报2021-08-0600006;浙江日报2021-08-0600010;浙江日报2021-08-0600020 2 2021年08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