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百年潮涌·之江楷模”

  “百年潮涌·之江楷模”

谢晋:为电影燃烧生命

  在谢晋的故乡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沿着宋景河,一条145米长的谢晋影视文化长廊让电影爱好者流连忘返。

  谢晋是为电影而生的,他一生所执导的影片,见证了时代的变迁。1957年,新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女篮5号》成为全国热议的话题,参与编剧并导演的谢晋一炮走红。改革开放之初是他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一大批具有不同程度反思精神和广泛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他又推出史诗电影《鸦片战争》。2008年,他拍摄公益短片《中国,站立成树》,为汶川灾区人民祈福,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在创作中,我就是凭感情,每一次都把自己烧进去。”正是谢晋对电影事业火一般的热情和无数细节的精益求精,才成就了诸多精品力作。从影60多年,他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坚持艺术创作与时代发展同步。他的作品集中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思想解放、时代风云激荡的历程,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和人民群众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谢晋屡屡获得大奖,6次获得政府奖,5次获得百花奖,3次获得金鸡奖,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改革先锋等称号。

裘志新:丹心沃土育良种

  在宁夏,小麦育种专家、永宁县小麦育种繁殖所原所长裘志新可谓家喻户晓。他育成的“宁春4号”,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春小麦品种之一。

  裘志新生于杭州西子湖畔。1965年高中毕业后,18岁的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宁夏建设,与一批热血青年来到永宁县胜利公社胜利大队第11生产队。“我到宁夏不只是为这里添一个劳力,而是要运用自己的知识作更大贡献。”到宁夏的第二年,裘志新便尝试引进东北水稻良种,使队里水稻亩产提高近1倍。1973年,裘志新被调到永宁县良种繁殖场工作,培育优良麦种成为他的使命。

  为了加快培育良种进度,裘志新每年都要去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宁夏一年只能种一季小麦,裘志新每年在宁夏收完麦种,便南下云南播种,收获后再前往海南播种,一年能完成三年的工作。1981年,他终于育成适应性强、丰产性突出的“宁春4号”,丰产栽培条件下亩产超千斤。短时间内,这一小麦品种在宁夏、内蒙古、新疆、甘肃等省区推广,后来被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引种。

  裘志新对小麦育种事业十分痴迷执着,将青春热血挥洒在广袤的宁夏大地上。他说:“我这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当我行进在芬芳麦地里,看到自己亲手培育的小麦良种,迎来一个又一个丰收年。”

裘法祖:治病救人 春风育人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医学家裘法祖在世时给学生的教诲,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裘法祖1914年生于杭州,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深造。1946年10月,他毅然舍弃国外的优裕生活,回到祖国全身心投入医学事业。上世纪50年代,他开创了我国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为上百万患者开辟生命之路;上世纪70年代,他主持门静脉高压外科治疗,使手术时间缩短3小时,治愈率提高到80%以上;上世纪80年代,他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器官移植机构,率先开展器官移植研究。

  近70年的医学生涯中,裘法祖率先在国内提出把大外科分为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等。他的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的“裘式刀法”。他还把大半精力花在了医学教育上,主持编写了以五年制医学教材为主体的50多种医学教材,为我国培养了一代代医学人才。

  裘法祖常说:“我有三位母亲,一位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一位是教育我的同济,一位是我热爱的祖国。”1983年,他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并终其一生以救死扶伤、著书育人践行入党誓言,获得了“人民医学家”“医德风范终身奖”等殊荣。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百年潮涌·之江楷模” 2021-07-30 浙江日报2021-07-3000005;浙江日报2021-07-3000006;浙江日报2021-07-3000007;浙江日报2021-07-3000008 2 2021年07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