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潮涌·之江楷模”
本报记者 陆乐 整理
“百年潮涌·之江楷模”
屠呦呦:青蒿济世 科研报国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蒿,一种很常见的植物,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力量。名字出自《诗经》的屠呦呦,正是用这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屠呦呦,女,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药学家。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1955年毕业后,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1969年,她成为中药抗疟研究组组长。
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屠呦呦汇集编写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集。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她通过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富集了青蒿的抗疟组分,最终带领团队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
屠呦呦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她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斯霞:从教一生 为霞满天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又称斯霞小学。被称作“我国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的著名教育家斯霞,曾在这所小学任教。
斯霞,浙江诸暨人。她1927年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绍兴、嘉兴、杭州及江苏南京等地小学工作,一生执教68年。
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她独树一帜,创造了“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大面积、高效率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读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首屈一指。“随课文分散识字”实现了识字、阅读与写作“三位一体”,构建了语文教学的斯霞式流派,在全国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
斯霞一生坚持并践行自己“终身许给少年儿童”的志向,多次放弃去其他岗位的机会,坚守讲堂。1978年,组织任命她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斯霞坚辞不受,她说:“我不当副局长,也不要给我安排办公室、办公桌,我还在附小上班、上课。”
“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的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会感到温暖。”这是诗人臧克家为斯霞所作的诗,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深深回味。
蒋筑英:以身许国 “追光”不止
会不会常常想起蒋筑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人们回答:“不需要想起,因为从来就没有忘记。”
蒋筑英,1939年出生于杭州市,1962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随后考取了我国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先生的研究生。1965年,蒋筑英进入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从事光学研究工作。
1965年,蒋筑英带领研究小组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为光学镜头的发展解决了一大难题。上世纪70年代,中国彩色电视的复原技术落后,导致颜色失真严重。蒋筑英与王大珩一起攻关,提出了彩色复原质量问题的新方案,最后攻破了这一技术难关,使人们得以看到图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电视。
蒋筑英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探索、刻苦钻研、任劳任怨,但在利益面前却总是最后想到自己。他曾帮助同事一遍一遍修改论文,发表时却不让提他自己的名字;和别人共同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光学界的重视,被邀请做学术报告时,蒋筑英却让与他合作的同志去,把荣誉让给别人。
1982年,蒋筑英赴成都验收X射线天文望远镜空间模拟装置时,由于工作劳累,于6月15日逝世,终年43岁。聂荣臻元帅为其题词“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