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织云图 数字赋能 推进“共富”实践
临安於潜镇:描绘美丽乡村新图景
娄晓涵 周丹丹
近日,杭州临安区於潜镇绍鲁村的皮园家庭农场里,约两万平方米的数字恒温大棚已投入生产。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一体化、智能管理一体化……“80后”农场负责人韩华文终于将自己新奇的想法“变现”了。
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去年以来,以连接高虹镇、太湖源镇、天目山镇、於潜镇的交通要道——高后线全线通车为契机,於潜镇的美丽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集聚资源 抱团发展
全力打造共富实践区
今年,於潜镇提出以高后线为主轴,打造“陌上花开·耕织云图”共同富裕实践区,包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践行区、数字集成改革样板区、“两进两回”星创区、美丽乡村示范区,重点建设潜东村城乡融合共享区、绍鲁村乡村康养休闲区和光明村未来乡村示范区。
共同富裕实践区,并非“纸上谈兵”。潜东村兴起共享经济,绍鲁村主打“两进两回”,光明村探索强村公司改革,后渚村深耕红色资源,观山村招引高端民宿,田干村挖潜天目窑文化……当前,於潜镇正奔向振兴路上的“快车道”。
“通过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引进有市场嗅觉、有特色的产业,让广大青年、乡贤安心回乡创业,让科技、资金等要素集聚乡村,形成抱团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於潜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说。
目前,於潜镇沿高后线已形成“两进两回”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基地,乡村农旅“星创走廊”初见规模;引进杭州嘉和瑞农业科技、杭州陶乐陶育乡村文旅发展等一批运营商、投资商、合作商;推进翠色隐鹿、绍鲁皮园等一批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森林研学等产业类项目12个,吸引创业创新人才落户80余人,创造就业岗位500余个。
重塑资源 共建共享
共享模式走进“透明村”
“到潜东村,没吃过吴大姐的红烧猪蹄,相当于白来了!”最近“共享厨房”带头人吴爱芳在村里出了名。去年5月,作为潜东村村级监察联络站站长的她,将自己家的厨房打造成“共享一号厨房”。
乡村共享模式的兴起,来自一家乡村运营商——陶乐陶育乡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市场运营、政府协作、村民参与的方式,将乡村闲置资源与城市需求优化匹配,开发乡村“共享产业”,相继推出了“共享田园”“共享乡宿”“共享厨房”“共享书屋”。
“每次有客人要来,我都会把对应人数的菜单准备好,供他们挑选。”现在,吴大姐的共享厨房人气十分火爆。据她统计,今年4月至今,接待人数达568人,实现毛利4万余元。“现在我家不仅开设了共享厨房,还有共享乡宿和共享康养,这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我的生活增添不少幸福感呢!”吴爱芳说。
仅一年时间,潜东村已推出10家共享厨房、27家共享乡宿,打造了拥有3000本书籍的共享书房;每月接待游客近500名,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10余万元增长到30余万元。
接下来,潜东村还将借助数字化,挖掘新一轮共享经济。如运用5G视频技术,对500亩共享稻田实施全过程实时监控;开发共享厨房线上应用,让游客吃得更放心;共享康养对接智慧医疗等平台,让更多城里人热衷来到乡村。
如今,这个曾经被称作“小透明”的村落,正在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本。通过成立长三角乡村振兴共建运营联盟,拟定乡村振兴36大课题,吸引各地专家学者、企业高管、乡村干部等“智囊团”到此,共话乡村振兴多元化发展。
创新引领 走向未来
科技激发乡村新动能
用好科技创新,坚持招才引智,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的两大发力点。在绍鲁村,皮园家庭农场的“横空出世”为村里传统农业汇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韩华文是一位心怀家乡的创业者。2016年,30岁的他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凭借着自己对农业的喜爱,试图打造一个不同以往、极具特色的家庭农场。
私人定制的草地派对、亲子采摘体验……在这片150亩的土地上,有着近百种蔬果,黄桃、桑葚、无花果等更是畅销各地。去年,皮园农场营收达183万元。
“自然、科技和新奇是我创立这个家庭农场的立足点。”如今,韩华文想在数字农业上大做文章。然而,现实的困境总比想象中复杂。要发展智慧农业,资金、土地空间、技术创新等难题层出不穷,亟需解决。
於潜镇“民呼我为”双线“三服务”专班在得知情况后,主动协调各相关部门,寻求多方资源,为农场落实专项资金担保服务;镇国土所加快帮助农场调整农业设施用地;镇农办提供技术、设备信息资源……各方通力协作,让韩华文备感家乡的温暖。
“政府引导,集体所有,市场经营,全民共富。”於潜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於潜镇将坚持推进数字化改革,以实现乡村能级提升,为新老“於潜人”提供便捷化服务通道;运用机械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模式,破解劳动力不足难题,带动集体经济增收;鼓励产业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带动新旧产业提质增效;引导村民改变传统观念,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田间阡陌,繁花似锦;耕织新城,等你归来。
(图片由临安於潜镇提供)